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市在下半年前不太可能从病毒冲击中完全恢复》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 徐亮
  • 发布时间:2020-07-02
  • 中国国内钢铁市场在第二季度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原因是钢铁产量高企,钢铁库存飙升,出口低迷,制造业需求低迷部门.基础设施到目前为止,建筑业在第二季度迅速恢复,但房地产行业的新开工量可能在2020年大幅下降,因此无法产生大量增量钢材需求.流动性钢铁贸易商和钢铁厂面临的挑战最近有所缓解,部分原因是终端用户需求复苏,部分原因是中国放松货币政策政策。根据致中国人民银行,一季度发行的短期公司贷款和公司债券同比分别飙升119%和91%。充足的短期流动性使钢厂得以保持较高的生产水平,尽管钢铁价格飙升,钢铁厂和贸易商的大量现金都被套牢了存货。如因此,由于供应过剩,中国钢价可能在第二季度下跌,但由于市场流动性显著改善,不太可能崩盘。价格向下波动可能是第二季度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标普环球普氏分析显示,4月份中国生铁和粗钢产量可能同比分别下降1.9%和0.6%,但仍比3月份有所增加,6850万吨和8450万吨mt.英寸除了相对较高的钢铁产量,中国飙升的钢铁库存将继续打压价格。普氏估计,截至3月底,中国成品钢和半成品钢库存达到1亿吨,是上年同期的3倍。这一增长归因于国内需求的破坏,因为由于冠状病毒的流行,该国在本季度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停工状态,但其钢铁产量仍然保持不变高。中国中国国家统计局(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2%,而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同比下降27.2%显示。基础设施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9.7%和25.2%,分别是钢4月库存有所下降,但月中旬仍异常高企,表明终端用户需求不足以解决供过于求的问题,市场来源说。力霸在钢铁产品中需求量最大。即便如此,作为国内最活跃的贸易中心之一,杭州的钢筋库存仍较一年前增加75%,但较3月中旬的峰值下降了8%估计值.全局随着海外需求趋于平衡,出口压力不再是缓解国内供应过剩的途径更糟一些出口贸易商说中国的5月和6月,每月钢材出口量可能从3月的647.6万吨降至300万-400万吨左右。同时,中国5月和6月的钢铁进口量可能从3月的113.7万吨/月增加50万-100万吨。进口产品主要包括板坯、钢坯、中厚板和部分热轧产品线圈。As只要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继续肆虐,中国的制造业就不可能达到满负荷生产,因此,对大多数扁钢产品的需求将在第二季度甚至2020年下半年继续低迷,据某市场人士透露资源。动力普氏利用中国数据提供商WIND提供的主要发电公司的电煤消费数据估计,作为中国制造业活动指标的发电量,到3月底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0%-90%左右。然而,自那以后,情况没有进一步改善那么。那个中国制造业的关键问题是需求不足。这一方面是由于全球需求和供应链中断,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公民仍然避免聚集和旅行,担心病毒再次传播。

相关报告
  • 《中国钢市迎盛夏》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徐亮
    • 发布时间:2020-07-02
    • 由于铁矿石价格坚挺,以及在今年早些时候取消与Covid-19相关的限制之后,需求旺盛,中国的钢铁需求有望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超过去年的水平。市场参与者表示,进口量以及原材料价格飞涨是前景的主要风险。下游需求通常在3月至4月左右强劲,但由于需求的开始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减弱。华南和华东的雨季以及华北的高温。上海的热轧卷价格从4月初飙升450元/吨($ 63.60 / t),至6月8日达到3,650日元/吨,而上海的螺纹钢价格根据阿格斯的数据,同一时期价格上涨220日元/吨至3,620日元/吨。从第二季度开始,中国房地产领域新开工项目的增加可能会支撑螺纹钢需求。在与Covid-19相关的封锁之后,房地产业是对中国钢材需求恢复增长的最后一个部门。“夏季,尤其是河北,华北地区的螺纹钢需求将保持强劲。雄安新区将在今年支持华北地区的螺纹钢消费,”华北一位贸易商说,指的是计划中的靠近北京的雄安大城市。
  • 《华尔街见闻:2018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下半年展望》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2-07
    • 展望下半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内需呈现疲软态势等问题带来一定下行压力,但总体上我国宏观经济将延续平稳态势,预计GDP增长6.7%。 2018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在供给侧改革、市场自发调整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下,产能过剩问题得到一定遏制,之前激化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矛盾得到明显缓解,经济开始趋于良性循环。展望下半年,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内需呈现疲软态势等问题带来一定下行压力,但总体上我国宏观经济将延续平稳态势,预计GDP增长6.7%。 