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用于超声波监测深层组织稳态的生物可吸收贴片》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3月7日,清华大学王禾翎、美国西北大学John A. Rogers及华盛顿大学Chet W. Hammill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Bioresorbable shape-adaptive structures for ultrasonic monitoring of deep-tissue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介绍了一种生物可吸收的形状自适应材料结构,可以使用常规超声仪器实时监测深层组织稳态。

    通过手术植入或注射器注射,将可生物吸收的小金属盘收集在薄的pH响应水凝胶中,允许基于超声的pH时空变化测量,用于胃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泄漏的早期评估,并且在恢复期后其生物吸收消除了手术取出的需要。在小型和大型动物模型中的演示说明了监测小肠、胃和胰腺渗漏的能力。

    体内平衡的破坏是疾病发病的一个核心特征。因此,监测相关解剖部位的体内平衡提供了必要的生理和病理信息,对于在外部可观察到的症状出现之前进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最近的工作已经证明了生物电子设备在持续、无创地检测与体内平衡相关的参数变化方面的潜力,包括血压和血流、温度、细胞外液pH、血糖、组织血氧测定和脑间质液。测量方式依赖于生理过程的光学、热或射频信号。

    生物组织中的衰减限制了这些机制在浅层深度的使用,有时达到厘米尺度,这不足以评估深层组织。监测深层组织内稳态的方法,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x射线成像或活检,通常是昂贵的、侵入性的,并且与连续检测不相容。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超声成像方法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它们易于使用,广泛可用,没有辐射暴露,并且能够在高空间分辨率(几百微米)下探测到相当深度(10厘米或更多)。功能超声成像的最新进展表明了在复杂环境中监测生理和微生物动力学的可能性。

    该研究介绍了生物可吸收的形状自适应结构,可以通过传统的超声成像技术快速、无创地测量深层组织的稳态。由稳态扰动引起的反应性水凝胶基质薄膜的膨胀导致生物可吸收金属元素的稀疏集合之间的分离发生变化,这些金属元素作为指示物,其位置可以通过超声波精确确定。这些元件的声阻抗与周围材料之间的巨大不匹配在超声图像中产生高对比度,从而允许精确测量它们的分离,从而在浅层或深层位置测量周围组织的局部物理或化学特性。一个设想的临床场景是通过胃肠道手术后恢复期pH值的变化实时检测吻合口漏,以便早期干预。这些装置可以存活一段时间,然后自然地进行生物吸收,从而消除了二次外科手术的需要。这一概念在小型和大型动物体内的演示验证了为胃、小肠和胰腺渗漏量身定制的材料设计。

相关报告
  • 《Nature | 用于无线监测颅内信号的注射式超声波传感器》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臧剑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姜晓兵等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 Nature 上发表了题为Injectable ultrasonic sensor for wireless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signals 的研究论文。 与传统的临床仪器相比,无线植入式传感器(Wireless implantable sensors)为颅内监测提供了一种很有前景的解决方案。目前使用的无线植入式传感器主要采用近场通信、感应耦合或超声通信技术,可用于监测人体内的多种参数,包括压力、流速、温度和pH值等。有线传感器易发生感染,而且增加了从患者体内取出的难度。而无限植入式传感器虽然前景可观,但也存在着诸多限制,包括设备尺寸、通信范围和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以及多模态传感和解耦等问题。 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小型化的新型大脑传感器,这种无线植入式传感器基于超凝胶形变引起的超声频率偏移机制,可通过注射器注射到体内,用于精确监测颅内信号(包括压力、温度、pH值和流速)。与现有的无线植入式传感器相比,这款新型传感器在植入尺寸、解耦多信号和可降解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该研究将推动安全、小型化的无线植入式传感器的发展,有可能取代采用皮下植入的有线临床传感器范式。此外,这种基于超凝胶的传感器还可以同步植入多个,从而监测体内更大区域的生理信号。这一传感器的潜在应用包括在身体各部位无线监测生理参数,提供疾病预防、预后指导以及可能的特定检测响应组件。这些成果将推动诊断和治疗的整合以及积极的健康管理的发展。
  • 《Nature | 超声贴片实现对脑血流的准确和连续监测》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26
    • 2024年5月22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徐升团队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ranscranial volumetric imaging using a conformal ultrasound patch 的研究论文。 脑血流的准确监测对于神经重症监护和基础神经血管研究至关重要。然而,现有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由于其一维或二维的成像能力以及刚性的探头设计,限制了其在复杂三维血管网络中的测量精度和长期监测的可能性。因此,开发一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新技术成为了科学家们的迫切需求。这项研究展示了一种新型超声贴片的经颅三维成像以及在连续监测脑血流方面的巨大潜力,为神经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长期监测提供了新方法。这不仅代表了超声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为未来的医疗研究和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该研究设计的超声贴片由一个16×16的超声换能器矩阵阵列组成,中心频率为2 MHz。矩阵阵列的每个元素都通过五层蛇形互连线独立连接,阵列的口径为12 mm×12 mm,能够通过颅骨聚焦于深部目标。研究人员在设备上添加了一层铜网电磁屏蔽层,平均提高了5 dB信噪比。整个设备由硅橡胶封装,使其具备电绝缘性和生物相容性,并能与各种表面紧密接触。研究团队采用发散波和聚焦波进行成像。发散波扩展了超声视场,使得多条大脑动脉能够同时被成像,而聚焦波则可以连续监测选定位置的血流频谱。 通过基于超快超声的发散波和多角度复合方法进行的容积超声成像,同时展现了大脑中威利斯环上的主要动脉结构,并通过数据过滤和噪声抑制增强了血管结构的显示。研究团队在36名参与者身上验证了该超声贴片的血流测量精度。与传统经颅多普勒探头相比,峰值收缩期速度、平均流速和舒张末期速度的平均差和标准偏差分别为?1.51±4.34 cm/s、?0.84±3.06 cm/s和?0.50±2.55 cm/s。研究团队通过手握测试、瓦氏动作、单词生成和视觉刺激等活动,验证了设备在不同生理活动中的监测能力。实验结果表明,设备能够实时记录血流速度变化,与传统TCD探头的测量趋势一致。设备还能够进行长时间监测,如记录睡眠中的颅内B波,这与脑内有害代谢产物的清除和疾病恢复密切相关。研究团队连续监测了一名参与者4小时的脑血流波谱,并成功识别出昏睡期间的颅内B波。 连续监测脑血流能够筛查和诊断脑部疾病,并理解神经血管功能。传统的TCD探头由于刚性和需要手持操作,存在许多局限,而新的超声贴片则通过柔性设计和高精度成像,解决了这些问题。其舒适性和操作简便性使得长时间记录成为可能,这对临床诊断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