《农学院张天真团队揭示结构变异对异源四倍体棉花栽培种的形成与分化的贡献》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月9日,农学院张天真教授领衔的“棉花精准育种设计”创新团队在 Molecular Plant 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variation (SV)-based pan-genome and GWAS reveal the impacts of SVs on the spec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llotetraploid cottons ”的研究论文,通过构建泛基因组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了结构变异对四倍体棉花栽培种形成与分化的影响。

    结构变异在物种形成、种内分化、改良和驯化以及环境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从该团队第一版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TM-1)(Zhang et al. 2015 Nat Biotechnol)发布以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棉花中的应用大幅增加,数十种重要的农艺性状的遗传位点已被解析,为棉花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的资源。然而大多数位点都是SNP和小的InDel变异,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对性状的遗传贡献被忽略了,对种内分化的影响仍不清楚。

    目前被人类驯化的四倍体棉花有陆地棉和海岛棉,它们起源于共同祖先种。海岛棉又称长绒棉,是国际奢侈品的主要纺织材料,生产长、强、细,光滑且有色泽的纤维。全球长绒棉仅在埃及(埃及型),美国亚利桑那(比马型),中国新疆(新疆型)有限生产。早期驯化并在秘鲁栽种的海岛棉农家品种纤维品质与陆地棉相仿。它是如何进一步驯化改良为长绒海岛棉分子遗传机理还不清楚。该研究首先选用纤维品质一般,但是,与现代长绒棉物种形成密切相关的一个秘鲁海岛棉农家品种Tanguis为材料,组装出高质量海岛棉农家种的参考基因组。整合已发表的11个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构建了一个包含2,236倒位, 97,398插入和82,959个缺失的图形泛基因组。其中,有98个大于1Mb的大片段倒位。最大的倒位事件(~32 Mb)位于A06染色体上,毛棉、黄褐棉、达尔文棉和海岛棉(Tanguis、3-79和Pima90)都存在,Hi-C数据也得到验证。此外,在(新海21×Tanguis)的F2群体里,该区域内的重组被抑制(图1)。上述结果表明,在棉花种间/种内分化过程中,基因组序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了农艺性状、环境适应性的改变、物种的分化。

    基于图形泛基因组,对1,158份重测序个体进行SV分型,一共鉴定出87,278个可被分型的SVs。SV-GWAS分析鉴定出一批SV引起的高产、优质等新关联位点。相比SNP-GWAS,SV-GWAS被证实可鉴定出更多新的QTL位点,以及在不同环境检测到稳定QTL的能力。三大类长绒棉也有不同的SV发生。新疆型长绒棉纤维品质改良基因资源主要来源于埃及/中亚型海岛棉以及陆地棉染色体渐渗片段,与海岛棉育种历史相一致。 发现了一个能显著提高长绒棉衣分的SV。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揭示该SV起源于南美洲的野生种和农家品种,随后导入美国比马棉,支持了Tanguis材料对比马型长绒棉选育具有较大的遗传贡献。研究结果解析了长绒棉遗传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世界长绒棉遗传多样化产生机理。基于图形泛基因组的SV-GWAS能够挖掘出隐藏的变异位点,适合其它物种重测序群体重新分析,为日后农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还以Karnak、新海21等不同类型的长绒棉品种与Tanguis、VIR29TV等纤维品质一般的南美农家种做杂交,构建作图群体,鉴定出299个高产、优质等QTLs,它们是长绒棉栽培种形成的遗传基础,也是下一步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利用(TM-1×Tanguis)F2群体,克隆并揭示了海岛棉野生种、农家种与陆地棉生殖隔离的遗传基础。

