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所确认水生异形叶发育机制研究的模式植物》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5-11
  • 作者: 胡诗琦 2017-05-10 浏览量:.

       一些水生植物的沉水叶与陆生叶存在明显差异,被称为异形叶。异形叶的发育受到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和植物激素的调控,其分子机制有待阐明。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植物生理学科组将以往报道的异形叶植物做了收集和筛查,试种了前人报道的水毛茛、水马齿、狐尾藻和水生蔊菜等,发现水毛茛体积过大,水马齿和狐尾藻异形叶性不够明显,水生蔊菜难于转化且对植物激素的反应不够典型,它们作为模式植物均存在问题。对一种叫异叶水蓑衣的植物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其异形叶性表型明显,植株大小适中(株高 10-30cm )、扩繁方便、容易转化,其叶形对水陆生境、温度、湿度、 CO2 浓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十分敏感,对激素和抑制剂的处理具有代表性,加上基因组相对较小( 800M ),具有作为异形叶研究模式植物的条件。目前,该学科组已建立了标准化的扩繁、培养、叶形分析、愈伤诱导和农杆菌介导转化等实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环境因素、激素和抑制剂以及关键基因表达等对应关系的分析,初步建立了异形叶叶形调控的框架。

      该研究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异叶水蓑衣异形叶的发育机制,为深入揭示异形叶调控的机制奠定了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 Plant Cell Reports ”。

      文章链接: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99-017-2148-6

    背景知识: 异叶水蓑衣( Hygrophila difformis )又名水罗兰,是爵床科水蓑衣属多年生湿生或挺水草本植物,高 10-35cm ,全株密生腺毛,尤以茎部最密。叶两型,挺水叶椭圆形,粗锯齿,沉水叶呈青黄色,深裂状;花单生、腋生,花冠苍紫色,花期春秋季。原产东南亚及印度的溪流、河沟、池塘等水域,水陆两生。我国近年作为水族植物有引入和栽培,但由于用途不广,长期未受关注;对该植物的研究目前能够检索到的仅有一篇关于其挺水部分乙醇提取物对中枢神经的镇静作用的文章,能强化安眠药的安眠效果。

相关报告
  • 《植物所在植物侧生器官发育和多样化机制研究中获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4-28
    • 植物的侧生器官如叶片、萼片和花瓣等,按基本结构可分为双面、单面和盾状三种类型。盾状器官如食虫植物的捕虫叶和毛茛科植物具蜜腺的花瓣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吸引了达尔文等很多科学家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背腹极性基因的表达重排是一些食虫植物中盾状叶或小叶形成的关键。然而,其他盾状器官形成、起源和多样化的机制,尚不清楚。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花瓣的多样性极为丰富,是探究植物侧生器官发育和进化的理想体系。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孔宏智研究组以毛茛科植物的花瓣为研究材料,综合利用三维成像、基因表达、功能验证及计算机模拟技术,系统探究了盾状结构形成和多样化的机制。研究发现,与盾状叶相似,盾状花瓣的形成也是由背腹性基因表达范围的转变引起,不同类型盾状结构的形成则是由背腹性程序表达转变的程度和器官不同区域生长速率的差异所致。该研究通过引入描述器官原基上背腹性程序作用范围的3个参数和器官不同部位生长速率的6个参数,提出了简单且具有普适性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基于该系统,自然界中发现的大多数植物侧生器官均能被模拟出来。该研究揭示了盾状结构形成和多样化的机制,并进一步强调了计算机模拟在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4月21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和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的科研人眼参与部分研究工作。
  • 《生物所发现调控植物叶型发育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4-07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组创新团队发现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遗传学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遗传学(PLoS Genetics)》上。 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的形态、结构等叶型性状直接决定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其生物产量,因此开展叶型性状遗传改良是培育高光效作物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生物所通过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塞缪尔•诺贝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等单位开展合作研究,发现过表达WOX家族基因STF能够引起水稻、二穗短柄草和柳枝稷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变宽、加厚,茎秆粗壮,光合效率明显提高,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统计分析发现过表达STF柳枝稷的生物产量增加近一倍,同时刈割后柳枝稷材料再生能力显著增强,表明叶型控制基因STF在提高禾本科作物生物产量方面的巨大应用潜力。进一步研究发现STF基因通过直接抑制植物细胞分裂素氧化酶家族基因表达,导致植物体内植物激素细胞分裂素的动态平衡发生改变。上述研究工作初步揭示了WOX家族基因STF影响植物叶型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为作物高光效遗传改良和育种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以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文章的通讯作者分别是生物所林浩研究员和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米利翁•塔德格(Million Tadege)教授,共同第一作者为林浩课题组博士后王慧、生物所牛丽芳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付春祥研究员。该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