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碳纳米管(CNTs)制造出用于“智能鞋垫”的3D打印纳米管传感器》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张宇
  • 发布时间:2025-10-11
  • 为了充分发挥可穿戴生物医学设备的潜力,需要新的材料。用碳纳米管(CNTs)制成的纳米复合材料是最有希望的选择之一,但由于制造方面的挑战,其应用一直难以实现。

    近日,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转向一些更高效和便捷的制造方法,如使用光固化成型(VPP)的3D打印技术来克服这些挑战,因为这种方法具有高度的设计自由度和打印精度。在这种方法中,光线被用来选择性地固化和硬化槽中的墨水层,逐步构建一个三维物体。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碳纳米管会影响墨水的可打印性和固化特性,而同时实现高拉伸性和电导率是一个主要障碍。

    韩国首尔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已经在最近的一个项目中开始着手应对这些挑战。在朴坤教授和朴顺宰副教授的带领下,该团队利用光固化成型(VPP)3D打印技术制造出了具有高拉伸性和电导率的碳纳米管(CNTs)纳米复合材料。

    “我们的新型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专门针对基于VPP的工艺进行了优化,可以制造出高度复杂的3D结构,”Park说。

    工程师们首先通过在树脂中添加多壁碳纳米管来制备聚合物纳米复合油墨,浓度范围为0.1%至0.9%。他们利用超声波搅拌混合物以使其均匀分散,然后分析制备好的墨水以确定最佳打印条件。

    该团队使用各种墨水通过VPP方法制造出多种测试样品,然后测试了其机械和电气性能以及打印分辨率。测试结果表明,含有0.9%碳纳米管配方的纳米复合材料在性能上达到了最佳平衡——它可以在断裂前拉伸至原始长度的223%,同时仍能实现1.64×10?3西门子/米的电导率,超越了此前报道过的材料。

    为了证明实际适用性,研究人员利用优化后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制造出具有高灵敏度和可靠性能的压阻式传感器。这些传感器被集成到鞋垫中,使团队能够实时监测脚底的压力分布,用于检测不同的动作和姿势。

    “开发的智能鞋垫设备展示了我们的碳纳米管纳米复合材料在3D打印下一代高拉伸性和导电性材料方面的潜力,”Pyo说,“我们相信这些材料将成为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柔性电子设备和智能纺织品来说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Composite Structures》。(DOI:10.1016/j.compstruct.2025.119614)

