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捞针:新颖的多组学方法可轻松鉴定鞑靼荞对立枯丝核菌感染的候选抗性基因》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3-06-11
  • 由真菌病原体引起的植物疾病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环境都构成了挑战,后者使真菌疾病对全球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植物致病真菌的控制措施围绕着化学杀真菌剂的应用,尽管过度使用此类杀真菌剂会鼓励产生对杀真菌剂不敏感的菌株,这可能会威胁植物和人类健康。因此,需要对真菌病原体进行安全持久的抗药性,以可持续地应对植物真菌疾病的挑战。抗性作物品种的创造需要了解宿主植物中抗真菌的机制。因此,识别抗性基因是实现真菌疾病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一步。在本期中,Yuqi He等人报告了一项创新和有效的策略,用于识别鞑靼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中的新型抗性基因。作者使用多组学方法来捕捞荞麦的抗性基因,以对抗毁灭性和复杂的真菌病原体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他们发现了2个候选抗性基因,并提供了有助于识别更多基因的数据集。为了深入了解其致病性和潜在的荞麦抗性基因,作者对鞑靼荞麦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转录组学分析。由此产生的基因组序列和真菌转录组学数据构成了该病原体候选毒性决定因素的丰富资源。作者分析了该数据集中的植物基因,以确定鞑靼荞麦对AG4-HGI 3的候选抗性基因。浓缩分析强调了荷尔蒙通路在防御中的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作者评估了用不同植物激素预处理的鞑靼荞麦幼苗的抗病性,并发现茉莉酸处理增加了对AG4-HGI 3的抗病性。为了更好地了解FtCYP94C1介导的疾病耐药性机制,作者分析了FtCYP94C1拟南芥过度表达系的代谢组,并发现耐药性增加可能是由于疾病耐药性相关类黄酮的积累增加。为了进一步挖掘荞麦中的耐药基因,He等人通过调查360 Tartary荞麦与R. solani相互作用的疾病指数,将他们的转录组学分析与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相结合。这项研究为识别基因复杂系统(如R. solani)中的毒力决定因素提供了一个强大而全面的策略。此外,这项工作强调了将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转录组学相结合,以在植物中发现抗药基因的力量,并为经济上相关的鞑靼荞麦立枯丝核菌病态系统提供了候选毒力决定因素和候选抗药基因的宝贵清单。
  • 原文来源:https://academic.oup.com/pl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lcell/koad133/7161665
相关报告
  • 《荞麦立枯丝核菌抗性分子机制获解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5-2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揭示了茉莉酸诱导的黄酮类物质参与调控苦荞立枯丝核菌抗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荞麦是起源于我国的重要杂粮作物,富含黄酮类物质芦丁。立枯病是荞麦重要病害,严重威胁荞麦产量。前期研究发现荞麦驯化过程中黄酮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且与立枯病抗性密切相关,但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团队将苦荞核心种质资源的抗病性和全基因组重测序数据相结合,鉴定出106个与黄酮类物质代谢和抗病性均相关的驯化位点,并发现许多茉莉酸合成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响应立枯丝核菌侵染。过表达该通路关键基因 FtCYP94C1 可提高黄酮类物质芦丁含量及抗立枯病能力。研究还发现参与黄酮类物质代谢的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受茉莉酸诱导,且与病原菌毒力蛋白互作,促进植物感病。该研究揭示了苦荞立枯丝核菌与黄酮类物质芦丁互作的分子机制,为荞麦抗病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基因资源。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93/plcell/koad118
  • 《将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TALE)切口酶介导的SP110基因敲入牛体内以增加其对结核菌感染的抗性》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3-20
    • 近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在《PNAS》杂志上发表题为“TALE nickase-mediated SP110 knockin endows cattle with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tuberculosis”的学术论文。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把小鼠基因SP110通过一种称为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调控的基因组修饰方法,插入到牛的基因组中,得到了一种转基因牛,它表现出了对牛结核菌感染的抗性,牛结核菌是造成动物与人结核病的一种细菌。 通过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可以精确地修饰基因组,已被广泛用于基因功能研究和生产转基因动物。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是一种可编程的核酸酶,包含一个FokI核酸酶结构域和一个来源于植物病原菌黄单胞菌、被称为“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的DNA结合域。TALEN可诱导基因组中一个精确的、定义的位置的双链断裂(DSB),从而在DSBs被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错误时导致不可预料的基因突变。 此外,TALEN也可以用于结合专门设计的外源供体DNA,来产生大规模的缺失、基因中断、DNA增加或单个核苷酸变化。在过去的两年当中,已有众多关于“TALEN介导的基因敲除”的例子报道,但成功的敲入(knockins)是罕见的。TALEN介导的位点特异性转基因技术已成功地应用于模型动物,甚至大型家畜,如猪和牛。然而,据我们所知,利用TALENs技术的基因敲入转基因牛还没有相关报道。 结核病是由牛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可由动物传播给人类以及在人类之间进行传播。它是全球公共卫生和农业的一种严重威胁。牛结核病在世界各地是广泛分布的,目前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不发达地区,并没有有效的计划来消除或控制这种疾病。因此,这些地区迫切需要更广泛而有效的牛结核病控制研究。小鼠SP110基因是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控制过程中一个有希望的候选基因。SP110可以控制巨噬细胞中的结核分枝杆菌生长,并诱导感染细胞的细胞凋亡。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同源重组的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因子(TALE)切口酶介导,成功实现了SP110核体蛋白基因(SP110)的敲入,从而产生了抗结核的转基因牛。体外和体内的转染实验表明,转基因牛能够控制牛分枝杆菌的生长和增殖,打开细胞死亡的凋亡通路,而不是感染后坏死,并有效抵抗结核病患牛在自然界的低剂量结核分枝杆菌传播。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了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TALE)切口酶技术,将一个小鼠SP110基因插入到荷斯坦牛的基因组中。因此,TALEN是这一重要家畜靶向基因改造的一个有效工具。此外,本研究的结果还有助于牛结核病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