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早白垩世西南太平洋地区板块俯冲构造转换》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7-20
  • 近日,Nature Index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在线刊发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菲律宾岛弧早白垩世岛弧火山岩—埃达克岩组合的Pb-Sr-Nd-Hf同位素研究成果,揭示了西南太平洋地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俯冲向新特提斯板块俯冲的构造转换事件。

    早白垩时期西向俯冲的太平洋板块与北向俯冲的新特提斯板块东部在西南太平洋地区发生交汇,然而这两个板块之间的俯冲极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限制。在晚侏罗—早白垩时期起源于太平洋板块—新特提斯洋板块的交汇处的菲律宾岛弧,可以为这个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关键信息。本研究选取了菲律宾岛弧目前已知的最老的(早白垩)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b、Sr、Nd、Hf同位素研究工作。先前的研究认为这些岛弧火山岩和埃达克岩分别来至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和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开展这些岩石的同位素研究可以限定它们的地幔和/或俯冲板片的特征。

    板块俯冲过程中Pb的活动性很强,岛弧岩浆岩的Pb主要来自俯冲板片,其Pb同位素组成则主要反映俯冲板片,而非弧下地幔的特征。与Pb相对应的是,流体不活动的Hf-Nd同位素,更倾向于示踪岛弧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流体交代地幔来源的岛弧岩浆,其Pb同位素和Hf-Nd同位素则分别反映俯冲板片和弧下地幔的同位素组成。对于俯冲板片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岩,其Pb和Hf-Nd同位素则均反映俯冲板片的特征。菲律宾中部宿务(Cebu)岛Kansi地区的126-118Ma岛弧火山岩具有太平洋型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其源区中的俯冲组分主要来源于太平洋板块。而其Hf-Nd同位素组成却显示其地幔同位素组成为太平洋—印度洋过渡型。因此,该区126-118Ma的Kansi岛弧火山岩的形成指示了早白垩时期古太平洋板块向太平洋—印度洋过渡型地幔的俯冲。Kansi地区随后的110Ma埃达克质闪长斑岩同样具有太平洋型的Pb同位素特征,指示了俯冲的太平洋板块随后发生了部分熔融。与此相区别的是,在邻区(Lutopan地区的Atlas大型斑岩铜矿)随后形成的致矿埃达克质闪长斑岩(109-107Ma)却显示出了印度洋型的Pb同位素(Dupal Pb同位素异常)和Hf-Nd同位素组成,这又指示了具有印度洋型同位素特征的新特提斯板片东部的俯冲和部分熔融。并且110Ma以后整个菲律宾岛弧的岛弧火山岩均显示了具有Dupal异常的印度洋型Pb同位素特征,说明菲律宾岛弧的构造体制由110Ma以前的太平洋板块俯冲主导转变为了110Ma以后的新特提斯板块俯冲。

    该论文第一作者为邓江洪博士,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晓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孙卫东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B18020102, XDA220501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3040, 91328204, 41373007,41803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4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5M582003)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Deng, J.H., Yang, X.Y.*, Zartman, R.E., Qi, H.S., Zhang, L.P., Liu, H., Zhang, Z.-F., Mastoi, A.S., Berador, A.E.G., Sun, W.D.*, 2020. Early Cretaceous transformation from Pacific to Neo-Tethys subduction in the SW Pacific Ocean: Constraints from Pb-Sr-Nd-Hf isotopes of the Philippine arc.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85, 21-40.

    全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gca.2020.06.024.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007/t20200718_563738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西南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和长期变异规律及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在西南太平洋海平面年代际和长期变异规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ecadal and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1948-2018”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 20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约0.15cm的速率快速上升,预计这一现象在未来几十年将持续进行。该上升信号并非全球一致,而是存在明显的空间结构。在卫星测高期间(1993年至今),西太平洋海平面的上升速率最高,几乎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三倍。去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后,太平洋海平面上升的信号主要集中在热带西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两个海区。 对于热带西太平洋,已有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趋势受太平洋年代际振荡(IPO)的调制,上世纪90年代以后IPO的相位转换伴随的赤道信风加强导致了海平面的加速上升。相比之下,西南太平洋海平面的低频变异及其与气候模态的关系尚未明确,特别是由于缺乏长期观测资料,难以区分IPO和南半球环状模(SAM)两种典型的气候模态对西南太平洋海平面低频变异的相对贡献。 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达70年的验潮站观测数据和IAP格点化数据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即使去除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西南太平洋海平面仍存在年代际和长期上升趋势两种时间尺度的低频信号,进而通过约化重力模式揭示了其变异机制,并量化评估了IPO和SAM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与气候模态相关的风应力旋度异常通过局地Ekman抽吸和Rossby波西传过程共同调控西南太平洋海平面的低频变异:在长期时间尺度上,SAM几乎可以解释全部的海平面上升趋势,且主要由局地Ekman抽吸控制;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IPO可以解释58%的海平面变化,由局地Ekman抽吸和西传Rossby波共同调控。该成果对深入认识和应对西太平洋海平面快速上升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由硕士研究生孙婧璇、张林林研究员和胡敦欣院士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 Sun, J., Zhang, L.*, & Hu, D. (2022). Decadal and long-term variability of sea level in the Southwestern Pacific during 1948–2018.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2GL098747. https://doi.org/10.1029/2022GL09874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大陆板内玄武岩记录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在Nature Index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了题为“Intraplate Basalts in Eastern Continental China Record the 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cific Plate”的文章,揭示了中国东部大陆板内玄武岩记录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 中国东部的中-新生代火山岩如同地质记录仪,清晰保存了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历史。研究者通过分析716个具有原始成分特征(Mg# ≥ 0.6)的火山岩样本,建立了1.5亿年以来完整的地球化学时序变化图谱。这些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在约1.1亿年前和5000万年前发生两次显著转变,对应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停止和现代西太平洋俯冲开始的两个关键构造事件。约1.1亿年前:火山岩开始从高硅、低铁、高钾、富集不相容元素,逐渐转变为低硅、高铁、低钾、贫不相容元素。这一时期恰逢古太平洋板块停止向中国东部俯冲。约5000万年前:火山岩成分再次转变,钾和不相容元素含量逐渐升高,标志着现代西太平洋板块开始俯冲。 这些火山岩的成分变化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构造事件的契合并非偶然,而是与俯冲滞留于地幔过渡带(410至660公里)的太平洋板块的脱水行为密切相关。板块脱水会控制上覆岩石圈的厚度、地幔熔融的深度和程度,从而直接影响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成分。该项研究从地球化学角度系统论证了中国东部板内火山岩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历史的成因联系,为理解大陆板内火山活动的起源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普副研究员,合作作者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牛耀龄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郭鹏远副研究员等。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 Sun, P.*, Niu, Y., Guo, P., Duan, M., Wang, X. and Gong, H., 2025. Intraplate Basalts in Eastern Continental China Record the 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cific Plat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2(16): e2024GL114411. 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