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EC热电制冷器的LED灯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3-20
  • 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武汉工业大学已经开发了一种基于热电制冷器(TEC)的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灯组,以提高大功率性能。将LED芯片直接焊接到TEC的冷侧基板上,避免使用有机耐热粘合剂。

    由于焦耳和辐射热效应,不仅会降低LED的光输出功率外,热问题还会导致器件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并会改变发射波长。温度每升高1°C,排放强度就会下降1%,散热问题被称为是开发大功率LED的技术瓶颈之一。

    这种情况下,使用被动散热的方法进行热量管理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但使用风扇、液体流动等各种主动冷却方法可能会有所帮助。固态热电制冷器固态TEC利用珀耳帖效应将热量从设备中抽走。这样的器件使用半导体材料和偏置来实现冷却。该团队表示:TECs是一种有吸引力的选择,具有清洁、无噪音、高可靠性和成本低的优势。

    在TEC与LED结合方法上,一开始尝试使用了有机粘合剂,该粘合剂对热流的抵抗力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新组件则将焊料直接附着到TEC冷侧基板上,从而提高了潜在的冷却效果。避免使用有机粘合剂的另一个优点是,此类材料长时间受热可能会老化,从而影响可靠性。

    研究人员使用氧化铝(Al2O3)陶瓷基板和直接镀铜电路布线,并在其上连接LED和TEC。TE结构由碲化铋碲化硒硒化物p型和n型材料(p-Bi0.5Sb1.5Te3 / n-Bi2Te2.7Se0.3)组成。各个TE元件的尺寸为1mmx1mmx2mm。

    将元件在橡胶模具中对齐,并用锡(96.5%)-银(3%)-铜(0.5%)焊膏粘贴到热侧铜/陶瓷基板上,并在260°C下焊接20s。冷侧基板也贴有焊膏,并在260°C下焊接20s。

    在冷侧基板上镀钛/铜/镍/金布线,然后使用回流工艺涂覆锡(48%)-铋(52%)焊膏并连接452nm波长的LED。

    TEC的冷却效果随着注入电流的增加而增加到2A左右,此后便没有太多其他的好处。在注入2.5A电流时,偏置电压达到3.1V,电流-电压关系近似线性。根据热红外成像,对于大小为0.5、1.0、1.5和2.0A的注入电流,冷侧温度分别为4.0°C、-7.9°C、-19.9°C和-25.8°C。环境温度(0A)接近30℃(27℃= 300K?)。

    使用1.5A注入的TEC提高了大功率LED在给定电流下的光输出功率性能,当注入电流在1.0A增加到35.25%时,性能的提高百分比会增加。还应注意,关闭TEC时,峰值波长会更长,这种红移是增加结温的效果。

    模拟表明,在未注入TEC的情况下,在注入1.0A电流时,LED的温度可能达到244°C。计算还表明,使用TEC可以将温度降至150°C。使用热红外成像仪进行的实验温度测量在TEC关闭的情况下为232°C,在冷却器开启的情况下为114°C。

相关报告
  • 《光伏热(PVT)集成热电冷却器(TEC)流体收集器的比较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11-28
    • 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光伏热集成热电冷却器(PVT-TEC)集热器,考虑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光伏组件,即不透明、半透明和铝基。分析建立在热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与热模型不同,ANN模型的优点是不需要几个参数和复杂的计算。将空气[案例1a]和水[案例1b]作为工作流体,研究了不透明PVT-TEC收集器[案例1]的性能。[病例1b]的整体电气效率和热效率分别比[病例1a]高1.9 - 2.8%和20.8 - 21.8%。通过对[Case 1b]不透明PVT-TEC集热器、[Case 2]半透明PVT-TEC集热器和[Case 3]铝基PVT-TEC集热器性能的评价与比较,探讨了光伏组件基材覆盖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ase 3]铝基PVT-TEC集热器的日总电能增益、日热能增益率和日总火用增益最高。并将热模型计算结果与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比较,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3日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科学家通过对制冷机进行改装实现更快地冷却》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2
    •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通过改进研究和工业中常用的制冷机,大大减少了将材料冷却到绝对零度以上几度所需的时间和能量。科学家们说,他们的原型装置每年可以节省大约2700万瓦的电力,全球电力消耗3000万美元,足够填满5000个奥林匹克游泳池的冷却水。他们正在与一家工业合作伙伴合作,将其商业化。 从稳定量子比特(量子计算机中的基本信息单位)到保持材料的超导特性,再到让美国宇航局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保持足够凉爽以观测天空,超冷制冷对许多设备和传感器的运行至关重要。几十年来,脉管制冷机(PTR)一直是实现与外太空真空一样冷的温度的主要设备。 这些制冷机循环压缩(加热)和膨胀(冷却)高压氦气,以实现“大冷”,大致类似于家用制冷机利用氟利昂从液体转化为蒸汽来去除热量的方式。40多年来,PTR已经证明了它的可靠性,但它也很耗电,比任何其他超低温实验的组件消耗更多的电力。 当NIST的研究员Ryan Snodgrass和他的同事仔细观察制冷机时,他们发现制造商制造的设备只有在最终工作温度为4开尔文(K)时才节能,即绝对零度以上4度。研究小组发现,这些制冷机在高温下效率极低——这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冷却过程是从室温开始的。 在一系列的实验中,斯诺德格拉斯和NIST的科学家乔尔·乌勒姆、文森特·科特苏博和斯科特·巴克豪斯发现,在室温下,氦气处于如此高的压力下,以至于其中一些氦气通过一个安全阀分流,而不是用于冷却。通过改变压缩机和制冷机之间的机械连接,该团队确保了氦不会被浪费,大大提高了制冷机的效率。 特别是,研究人员不断调整一系列阀门,控制从压缩机流向制冷机的氦气量。科学家们发现,如果他们在室温下让阀门开得更大,然后在冷却过程中逐渐关闭阀门,他们可以将冷却时间缩短到现在的一半到四分之一。目前,科学家们必须等待一天或更长时间才能让新的量子电路冷却到足以进行测试。由于科学研究的进展可能受到达到低温所需时间的限制,因此这项技术提供的更快的冷却时间可能会广泛影响许多领域,包括量子计算和其他量子研究领域。斯诺德格拉斯说,NIST团队开发的技术还可以让科学家们用小得多的脉冲管制冷机取代大型脉冲管制冷机,这需要更少的支持基础设施。 随着对量子计算的研究及其对低温技术的依赖不断增长,对这些制冷机的需求将大大扩大。改进后的PTR将节省大量的资金、电能和冷却水。除了支持蓬勃发展的量子经济外,该设备还将加快研究速度,因为科学家不再需要等待数天或数周才能让量子比特和其他量子组件冷却。 包括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科学家在内的研究人员在4月23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他们的方法(DOI:10.1038/s41467-024-47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