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全面推进东莞生物医药发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26
  • 全国“两会”胜利闭幕,肩负新使命,奋进新时代。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全力拼搏奋斗是当代最强音。广东被国家领导人寄予厚望,强调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这也是东莞市的发展方向。在1个多月前的2018年东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东莞市也明确提出将着力培植和打造更多新的优势支柱产业集群,扶持新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加快发展,构筑东莞产业体系新支柱。

    生物技术产业是世界公认永远的朝阳产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资源环境好、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对一个国家(地区)促进产业技术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美国、欧盟、日本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东莞布局生物产业最早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广东特别是东莞的传统制造业受到严重冲击,传统“三来一补”代工加工发展模式走到尽头,东莞急需转型升级。时任广东省主要领导非常重视东莞的转型升级,在广东任内百余次莅临东莞考察指导,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东莞的经济转型升级。经过调研和多次专家论证,省市审慎研究和讨论基础后,东莞市政府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决定建设“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战略布局生物技术这一新兴产业。广东省成立了以常务副省长为组长的支持领导小组,并将基地定位为广东省“生物技术产业重大项目集聚区、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核心示范区、生物技术对外合作重大平台”。东莞市成立了以市长及常务副市长为正副组长的基地建设支持领导小组,正式布局生物产业。基地是东莞市为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型经济体作出的重要战略安排。

    投入近百亿元,规划占地面积8200余亩

    东莞市政府在2012年的基地设立批复文件中计划将总投入近百亿元用于发展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用地规划占地面积8200余亩,明确以松山湖作为基地核心启动区先期开发建设,并成立国有独资的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导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进行市场化运作,按照“政府引导,公司运作,莞台合作,国际拓展,财政扶持,平台支撑,统一规划,专业运营,社会参与,滚动开发”的模式进行运营开发。

    基地战略发展方向是充分发挥对台合作优势,坚持走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之路,全市统筹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以生物医药为主体,创新研发和成果转化为核心,新药及医疗器械、基因产业、中药研发、健康产业为重点,引进新药、高端仿制药及先进医疗器械为切入点,近期布局与长远规划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五年的努力使基地的生物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基地设立之初就打破藩篱,走市场化运作道路,成立国资企业来操盘。据东莞市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涛介绍,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和松山湖管委会、市国资委的支持下,经过第一个5年计划的发展,基地成长迅速,初步实现了产业集聚效果,基地在全国生物界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台湾生物界更是人尽皆知。

    1.松山湖生物基地已聚集300余家生物项目,医疗器械类排全省第三

    基地建设前期招商是重中之重,东莞生技公司为加快基地建设,在美国、欧洲、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全球的招商网络,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全球的立体招商引资,特别是通过“莞榕计划”等专项手段培育产业。经过几年努力,现松山湖生物基地已经聚集东阳光药业、三生制药、深圳安科、上海医药、博奥木华、普门科技、现代牙科、菲鹏生物和佰鸿再生医学产业园等300余家生物技术企业,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和医疗保健品等领域产业集聚态势明显。

    3月14日,广东省食药监局公开了2017年度质量信用A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92家。据基地统计,其中有13家企业已落户和即将落户松山湖两岸生物基地,东莞数量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2.产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基地拥有了东莞中山大学研究院、广东医科大学、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南方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等一批生技教学和科研机构,以及筹建中的生物技术产业研究院。二是建立了9大生物产业公共平台,包括省医疗器械检测中心分中心、东莞食品药品检测中心、联捷药物全分析平台、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基地、小动物实验动物模型公共服务平台、生物医药孵化器、保健品分析中心、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重点实验室、生物医药及生物活性蛋白公共服务平台等。三是东莞生技公司设立6亿元规模的生物产业基金等专项支持产业发展。同时,东莞市产业母基金和松山湖基金小镇的百亿级规模资金支持。四是通过与达安基因、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科特勒等合作进行资源整合,为生物企业提供登记注册、产品申报、物流、终端销售等一站式的产业链服务。五是发起设立生技协会推进产业交流。基地成立第二年,东莞生技公司就发起成立东莞市生物技术行业协会,积极开展生物行业的投融资对接、产业论坛、招聘、培训、参展、技术转移及对接等系列活动,全面服务基地,加强了基地企业的交流,活跃了产业氛围。据该协会介绍,目前基地的许多生物企业成为国内各大基金竞相投资的对象,基地优质项目较多,培育发展前景很被看好。