    浙江大学张天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尚昆、韩泽刚博士和胡艳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研项目、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等经费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b.zju.edu.cn/chinese/2023/0217/c11148a2716309/page.htm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棉花异源四倍体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分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野生棉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在全基因组水平探讨了四倍体棉种的多倍化、适应性进化与驯化,揭示了棉花多倍化及人工驯化过程的遗传变异基础,为其他农作物多倍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棉花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使得多倍体植物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常见的多倍体植物有六倍体小麦、四倍体棉花和马铃薯等。异源四倍体棉花包括陆地棉、海岛棉、毛棉、黄褐棉、达尔文氏棉、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等7个棉种,其中前5个异源四倍体棉种的基因组序列已公布,而最新被发现命名的野生棉——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的基因组图谱尚未被报道。解析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的基因组信息,标志着异源四倍体棉花演化拼图的全部完成,对分析棉花多倍化及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对艾克曼棉、斯蒂芬氏棉和一个陆地棉野生种系进行测序,解析了棉花多倍化及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结合四倍体棉种表型分化、遗传隔离和遗传趋同等,阐述了棉花生物多样性和棉花驯化的遗传基础,发现野生棉对驯化棉种在适应性方面有较强的基因渗入。进一步研究发现,棉花驯化过程中编码磷酸肽结合蛋白的基因结构变异可能与纤维长度有关,烯酰辅酶Aδ异构酶3和乙烯响应因子RAP2-7可能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相关的生化途径,提高棉花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多倍体棉花系统发育研究的空白,揭示了棉花多倍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为棉花抗性和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通讯员  梁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08496119
  • 《农学院祝水金团队揭示比克氏棉子叶单细胞转录图谱及色素腺体形态发生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2月10日,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祝水金教授团队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 analysis reveals the developmental trajectory and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y networks of pigment glands in Gossypium bickii”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报道了具有“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的比克氏棉子叶单细胞转录图谱,解析了色素腺体的发育轨迹及转录调控网络。 色素腺体是棉属(Gossypium)特有的防御结构,其主要内含物棉酚在棉花病虫害抗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因其对人类和反刍动物的毒性,限制了棉籽中丰富的油分及蛋白质的利用。探究色素腺体的形成与发育,对培育理想色素腺体性状的栽培棉至关重要。比克氏棉(Gossypium bickii)具有优良的“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其色素腺体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形成,是研究色素腺形态建成的理想材料。比克氏棉种子无色素腺体低棉酚,有利于充分利用棉籽资源;植株有色素腺体则有助于保持植株对病虫害的抗性,具有重要的育种价值。 该研究利用萌发48h比克氏棉子叶(色素腺体形态发生的活跃阶段)作为样本制备原生质体,利用10×Genomics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共获得了12, 222个单细胞转录组,鉴定出8个主要细胞类群。其中色素腺体细胞类群与其他细胞类群显著分离,并利用RNA原位杂交技术验证了该细胞类型特异性标记基因(图1)。 色素腺体细胞群可进一步分为色素腺体薄壁细胞、分泌细胞和凋亡细胞。综合色素腺体细胞发育轨迹分析和转录因子的DAP-Seq结果,该研究构建了色素腺体形成的调控网络,以及提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色素腺体形态建成的模型(图2)。基于不同萌发阶段比克氏棉子叶的转录组,通过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对调控网络的核心转录因子进行了功能验证,证实了bHLH、NAC和MYB等转录因子在色素腺体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同时挖掘了三个与色素腺体形成相关的功能基因GbiERF114、GbiZAT11和GbiNTL9。 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影响棉花色素腺体形成的关键因素,该研究进行了单细胞转录组、bulk转录组数据关联表型分析,结合核心转录因子的启动子鉴定,同时通过不同处理的实验验证,揭示了光和赤霉素在色素腺体形成中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和比克氏棉色素腺体的独特性状,描绘了首个棉花子叶单细胞转录图谱,揭示了色素腺体的发育模式,构建了其转录调控网络,挖掘了色素腺体相关的重要基因位点,为色素腺体形态发生提供了新的见解。同时,为进一步探索子叶色素腺体延缓形成的机制,培育种子无色素腺体、植株有色素腺体的新型低酚棉栽培种提供了理论基础。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赵天伦特聘副研究员和祝水金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生孙悦和韩一飞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澳大利亚CSIRO的Qianhao Zhu教授对该论文给予了指导和帮助。研究得到了国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棉花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3.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