  • 原文来源:https://www.imeche.org/news/news-article/3d-printed-nanotube-sensors-used-in-smart-insoles
相关报告
  • 《碳纳米管:个性十足的神奇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杜平武教授课题组,首次利用纳米管稠环封端“帽子”模板,构建出纵向切割的纳米管弯曲片段。这种通过三个弯曲型分子连接两个石墨烯单元的方法,可直接得到纳米笼状结构,为构建封端锯齿型碳纳米管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德国应用化学》上。   无独有偶。几乎在同时,以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而闻名于世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功能化碳纳米管生产出首个能在室温下使用通信波长发射单光子的碳纳米管材料。神奇材料碳纳米管,为何如此受各国科学家追捧?   空间结构像“挖空的足球”   1985年,“足球”结构的C60一经发现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将“足球”挖空,保持表面的五角和六角网格结构,再沿着一个方向扩展六角网格,并赋予平面网格以碳—碳原子和共价键,就形成了具有中空圆柱状结构的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一维量子材料。其主要由呈六边形排列的碳原子构成数层到数十层的同轴圆管,层与层之间保持固定的距离,约0.34纳米,直径一般为2—20纳米。   “可以将碳纳米管联想为头发丝,而实际上它的直径只有头发丝的几万分之一,即几万根碳纳米管并排起来才与一根头发丝相当。”杜平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典型的一维纳米结构,单层碳原子和多层碳原子网格卷曲而成的单壁与多壁碳纳米管,直径通常为0.8—2纳米和5—20纳米,目前报道的最细碳纳米管直径可小至0.4纳米。   杜平武告诉记者,碳纳米管可以看做是石墨烯片层卷曲而成,因此按照石墨烯片的层数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和多壁碳纳米管。若依其结构特征,碳纳米管则可分为扶手椅形纳米管和锯齿形纳米管等几种类型。   制备方法是挑战   “通常的碳纳米管制备方法主要有电弧放电法、激光烧蚀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固相热解法、辉光放电法、气体燃烧法以及聚合反应合成法等。”杜平武告诉记者,电弧放电法是生产碳纳米管的主要方法。1991年日本物理学家饭岛澄男就是从电弧放电法生产的碳纤维中首次发现的碳纳米管。“这种方法比较简单,但很难得到纯度较高的碳纳米管,并且得到的往往都是多层碳纳米管,而实际研究中人们往往需要的是单层碳纳米管。”   “随后科研人员又发展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电弧放电法的缺陷,得到的碳纳米管纯度比较高,但管径不整齐,形状不规则。”杜平武说,后续逐步发展起来的固相热解法等,均受限于环境和条件。   “碳纳米管的制备过程与有机合成反应类似,其副反应复杂多样,很难保证同一炉碳纳米管均为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杜平武说,在强酸、超声波作用下,碳纳米管可以先断裂为几段,再在一定纳米尺度催化剂颗粒作用下增殖延伸,而延伸后所得的碳纳米管与模板的卷曲方式相同。   “如果通过类似于DNA扩增的方式对碳纳米管进行增殖,那么只需找到少量的扶手椅形纳米管或锯齿形纳米管,便可在短时间内复制、扩增出数量几百万倍于模板数量的、同类型的碳纳米管。”杜平武说,这可能会成为制备高纯度碳纳米管的新方式。   性能及尺寸超越硅基材料   “碳纳米管具有完美的一维管式结构,碳原子以碳—碳共价键结合,形成自然界中最强的化学键之一,因此轴向具有很高的强度和韧性。此外六角平面蜂窝结构围成的管壁侧面没有悬挂键,所以碳纳米管具有稳定的化学特性。”杜平武说,碳纳米管优异的性能表现在电学、热学和光学等方面,具有超越传统的导电、导热特性等等。   2013年,斯坦福大学科学家制备了由平行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为主要元器件的世界上最小“计算机”。近两年,碳纳米管电子器件的性能及尺寸又一次次被突破,势在超越并最终取代目前商用的硅基器件。   碳纳米管还可以制成透明导电的薄膜,用作触摸屏的替代材料。且原料是甲烷、乙烯、乙炔等碳氢气体,不受稀有矿产资源的限制。碳纳米管触摸屏具有柔性、抗干扰、防水、耐敲击与刮擦等特性,可以做成曲面,已在可穿戴装置、智能家具等领域得到应用。   碳纳米管还给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毛细现象的最细毛细管,给化学家提供了进行纳米化学反应的最细试管,科学家甚至研制出能称量单个原子的“纳米秤”。“我国在碳纳米管材料的基础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结构均一性的控制方法和理论不断创新,控制指标也逐年刷新。”杜平武说。
  • 《一种调节碳纳米管性能的新技术》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8-06
    • 来自Skoltech光子学和量子材料中心(CPQM)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技术,通过在其表面上涂覆雾化掺杂剂溶液来微调单壁碳纳米管(SWCNT)的光电特性,从而铺设 新型SWCNT在光电子领域应用的途径。 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最近几个月,市场上出现了可折叠和可弯曲的屏幕,推动了独家材料的发展,并为下一代几乎所有尺寸和形状的产品开辟了道路。 使用先进解决方案SWCNT生产的透明导电膜(TCF)被视为柔性和透明电子器件的核心元件。 与常规的n型透明刚性导体(例如铝掺杂的氧化锌或锡掺杂的氧化铟)相比,柔性和可拉伸的SWCNT膜具有p型(空穴型)导电性。 然而,对SWCNT电子特性的微弱控制是其广泛工业应用的关键威慑力。 这对于光电应用尤其如此,其中通常需要对导电率和费米能级进行有效控制。 通常用掺杂剂处理碳纳米管。 由Albert Nasibulin教授指导的Skoltech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制定了一种新方法,保证了SWCNT的均匀,可控和易于重复的气溶胶掺杂。 使用新技术实现的性能引领了这一趋势,通过柔性和透明的电子设备激发了目前广泛使用的刚性透明金属氧化物导体的替代,并开发了基于极其导电透明薄膜的新应用。 “我们的方法可以通过时间控制的掺杂气溶胶粒子沉积来轻松调整SWCNT薄膜参数,”Alexey补充道。 项目科学家观察到,特别针对碳纳米管开发的新型微调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低维材料的电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