    3.建设一批领先的生物主题园区

    为打造基地生物的优势品牌,东莞生技公司选取一些行业领先企业合作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主题生物园区。一是与科特勒咨询集团及德国医谷合作共建的松山湖国际精准医学园,其定位打造尖端医疗技术和精准医学产业转化创新中心。二是与广东佰鸿集团(拥有金岩教授领衔的顶尖团队和领先项目)合作共建的松山湖再生医学产业园。建成后,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再生医学全产业链基地的开拓者,并将成为亚洲干细胞、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发集聚中心、亚洲最大的再生医学及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基地。

    基地的长远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东莞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东莞生物产业有了集聚发展的起点,但是前期由于只是停留在战略发展的新兴产业上,发展的加速度有待提高。

    一位行业专家曾说过,近些年,全国各地兴建生物园区,出台扶持政策,竞争非常激烈,东莞从一个制造业城市起步发展生物产业,经过5年的培育发展,目前已聚集了不小的企业数量,在医疗器械方面具有产业亮点,这些成绩得来不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东莞的发展是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更是缺乏专项的生物产业扶持政策,导致产业总体规模不大,领军企业不多,专业人才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了生物产业发展的速度。今后的发展一定要有抓手和着力点,要积极推进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然后要创新管理体制,建立一个统筹发展平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其次必须扩大基地在全市的覆盖范围,留有更充足的产业发展空间,积极主动接受广深港生物产业的溢出和协作。最后政府要在政策、人才、产业配套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

    据记者走访调研基地的一批生物企业,落户的企业大都看中了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低的经营成本,也看到了近几年的集聚优势;但也希望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提到了东莞缺乏生物产业政策。一位企业管理层说:生物医药是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但同时也是高回报产业,是对政策敏感度很高的产业。目前国内其他以生物技术为重点和特色的城市及产业园区都制定了相对应的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用以吸引优质项目入驻,积极培育产业,扶持优质项目快速发展。

    基地新的发展契机

    据宋涛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规划今年将出台并实施,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也进一步明确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这是东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契机!借着粤港澳大湾区统筹协调发展这个契机,他们将配合市政府全面推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基地将全面对接和融入大湾区,以协同和互补方式推动东莞生物产业的发展,将东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生物产业最佳腹地”。

    宋涛说,提出这个定位不仅是基于东莞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更是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考量:一是东莞地理位置优越。上承广州下接深圳香港,左连南海中山,右通惠州。既有滨海湾新区又有松山湖两大核心平台用于生物产业的集聚发展。随着轨道交通的完善,未来将享有30分钟-1小时的大湾区生活中心圈。二是完备的制造产业链支撑。东莞是国际制造业名城,在医学工程、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方面具有非常完备的产业链支撑。三是香港、深圳的创新和金融,广州的人才、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都将整合成为东莞生物产业的重要发展支撑。四是相较于广深,东莞拥有更广阔和可利用的生物产业发展所需的可拓展物理空间。五是东莞积极建设科技创新走廊,“散裂中子源”等国家重大项目将强力支持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

    借助契机,接下来东莞生技公司在报请市政府加快出台生物技术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将全面推进基地建设,推动东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是加强基地的总体规划和生技产业载体建设,发展主题精品园区,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集聚。二是进一步深入开展全球招商引资,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和行业领先项目。三是成立生物制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加强技术研究,引进并落地全球领先技术及产品,在强化完善生物产业发展配套的公共平台同时,争取在不久的将来,自行培育出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四是成立生物产业基金,撬动更多资金参与东莞生技产业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五是构建生物产业互联互通的生态圈,建立研发、生产、服务、销售等一体的产业链。期望通过生技公司的努力,打造出东莞生物产业发展的梯队军,培育一批优质项目,扶持一批优秀企业,壮大一批领先企业!尽快培育并发展壮大东莞生物产业!

