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普林格·自然首次颁发“中国新发展奖”,彰显中国学者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8-23
  • 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Nature)于8月22日为10部中国作者撰写的学术图书授予“中国新发展奖(China New Development Awards)”,以表彰这些研究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这些获奖图书评选自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施普林格(Springer)和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Macmillan)2018年出版的中国学者撰写的总计800多册图书,涉及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其中有两部聚焦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获奖名单附后。

    霍尔茨布林克出版集团(Holtzbrinck Publishing Group)首席执行官斯蒂芬·冯·霍尔茨布林克博士(Stefan von Holtzbrinck)为颁奖典礼致闭幕词

    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于2015年9月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在2030年实现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国也在一年后宣布了落实该议程的行动指南,并采取务实行动,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各国政府、企业、组织及全体社会通过共同努力解决贫困、不平等、气候变化、环境恶化、和平与公正等最严峻的挑战提供了行动框架。施普林格·自然作为全球领先的学术出版机构,也推出专门的出版项目,通过促进相关研究成果的分享来帮助应对这些挑战,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科研产出及影响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其对于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施普林格·自然可持续发展项目出版总监暨“中国新发展奖”评委会主席妮古拉·琼斯(Nicola Jones)女士说。“作为我们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组成部分,这一奖项的评选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学者对于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也让我们见证了中国当前正在从追求高速发展过渡到高质量的发展。”

    首届“中国新发展奖“评委会成员包括施普林格·自然的内部编辑,以及可持续发展项目的主管人员,他们评选出的10部获奖作品每部都至少涉及17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一个,并对于解决特定社会发展问题具有现实贡献。

    “‘中国新发展奖’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社会科学和人文等不同领域,有助于促进跨学科互动,以解决一些急迫的社会挑战,如饥饿、贫穷或气候变化等,这些挑战无法依靠单一学科来解决。此外,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奖项让科研人员获得政界和商界人士的更多关注,推动其研究成果投入应用,解决全球及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挑战。”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Dr. Niels Peter Thomas)说。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博士(Dr. Niels Peter Thomas)致开幕词

