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低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蚀刻10nm墙单晶体硅纳米管》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发布时间:2016-08-05
  • 单晶硅纳米结构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部分原因是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能。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展示了硅纳米管直接制备的10纳米墙具有低反射率。制备基于低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反应,利用高分辨率氢倍半硅氧烷纳米结构作为模刻蚀工艺。主要包括基板蚀刻参数的低频功率和SF6/O2研究,确定过程中的腐蚀机理。比较常用的硅纳米柱具有相同的特征尺寸,密集的硅纳米管具有较低的反射率,这意味着光伏硅纳米管今后的可能应用相关领域。

相关报告
  • 《纳米粒子等离子体和空腔光子在环境条件下的超强耦合》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12-15
    • 自然于2020年6月1日发布关于纳米粒子的内容,文章指出超强耦合是一种独特的电磁相互作用机制,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有趣的物理现象。传统上,通过将多个量子阱、超导人造原子或二维电子气体的子带间跃迁耦合到微腔谐振器来实现这一过程。然而,使用这些平台需要苛刻的实验条件,如低温、强磁场和高真空。在这里,我们使用一个等离子体纳米棒阵列位于共振光学法布里-珀罗微腔的腹侧,以达到环境条件下的超强耦合(USC)机制,而不使用磁场。从光学测量中,我们提取了在过渡能上的相互作用强度的值,高达g/ω~ 0.55,深在USC区域,而纳米棒阵列只占腔体体积的4%。此外,通过比较耦合系统和非耦合系统的共振能量,我们间接观察到基态能量高达10%的变化,这是USC的一个标志。我们的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微腔极化子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平台,在室温超导体的光学和红外范围内实现,并可能导致长期寻求的真空能量改性的直接可视化。
  • 《可定制纳米晶体管面世,芯片有了新选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02
    •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研究者发明了一种只有原子厚的半导体晶体,可造出下一代更强大、体积更小的电子产品所需的微芯片——显示著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将再次灵验。 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早在1965年提出,集成电路晶体管在一定面积内所能容纳的数量每隔约两年便会增加一倍,被称为摩尔定律。半个多世纪以后看来,果真大体上如此。不过,自最近的一次电脑性能的飞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这份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的研究,称利用特殊处理的硅表面材料,可精确、快速地定制纳米级别晶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纳米技术的又一项革新应用。 研究人员称,这种半导体晶体在量子计算、电子消费品、高效太阳能电池等领域都有潜在用途。新晶体的主要特性包括: ● 这种芯片是定制合成,不像传统由压图和蚀刻方式制造,使晶片有高效统一原子结构和性能,改善太阳能电池或催化剂的导电和能量转换效率;·通过改变使用膦(phosphine)的数量,精确控制产出晶体的规格; ● 支持模块化,意味着研究机构和商业实验室都可将此技术与现有的晶体生产流程结合,制造新材料; ● 这些模块还可以重复使用,节省成本和生产时间; ● 造出的单维晶体为带状,调整其宽度便可改变其发光的颜色,这在量子信息应用上有潜在用途。 这项研究的负责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化学教授肯帕(Thomas J. Kempa)说:“我们在为合理控制纳米级材料的形状和尺寸的根本性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