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张天真团队揭示结构变异对异源四倍体棉花栽培种的形成与分化的贡献》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22
  • 月9日,农学院张天真教授领衔的“棉花精准育种设计”创新团队在 Molecular Plant 发表了题为“ Structural variation (SV)-based pan-genome and GWAS reveal the impacts of SVs on the speci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allotetraploid cottons ”的研究论文,通过构建泛基因组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了结构变异对四倍体棉花栽培种形成与分化的影响。

    结构变异在物种形成、种内分化、改良和驯化以及环境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从该团队第一版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TM-1)(Zhang et al. 2015 Nat Biotechnol)发布以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在棉花中的应用大幅增加,数十种重要的农艺性状的遗传位点已被解析,为棉花功能基因研究提供了一批宝贵的资源。然而大多数位点都是SNP和小的InDel变异,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对性状的遗传贡献被忽略了,对种内分化的影响仍不清楚。

    目前被人类驯化的四倍体棉花有陆地棉和海岛棉,它们起源于共同祖先种。海岛棉又称长绒棉,是国际奢侈品的主要纺织材料,生产长、强、细,光滑且有色泽的纤维。全球长绒棉仅在埃及(埃及型),美国亚利桑那(比马型),中国新疆(新疆型)有限生产。早期驯化并在秘鲁栽种的海岛棉农家品种纤维品质与陆地棉相仿。它是如何进一步驯化改良为长绒海岛棉分子遗传机理还不清楚。该研究首先选用纤维品质一般,但是,与现代长绒棉物种形成密切相关的一个秘鲁海岛棉农家品种Tanguis为材料,组装出高质量海岛棉农家种的参考基因组。整合已发表的11个异源四倍体棉花基因组,构建了一个包含2,236倒位, 97,398插入和82,959个缺失的图形泛基因组。其中,有98个大于1Mb的大片段倒位。最大的倒位事件(~32 Mb)位于A06染色体上,毛棉、黄褐棉、达尔文棉和海岛棉(Tanguis、3-79和Pima90)都存在,Hi-C数据也得到验证。此外,在(新海21×Tanguis)的F2群体里,该区域内的重组被抑制(图1)。上述结果表明,在棉花种间/种内分化过程中,基因组序列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能导致了农艺性状、环境适应性的改变、物种的分化。

    基于图形泛基因组,对1,158份重测序个体进行SV分型,一共鉴定出87,278个可被分型的SVs。SV-GWAS分析鉴定出一批SV引起的高产、优质等新关联位点。相比SNP-GWAS,SV-GWAS被证实可鉴定出更多新的QTL位点,以及在不同环境检测到稳定QTL的能力。三大类长绒棉也有不同的SV发生。新疆型长绒棉纤维品质改良基因资源主要来源于埃及/中亚型海岛棉以及陆地棉染色体渐渗片段,与海岛棉育种历史相一致。 发现了一个能显著提高长绒棉衣分的SV。大规模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揭示该SV起源于南美洲的野生种和农家品种,随后导入美国比马棉,支持了Tanguis材料对比马型长绒棉选育具有较大的遗传贡献。研究结果解析了长绒棉遗传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世界长绒棉遗传多样化产生机理。基于图形泛基因组的SV-GWAS能够挖掘出隐藏的变异位点,适合其它物种重测序群体重新分析,为日后农作物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还以Karnak、新海21等不同类型的长绒棉品种与Tanguis、VIR29TV等纤维品质一般的南美农家种做杂交,构建作图群体,鉴定出299个高产、优质等QTLs,它们是长绒棉栽培种形成的遗传基础,也是下一步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利用(TM-1×Tanguis)F2群体,克隆并揭示了海岛棉野生种、农家种与陆地棉生殖隔离的遗传基础。

    浙江大学张天真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金尚昆、韩泽刚博士和胡艳教授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得到了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科研项目、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中央高校基础研究等经费的支持。