一、上半年经济形势亮点 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态势良好,在“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壮大新动能、推动外贸持续增长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 (一)供给侧改革持续取得新成效 作为今年全年八项重点工作任务之一,供给侧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首先,在深入推进煤炭、钢铁行业去产能的基础上,今年以来水泥、玻璃等行业在市场力量和政策驱动的共同影响下,开始进入化解过剩产能的新阶段,市场供给严重大于需求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 其次,微观杠杆率平稳下降,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5%,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9.5%,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商品房库存继续减少,5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同比下降15.2%;企业成本继续下降,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减少0.21元。 (二)生产面运行情况持续趋稳 上半年,我国经济生产领域总体运行平稳,部分重要指标稳中向好,充分体现出深入推进以供给侧改革为核心的全面改革的实在效果。 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势头,1-5月累计增长6.9%,较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从环比增长情况来看,工业增长已经度过3月的小低谷,呈现出持续环比向好态势。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实现持续回升,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水平已经脱离产能过剩区间,今年一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6.5%,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其中,16个主要行业已经全部脱离产能利用率小于70%的严重过剩区间,并有8个行业恢复到产能利用率大于79%的正常状态。 在生产情况持续向好的有利带动下,工业企业利润也呈现出良好增势。1-4月份,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增长15%,虽然较去年同期增速已有明显下降,但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已经较为难得。特别是4月以来,利润增速出现明显改善,4月当月利润增长21.9%,比3月提高了18.8个百分点。 (三)经济结构升级脚步加快 随着改革持续深入推进,我国经济不同领域、部门、地区和供需间的对比关系和结合状态不断调整,经济各部分的有机联系和比例关系持续改善,经济结构不断合理优化。其中,产业结构调整进展明显,三新经济成为经济“新引擎”,新动能持续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明显快于传统产业,4月份,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8%和10.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8和3.3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8.0%、16.2%和14.4%,分别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4.4、2.6和0.8个百分点。 1-4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尽管比上年同期回落0.2个百分点,但整体增长态势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进一步发挥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与新兴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品产量也实现较快增长,4月当月集成电路增长14.3%,工业机器人增长35.4%。 (四)外需较强带动出口持续向好 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保持持续稳健复苏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国外贸稳中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1-5月份,我国出口增长5.5%,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增长7.9%,高于总体增速2.4个百分点,占比提高1.3个百分点至58.8%;民营企业出口增长7.8%,高于总体增速2.3个百分点。在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增速持续下滑的同时,外部需求对我国经济的拉动效应明显增强,成为支撑总需求的主要力量。虽然中美贸易摩擦快速升级,但上半年还未对我国出口产生实质性负面影响,反而推动企业抢先出口以降低后续增加关税的实质性影响。 (五)价格保持平稳增长 当前,我国生产领域价格延续增速平稳回落态势。1-5月份,PPI累计增长3.7%,较去年同期回落3.1个百分点。其中,生产资料累计增速降至4.9%,较去年同期下滑4.2个百分点,采掘工业价格回落幅度最大,已从去年5月的30.2%下滑至今年5月的6.5%;生活资料累计增速仅0.2%,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与生产领域价格的波动相比,我国终端消费领域价格CPI平稳略升,处于温和增长区间,食品价格波动成为CPI近期波动的主要原因。1-5月份,CPI累计增长2%,较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增长1.4%,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2.2%,较去年同期回落0.1个百分点。近期,生猪和鲜菜价格波动较为明显。 二、当前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半年,经济运行出行了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短期来看,将给经济增长造成一定负面影响,较为突出的是内需疲软态势明显。 (一)投资需求下滑较快 上半年,受多种因素影响,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表现不如人意,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略有下降。