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青藏高原6大径流未来或增加》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编译者: 王婷
  • 发布时间:2016-02-03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苏凤阁等人联合国外科学家,就青藏高原持续升温和冰川退缩对下游生态和供水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与行星变化》。研究将为青藏高原水资源变化趋势预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科研人员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20个气候模式在多情景下的气候输出,评估了青藏高原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江、印度河6大河源区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结果显示,相较于1971~2000年,近未来(2011年~2040年)高原平均降水将增加5%~10%,远未来(2041年~2070年)将增加10%~20%;高原气温西北部将升温2~4摄氏度,东南部升温1.2~2.8摄氏度。各流域源区径流在近未来相对于基准期将基本稳定或微弱增加,在远未来将增加2.7%~22.4%。

      据介绍,印度河未来径流的增加主要由于冰川融水的增加,而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源区未来径流的增大主要由于降水增加。雅江上游未来的径流有超过50%的增量来源于冰川融水。各季风流域未来径流的季节分配将基本保持不变;而受西风控制的印度河上游,则表现出春季融水提前和春季总径流增大的趋势,这将有利于下游作物春季生长季节的灌溉供水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报】与青藏高原来一场“五年之约”》

    • 来源专题:青藏高原所信息监测服务
    • 发布时间:2016-10-14
    • 2016年,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艳芬一行十余人在海拔4600米的高原上度过了一个特殊的中秋节。9月14—18日,王艳芬带领着团队,实地考察了青藏高原那曲、安多、班戈等地的高寒生态系统和野外台站。   此行的目的,是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项目铺路。9月21日,这个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主持、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14家科研单位和高校共同参与的项目,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   高原之痛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草地畜牧业生产基地,约70%是高寒草地。草地退化是当前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研究认为,目前青藏高原有50%以上的草地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超载过牧、鼠虫害、草地畜牧业政策不合理以及气候变化是造成草地退化的重要原因。此外,沙化土地与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约占该区域总土地面积的18%。   在项目负责人王艳芬看来,尽管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在某些区域初见成效,但整体而言,由于生态系统脆弱,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的高寒草地仍面临着退化的严峻威胁。“从科学角度讲,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现状、机制、趋势、恢复及适应性管理仍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她说。   上高原 为前沿   “典型高寒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项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该项目隶属于科技部重点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拟从微观到宏观、地上到地下多尺度综合研究典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演变规律及机制,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退化机制,发展和完善高寒草地的退化与恢复理论,进一步凝练出高寒草地的适应性管理原理与途径,为高寒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根据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前沿科学问题。例如,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沙化问题,已经直接威胁青藏高原畜牧业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目前,这一区域草地退化/沙化的判定主要采用生态指标,如植被指数、植物净第一性生产力等,但对涉及农牧民生活的生产指标依然缺乏必要的认识。”王艳芬透露,子课题“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退化和沙化时空格局”正是为了进一步完善退化判定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描述草地退化沙化现状、确定合理载畜量而设置的。   研究人员将引入大数据挖掘等新的技术手段,建立综合生态、生产指标的草地退化/沙化判定指标体系,力图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高寒草地适应性恢复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在9月21日召开的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上,与会论证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立项的科学目标明确,科学问题重要,符合国家重大需求,项目研究内容详实,方案设计合理,涵盖了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恢复的关键科学问题。   将论文写在高原上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赵新全所长认为,“本项目虽然是做基础研究,但也要与区域问题结合起来,从问题出发,形成一种‘倒逼’机制,推动对草地管理中科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于是,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王艳芬团队不仅要在科学和技术上实现诸多突破,更要向高原上的农牧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为此,项目组将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更关键的是,为退化草地的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提供理论和数据基础,全面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畜草平衡工程的顺利实施,优化传统牧业模式,支撑和增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实现草地的适应性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这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等专家组成员共同的愿望:“研究工作要瞄准国家需求,立足区域尺度,聚焦脆弱区生态修复和保护,关注草原生态保育与牧民增收问题,为实现国家战略和科研创新作出贡献。”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6-09-27 第4版 综合)
  • 《"中国科学报"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证实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约三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0
    • 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证实青藏高原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约三成 2017-10-31 编辑: 大中小打印关闭。   来源: 中国科学报作者: 彭科峰发布: 2017-10-31 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张镱锂团队选取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放牧强度、道路分布等人类活动因子, 依据相关研究量化赋值, 从县域和1公里尺度上评估了青藏高原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人类活动强度, 重点分析了人类活动强度在水源涵养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变化。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生态系统服务》杂志    作为地球第三极, 青藏高原为全球约40% 的人口提供水资源, 同时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区之一。然而, 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表面景观, 严重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张镱锂团队的研究表明, 1990 到2010由, 青藏高原的人类活动强度增加了 28.43% ~ 31.45%, 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在3个时点的人类活动强度绝对值均大于高原平均水平, 水源涵养区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的幅度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