    宋涛说,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东莞生物产业的第二个重要发展五年,生技公司肩负新使命,奋进新时代,一个产业的成型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步伐大步前行。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19639.html
相关报告
  • 《中德产业园打造“北方药谷” 发展现代生物药产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1
    • 2月1日,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管委会、中德(沈阳)国际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沈阳三生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签署合作协议,三方将在沈阳中德园内打造一个中国北方生物医药谷(以下简称“北方药谷”),结合各方以及东北地区在资源、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优势,发展以现代生物药产业化为龙头,集生物制药、精准治疗、生物制药原辅材料和高端生物工程装备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据介绍,“北方药谷”重点建设五大基地,即建设生物医药研发基地、生物药国际CDMO基地、生物制药原辅材料制造基地、生物制药核心工艺装备基地、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生物药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建设,“北方药谷”立志在2035年成为沈阳生物医药产业千亿产值园区。 “北方药谷”选址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四环以西二十街以东二十二路以南地块,规划占地500亩,规划总投资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一期占地120亩,预计投资28.3亿元人民币。据悉,一期项目将于2018年完成规划设计,2019年开工建设,2021年正式投产,预计产值20亿元人民币。 三生制药集团董事长娄竞介绍,生物医药已经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最重要的产品,并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已成为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此次与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携手打造“北方药谷”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协助园区引进更多的生物医药企业入驻。 中德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郭忠孝表示,此次合作是一个契机,中德园将借助国家“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及东北振兴等相关政策,抓住国家相关政策出台的时机,利用东北振兴的政策优势建设独特优势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积极推动生物医药的快速健康发展,利用政策导向和特殊的资金支持激励生物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北方药谷’的建成将促进沈阳生物医药产业与国际的接轨,未来,这里的产品将出口到欧美主流市场。”郭忠孝说。
  • 《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制定完成,重点发展这些技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wu
    • 发布时间:2019-03-24
    • 记者日前从权威渠道独家获悉,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已基本制定完成,按照相关工作流程,这一规划将在今年下半年正式出台。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同时发展生物3D打印技术等重大医疗技术。 根据规划,抗肿瘤、抗抑郁、糖尿病、肾病、心脑血管病等药物将是“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药品类;在临床中有巨大应用前景的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等生物医药制剂也将得到优先发展;此外,生物3D打印、大分子药物、干细胞、基因等前沿性生物医药技术,在未来五年也将得到长足发展。 此外规划还提出,加快专利到期药物仿制上市。针对防治重大疾病或突发疫情等用药需求,仿创结合、系统集成,研制20到30个临床需求巨大的药物品类,并切实解决产业化问题,满足临床用药的急迫需求,到2020年国际专利到期的重要药物90%以上实现仿制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生物医药“十三五”规划除了对“十三五”期间药物品类的研发和技术发展作出详细部署外,还对整个生物医药产业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即进一步促进整个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根据规划,到2020年,要推动一大批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药品质量标准和体系与国际接轨,其中至少100家药品制剂企业取得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WHO认证,并实现药品出口;按照国际药品标准、研制并推动10到20个化学药及高端制剂、3到5个新中药、3到5个新生物技术药在欧美发达国家完成药品注册,并加快其进入国际市场。 规划还提出,到2020年,推动3到5家基础好的大专院校与制药企业联合建立具有高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的大型医药研发基地,同期建立国家级转化科学中心和协同创新中心,突破10到20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初步建立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并使我国制药工业体系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促成部分重点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力争国际销售收入平均突破百亿元水平。 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意义重大。一方面,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巨大,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2014年我国药品市场纯销售额已突破1.5万亿元。当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超过1.2亿,医疗需求快速增长,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虽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到2014年全产业销售额接近2.5万亿元,但我国药物的自主研发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也和国际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力促整个产业涉足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为了能在“十三五”期间达到上述规划目标,规划还提出了多项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其中包括:遵照国际规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建立或标准化国际前沿的各项新药临床前和临床评价关键平台;优化和完善新药物优先评审和快速审批政策,强化审批检验人员队伍的扩充;细化落实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保障新药审批。 招商证券等券商研报指出,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我国确定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一方面,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将进一步满足我国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作为重要的产业,生物医药领域和化工等基础制造业部门息息相关,提升生物医药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对促进上下游产业、带动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也有着巨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