1-5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下滑至6.1%,较去年同期下降2.5个百分点,较4月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延续了今年以来增速持续下滑的态势。其中,受整顿地方政府财务秩序、实施债务追责以及规范金融机构对地方政府的投融资行为等因素影响,基建投资显著放缓,成为下拉投资的主要力量,当前增速已经降至个位数。 虽然企业利润持续较快增长,但企业投资意愿仍相对较弱。1-5月份,制造业投资增长5.2%,较去年同期仅提高0.1个百分点;建筑安装工程和设备器具购置这两大类投资增速已经降至较低水平,1-5月份分别增长3.6%、2.8%,较去年同期分别明显回落5.6个和4.9个百分点。不过在房地产市场销售疲软的情况下,全国房地产投资表现意外较好,今年增长态势明显好于去年,1-5月累计增速达10.2%,增幅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 (二)消费需求较为疲软 在投资整体下滑之时,居民消费也延续了增速回落的态势,城乡居民消费均出现明显回落,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主要是大型商场超市)增速出现突然性回落,粮油食品等吃类必需品增速回落较为明显,与住房消费相关的建筑装潢等消费也显出明显疲软势头。1-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实际增速已经降至7.9%,增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社消实际增长7.7%,增幅回落1.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社消实际增速已经降至8.4%,与去年同期11%的增速相比,疲软态势明显。粮油食品类消费累计增长9.2%,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2.4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在5月出现突然下降,当月负增1%,对消费的下拉作用明显。 (三)社会融资规模增速明显放缓 5月,全国新增社融总量7608亿,创近22个月以来新低,同比少增3023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继续降至10.3%。其中,表外非标融资继续萎缩成为拖累社融增长的主要力量,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受严监管影响最为明显的融资功能明显收缩,而银行贷款成为支撑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债市调整、信用违约事件增多导致信用债净融资减少,同样拖累社融增长。从企业中长期贷款情况来看,企业扩张意愿没有出现大幅萎缩,因而社会融资规模变化主要来源于企业短期融资受到的监管趋严冲击较大。与此同时,央行货币投放持续保持稳中偏紧的基本态势,流动性整体保持平稳。 三、下半年经济展望及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展望下半年,经济平稳运行态势不变,生产面情况有望平稳向好,但需求面下行压力明显增大,预计GDP增速为6.7%。 (一)下半年经济展望 展望下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态势,经济可能出现下行压力,但整体压力不大。从生产面看,在加快去产能与环保督查加码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上游生产资料生产仍将保持稳中偏紧,供需关系将从供给严重过剩缓慢转向供需紧平衡。工业增长情况将延续平稳态势,新旧动能转换仍在持续,服务业发展将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终端需求疲软所限,企业利润和效益将呈现小幅改善态势,较难出现更大幅度的持续改善。 从需求面看,由于地方政府财政秩序整顿的影响将持续一段时期、缺少充足的融资渠道,地方基建投资将延续增速回落态势;在对经济前景谨慎乐观、利润回补前期亏损仍在持续、投资意愿并不强劲等因素影响下,制造业投资较保持低速增长态势,距离实现较快增长仍有一定距离;房地产投资将发挥支撑总投资的重要作用,前期购置土地必须进入开发期等因素将推动房地产投资继续延续相对较好的增长态势;受收入增速放缓、前期购房支出较大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也难出现明显改观,增速平稳下滑态势仍将持续;预计下半年中美贸易摩擦将出台实质性征税措施,对我国出口需求产生一定影响。 在生产和需求的共同作用下,预计生产领域价格PPI将年内见顶,在正增长区间缓慢回落;终端消费领域价格CPI在疲软需求的影响下,将呈现小幅波动、温和增长态势。 (二)下半年应关注的重点问题 第一,贸易摩擦加剧带来较大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更盛,以消除贸易不公平现象为由,对中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进行了301调查、威胁提高关税等一系列举动。中美贸易摩擦在经历了前期多次相互试探后,双方谈判由于美国屡次出尔反尔而缺少实质性进展。6月15日,特朗普宣布对500亿美元从中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中国采取了对等的关税举措予以回应。6月18日,特朗普宣布再准备对两千亿美元中国产品追加10%关税,并称如果中国采取回击,美国将继续对更多中国商品征税,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一触即发。 美国提升关税税率后,大部分关税将会传导至商品价格上,由于转嫁税负存在困难,我国出口企业经营和利润将受到一定冲击,机器、电气设备、光学医疗仪器以及铁道及电车道机车等“中国制造2025”高精尖技术产品出口遭受直接冲击,给下半年外贸增长带来一定挑战。 第二,金融严监管可能加重实体企业融资困难 未来一段时期内,金融行业加强监管将成为金融行业必须应对的考验。资管新规将从根本上遏制银行自有资金借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渠道进入产能过剩行业、房地产行业以及部分地方政府投资项目,并波及其他行业企业。与此同时,违约事件增多带来市场风险偏好下行,市场普遍对中低等级债券融资抱有更多怀疑态度,债券市场融资遭遇一定困难;多重因素考量下,股票发行节奏较稳健,股市融资进入提质缓增阶段。总体而言,在央行保持稳健中性、适度偏紧的政策基调下,短期内,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将明显收窄,可能对实体企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