    学术图书是作者长期研究成果的阶段性总结,相较于期刊论文,其内容更加完整全面,论述更具系统性,使用期也更长,尤其是一些基础学科的经典著作和用做教材的研究著作,其学术或思想价值往往历久不衰。因此,学术图书对于帮助应对复杂、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来自科研界和出版界近百位专家学者和嘉宾出席了今天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的颁奖典礼,并共同回顾中国学者多年来对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NTAyMDY0MQ==&mid=2652562885&idx=4&sn=b3974a1dbae6e402e1486ba06f1254cc&chksm=80cd4b4bb7bac25d1d3461531d09b7c03119799f7e29d2514ec55a2131ad97b4c49d6bc0af87&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66546308706&sharer_shareid=9e8fc1f0c4813654867c146bb6c9bb7e#rd
相关报告
  • 《三峡集团发布201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10
    •   2018年7月9日,三峡集团对外正式发布《201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三峡集团自2010年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制度以来,连续发布的第八份年度报告。报告以新理念、新视野全面披露三峡集团2017年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绩效。   报告围绕主题“牢记使命 改革创新 做好新时代答卷人”,通过“固本培元 筑牢发展基础”、“创新实干 创建世界一流”、“不忘初心 继续砥砺前行”三大篇章,展示了三峡集团2017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国资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管理三峡,保护长江,奉献清洁能源,共建美好家园”新历史使命,发挥大国重器作用,奋力做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人。   报告重点披露了三峡集团主动服务国家“六大战略”,积极打造“六大平台”,在助力国家能源供给侧改革、服务长江经济带战略、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贯彻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等方面勇担央企使命,将社会责任议题与主要业务相融合,将利益相关方期望的满足同企业的发展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以企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打造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平台,服务长江经济带。三峡集团坚持把电站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统筹做好防洪、发电、航运、补水等多功能目标,努力实现长江流域梯级电站群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保障作用。2017年,汛期拦蓄洪水129亿立方米,流域梯级电站电力年发电量首次突破2100亿千瓦时,三峡升船机具备转入正式通航条件,三峡船闸过闸货运量达1.3亿吨,枯水期为长江中下游补水232.9亿立方米,三峡水库连续8年实现175米试验性蓄水目标。2017年,白鹤滩水电站通过国家核准,入选2017年度央企十大创新工程;同时建设乌东德水电站和白鹤滩水电站两座千万千瓦级巨型电站。   打造共抓长江大保护项目实施平台,共建生态文明。三峡集团秉持“全流域、全生命周期、开放和以科研为导向”的环保理念,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共抓长江大保护的企地合作和协同机制,努力在共抓长江大保护中发挥主力骨干作用。成立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生态环保业务实施主体筹备组,研究制定长江绿色发展投资基金设立方案,组建中国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筹建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7年,环保投入8.5亿元。加强长江流域珍稀特有动植物研究与保护,累计放流2520尾大规格中华鲟,完成三峡珍稀特有植物引种436种1.8万余株,首次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人工繁殖,首次实施流域梯级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促进长江四大家鱼繁殖10.8亿粒。   打造清洁能源领域产融对接平台,助力清洁能源产业升级。三峡集团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原则,形成集财务投资和战略投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于一体的产融结合新模式,走出一条以产业为支撑、以金融为保障、产融结合的良性互动、协同发展道路,推动我国清洁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和全球化发展。发起设立新业务培育类、财务性投资类、企地合作类基金9只,完成基金平台搭建,管理基金330亿元。成功发行中国实体企业首单绿色欧元债券6.5亿元、中国企业首只债券通短期融资券20亿元、三峡巴西首只债券4.2亿雷亚尔。   打造海上风电等新能源规模化开发平台,驱动新能源发展。三峡集团坚持将新能源作为第二主业,集中连片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以创新驱动新能源发展,推动协同创新,带动并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福建漳浦、长乐外海两个百万千瓦风场的建设实现我国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场开发零的突破,打造了我国综合能力最强的海上风电一体化作业平台——福船三峡号。全球首个国际化大功率海上风电试验场——福建福清兴化湾一期投产发电,全球单体最大的水面光伏项目——安徽淮南15万千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投产发电。   打造引领中国水电 “走出去”平台,构建命运共同体。三峡集团紧跟“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有序合作转变,将中国水电优势企业组合成国家力量参与全球竞争,带领中国水电的装备、技术、标准一起走出去。2017年,在中外领导人见证下签署一批重要合作协议。境外可控、在建、权益总装机规模近1800万千瓦,境外资产总额超过1100亿元,全年实现发电量超过380亿千瓦时。在建国际投资和国际工程承包项目70多个,业务覆盖全球47个国家和地区。三峡巴基斯坦第一风电项目及巴西运营水电站特许权竞拍项目荣获2017年度“国家优质投资项目”奖,三峡集团杜克巴西并购荣膺“年度最佳跨境并购交易奖”。   打造水电工程库区扶贫开发平台,共创美好生活。三峡集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充分发挥水电工程建设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三峡集团公益基金会的平台作用,全力以赴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和后续帮扶工作,认真做好帮扶川滇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积极做好定点扶贫、对口支援、援疆援藏、公益慈善等工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2017年累计对外捐赠资金13.83亿元。   三峡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卢纯在报告致辞中表示,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三峡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机遇、务实担当,以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以蓬勃的希望和创造的伟力,为国家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保驾护航,彰显大国重器担当,奋力创造新业绩,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 《中国绿色发展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6-04
    •  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中国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将坚定不移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国际人士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深刻认识到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过去40多年来,日本湖泊污染治理专家稻森悠平几乎每年都要访问中国多次,为中国湖泊治理出谋划策。他认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起到重要指导作用。“这些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立足中国国情,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向发展。”   “我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非常关注。这几年我前往贵州、四川、浙江等地采访,发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比利时财经杂志《走进比利时》总编辑弗朗索瓦·曼森说:“中国一些农村地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改善了生活环境,蹚出一条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去年,我到浙江松阳县采访,那里山青水绿,茶园飘香。由于当地生态环境好,茶叶品质高,茶产业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   柬埔寨新快新闻网记者唐·占勒提拉多次赴华采访,眼见中国城市里的绿色日益增多。“我看到很多地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中国不断完善环保法律制度,民众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政府和人民都深刻认识到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弗拉基米尔·彼得罗夫斯基经常往来于俄中之间参加交流活动,对中国近年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深有感触。他认为,中国政府积极落实环保政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让生产生活环境更加良性循环,这符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观。   “制定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并严抓落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生态治理必须遵循规律,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统筹兼顾,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从探索城市绿色发展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退耕还林到荒漠变森林,中国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北京事务所所长小柳秀明用专业数据说明北京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他注意到,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各项法律制度并严格执行,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考评机制,生态环境考核指标在政绩考核体系中的权重有所增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值得很多国家学习和参考。”   “中国在保护生态方面制定长期规划和发展战略,并严抓落实,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中国清华大学与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共建的中巴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巴方负责人苏珊娜·卡恩认为,中国大力投资清洁能源等技术研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中巴中心的建立促进了两国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的技术合作,其中生物柴油是我们合作研究的课题之一。中国专家研发的酶法制备生物柴油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室主任旭日夫和该所博士贺西格图雅去年曾赴中国多地考察。“鉴于地理位置相近、气候条件相似,塞罕坝从荒漠变森林的经验对蒙古国很有借鉴意义。”旭日夫感受到,中国将发展经济和保护自然协同推进,积累了成功经验。贺西格图雅表示,中国很多农村实施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效果显著。“比如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属于范例。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有所借鉴。”   在泰国正大管理学院院长助理洪风看来,中国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也让周边国家从中受益。“中国和中南半岛国家山水相连,中国加强水资源保护等工作,也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生态环保。”   “保护全球生态环境,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拿出更多实际行动”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建设全球生态文明,需要各国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弗朗索瓦·曼森注意到,“在中国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我们希望中国继续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各国应携手合作,人类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唐·占勒提拉表示,去年的北京世园会成为中国促进绿色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也让其他国家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中受到启发。中国绿色发展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重要贡献,彰显了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德国能源观察集团主席汉斯—约瑟夫·费尔访华时,中国在戈壁周边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举措将带来巨大的生态优势,通过碳汇为环境保护作出重要贡献。”费尔认为,中国不断推动太阳能、风能和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应用,使零排放技术的价格更低廉,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更多推广。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海洋与湖沼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赫尔南德斯·贝塞里尔强调:“保护全球生态环境,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拿出更多实际行动。尤其在当下全球面临疫情挑战,各国都应在促进人类健康和福祉的共同目标下,加强团结合作。”   “中国带头落实温室气体减排承诺、坚定支持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在推进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方面,中国技术、中国方案造福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埃及国家科研中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叶哈雅表示,中国推进绿色发展的成功探索,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