  • 原文来源:http://www.cab.zju.edu.cn/chinese/2023/0217/c11148a2716309/page.htm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棉花异源四倍体重复基因组的进化分歧》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野生棉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研究单位,在全基因组水平探讨了四倍体棉种的多倍化、适应性进化与驯化,揭示了棉花多倍化及人工驯化过程的遗传变异基础,为其他农作物多倍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棉花育种创新提供了种质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多倍化是植物进化的重要机制,使得多倍体植物具有广泛适应能力。常见的多倍体植物有六倍体小麦、四倍体棉花和马铃薯等。异源四倍体棉花包括陆地棉、海岛棉、毛棉、黄褐棉、达尔文氏棉、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等7个棉种,其中前5个异源四倍体棉种的基因组序列已公布,而最新被发现命名的野生棉——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的基因组图谱尚未被报道。解析艾克曼棉和斯蒂芬氏棉的基因组信息,标志着异源四倍体棉花演化拼图的全部完成,对分析棉花多倍化及进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对艾克曼棉、斯蒂芬氏棉和一个陆地棉野生种系进行测序,解析了棉花多倍化及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广泛存在的基因组结构变异。结合四倍体棉种表型分化、遗传隔离和遗传趋同等,阐述了棉花生物多样性和棉花驯化的遗传基础,发现野生棉对驯化棉种在适应性方面有较强的基因渗入。进一步研究发现,棉花驯化过程中编码磷酸肽结合蛋白的基因结构变异可能与纤维长度有关,烯酰辅酶Aδ异构酶3和乙烯响应因子RAP2-7可能通过调节植物激素相关的生化途径,提高棉花非生物胁迫耐受性。该研究结果填补了多倍体棉花系统发育研究的空白,揭示了棉花多倍化过程中的适应性进化机制,为棉花抗性和纤维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了宝贵的遗传材料。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通讯员  梁冰)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73/pnas.2208496119
  • 《棉花遗传改良团队揭示单倍型区块与陆地棉和海岛棉群体分化与适应性改良的关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01
    • 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和海岛棉(Gossypium barbadense)是最主要的栽培棉种。我国陆地棉种植区域逐渐向新疆转移,新疆也是我国唯一的大规模海岛棉种植区。但新疆适宜棉花生长的季节较内地更短,棉花如何逐渐适应新疆的气候条件值得探究。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棉花遗传改良团队分别在the Plant Journal和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发表了两篇研究成果。利用对代表性品种基因组测序、多年生海岛棉的基因组组装,结合陆地棉和海岛棉群体的重测序数据,分别解析了陆地棉和海岛棉中的结构变异及其与各自群体分化与适应性改良的关系。 基于亲缘关系与在中国棉花育种历程中的特殊地位,9个陆地棉代表性品种被用于基因组测序并组装基因组草图。通过比对到ZM24参考基因组,构建了陆地棉的SV集。基于对9个品种的比较基因组分析,在染色体A06、A08和D08上鉴定到6个在陆地棉中普遍存在的倒位。同时鉴定了陆地棉中的外源渗入片段,这些渗入区段在陆地棉中形成了大的单倍型区块(haplotype block,haploblock),促进了陆地棉的群体分化,影响着陆地棉的生长、产量和纤维品质。13个haploblocks与陆地棉地理分布和适应性相关,共同驱动了陆地棉逐渐适应北方短季棉区,其中以A06上倒位形成的haploblocks最为显著。 多年生海岛棉属于海岛棉栽培种,根据每室种子是否联接,又分为联核木棉和离核木棉。多年生海岛棉在海岛棉的进化与驯化中有特殊地位,但研究较少,基因组等数据资源也公布较少。该研究完成了6个多年生海岛棉基因组的重测序,并且对其中一个多年生海岛棉联核木棉(Gb_M210936)进行基因组组装。为将多年生海岛棉种质用于海岛棉育种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1000多份棉花材料的进化分析,发现多年生海岛棉与野生-地方的海岛棉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能直接来源于南美洲野生-地方海岛棉的引种。群体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一年生海岛棉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亚组,其中一个亚组只包含来自于中亚尤其是新疆的品种。通过比较Gb_M210936,3-79以及异源四倍体野生棉达尔文棉(G. darwinii),鉴定了大量的种内与种间变异,这些变异可能在海岛棉进化和驯化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海岛棉中鉴定到22个主要由基因渗入和种内倒位形成的haploblocks。这些haploblock影响着海岛棉的部分农艺性状,促进了海岛棉的群体分化,作为整体受到了育种选择。D04染色体上的haploblocks与海岛棉的早熟性状和地理分布表现出最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驱动海岛棉逐渐适应新疆棉区的主要原因。 总的来说,本研究丰富了棉花的基因组资源,鉴定了陆地棉和海岛棉中的结构变异,分析了倒位与基因渗入产生的单倍型区块对陆地棉和海岛棉性状的影响,其推动了陆地棉和海岛棉在北方短季棉区的生态适应性形成。 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林忠旭教授为the Plant Journal文章的通讯作者,林忠旭教授、袁道军副教授和石河子大学的聂新辉教授为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已毕业博士研究生汪念为两篇文章的第一作者,团队带头人张献龙教授参与了两项研究,杜伦大学的Keith Lindsey教授为the Plant Journal文章提供了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