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oujie
  • 发布时间:2019-07-10
  • 从“有没有”到“好不好”. 航天科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新”。近年来以创新驱动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做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制造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开展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生动实践,始终把圆满完成航天防务装备建设任务放在首位,瞄准“实现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的创新目标。 掌握新技术:快舟飞天、虹云组网 炎炎夏日,位于武汉阳逻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产业园火箭总装车间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航天科工火箭公司产业园是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个入驻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0发火箭总装总调能力。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军之一,航天科工近年来主动为建设航天强国立柱架梁,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 2018年9月,快舟一号甲火箭圆满完成第2次商业航天发射任务;2018年底,虹云工程技术验证卫星成功发射并开展在轨试验;2019年,航天科工自主研制的500吨级推力商业航天固体运载火箭(一级,减装药状态)地面试车取得成功…… 在航天科工,快舟火箭正成为商业发射的新名片,而创新正是推动快舟系列运载火箭快速发展的第一动力。航天科工运用“三移动”设计思想,实现了液体运载向固体运载、固定塔架发射向车载机动发射、常态发射向应急发射的三大拓展,实现了产品50%以上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 据了解,“快舟模式”能有效提高我国航天领域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研发组织效率,综合成本降低50%,生产周期缩短70%,提供强劲的高质量航天发射供给。 厚植新沃土:“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 像“钢铁侠”一样增强人体的力量,像“阿凡达”一样延伸大脑的能力。在航天科工二院206所“脑机一体化”青年创新工作室,一群年轻人白天干型号、晚上搞创新,探索生物交叉领域中人效增强和脑机结合方面的奥秘。 这个工作室既是航天科工首批示范青年创新工作室,也是二院五星级青年创新工作室。

    研究团队成员掌握了“脑控外骨骼”研究核心技术,先后研制多款外骨骼,并将外骨骼技术向实用领域转化。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红卫介绍,航天科工近年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先后培育了航天云网公司等一批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平台,推出了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吸纳一流创新团队,多项产品形成产业化。 以206所为例,在这里“人人都是项目经理”。除了外骨骼,还有“生命卫士”应急逃生面罩、高层楼宇灭火系统等一大批创新成果,通过创新创造带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脚步更加轻快,“创新之花”开遍航天科工。 在航天科工三院,刚刚落幕的全国首届“天鹰杯”无人飞行器创意设计大赛上,一批青年无人飞行器设计爱好者汇聚一堂,放飞空天创意与梦想,共同描绘无人飞行器的发展蓝图。 “打造新赛道、培育新动能。”海鹰航空通用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马洪忠认为,竞赛是为了让年轻人才能够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意,同时也鼓励他们在科技领域的探索,为我国无人机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新业态: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 工业互联网通过工业生产大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工业生产的云端感应、计算、分析及处理,是智能制造的主要场景之一,也是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 在四川成都举行的2019年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航天云网系统级工业应用“一脑一舱两室两站一淘金”正式发布,为未来中国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了新参考样本。 “未来,工业互联网将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驱动实体经济生产技术更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供给革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泉介绍,航天科工倾力打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

    航天云网以INDICS+CMSS云制造支持系统为基础,在国内首创了包括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企业运行支持系统、企业交易流程支持系统、企业制造过程支持系统、企业网络接入服务系统、企业管理外包服务系统、数据价值挖掘服务系统在内的多个系统级工业应用。 刘石泉表示,各系统形成有机生态,将助力面向制造业的核心软硬件、工业云、智能服务等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赋能企业发展、智享云端资源”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航天科工还基于航天云网平台打造了云端营销平台,率先引领营销模式创新。“工业互联网上的每个企业,哪怕只是小微企业,只要拥有超一流的创意,都有可能通过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方式生产超一流的产品,构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盘。”高红卫说。.

相关报告
  • 《以创新驱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2-17
    • 动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研习科技创新重要论述 高红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强调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性、高科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技术创新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及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强调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国之重器、国之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坚持把技术创新放在创新工作首位,狠抓“五个新一代”和“四项基础技术”创新,推动基础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拓展及产品研发,掌握了一批又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发了一批又一批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产品,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一个又一个“第一”,圆满完成一系列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科研任务,一系列大国重器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国计民生的实践中发挥关键作用。 实践证明,中国航天事业是推动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的重要支撑,唯有自主创新并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关键产品,才能赢得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把科技成果充分应用到现代化事业中去。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本路径,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为核心理念,创建我国首个提供智能制造、协同制造、云制造的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航天云网”,构建和涵养以工业互联网为基础的云制造产业集群生态,为推动我国新一轮生产方式变革、推动中国制造业改革发展承担了重要责任。 实践证明,高科技人才只有走出“象牙塔”,高新技术成果只有从文件柜和展览室走向市场,才能不断提升高技术产业化发展和协同发展能力,才能走好“将成果转化为产品”“将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历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 以管理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航天科工以管理创新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搭建企业专有云和公有云平台,大力建设“智慧企业”平台,集聚航天科工内外部创新资源,推动制造资源深度协同和共享。作为首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航天科工将“双创”作为一项事业,建立了专项政策鼓励干部职工“在岗创新、在职创业”,引导并帮扶社会“双创”项目近5000个。探索形成了培育期、孵化期、加速期,创意池、种子池、产品池的“三期三池”内部“双创”推进模式。推出了设备精灵等一系列市场前景广、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项目。 实践证明,管理创新是跟随性的保障支撑,能够放大技术创新对于提升生产力和改善生产关系的作用。 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国防建设、国计民生 航天科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要求,努力做到以创新驱动深入推进中国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落实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主动迎接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开展核心关键技术创新,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瞄准部分产品“性能不变成本降低50%以上,成本不变性能提升50%以上”的创新目标,努力发展导致技术换代的原创技术,导致产品替代的颠覆性技术,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国际用户更加便捷地分享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果,为实现和平利用太空美好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是主动服务国防建设,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贡献力量。始终坚持强军首责,重点加强世界新兴战略科技领域、国防新型装备和科技前沿技术发展,大力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产品研发,努力形成新一代装备发展格局。创新研制迭代方式与管理模式,全面推进模型、数据和流程驱动的数字化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重点在空间运输系统、空间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等领域,推进商业化运作、高性价比、产业拉动作用强的新一代航天发射技术及应用产业化发展,全力打造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三是主动服务国计民生,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贡献力量。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深化开展智能协同云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研究,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在各类智慧产业领域的应用,为优化公共事务管理、生产性服务、商业服务以及方便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公共平台和适用技术。
  • 《哈电集团启航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3
    • 1月20日,哈电集团2022年度工作会议召开。大会总结工作,研判形势,部署2022年重点工作,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奋力谱写哈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会上,哈电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志安作了题为《改革创新 攻坚克难 奋力谱写哈电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工作报告,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吴伟章主持会议并传达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张英健宣读《哈电集团党委 哈电集团关于表彰2021年度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的决定》,总会计师刘智全作财务预算安排情况的报告。 会议强调站在新的起点,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初心使命,向着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装备制造企业目标不懈奋进。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方位,深刻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的任务要求,深刻认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带来的机遇挑战,深刻认识集团公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认清方向、科学谋划,围绕“三个系统”优化战略布局,聚焦“三商”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三步走”战略安排确保行稳致远;要进一步认清责任、砥砺前行,做到自信自强、求新求变、苦干实干。 会议提出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十四五”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哈电集团生存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三步走”战略安排的起步之年,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持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围绕“三个系统”优化战略布局,加快推进“三商”转型,实施“三步走”战略安排,扎实开展扭亏行动、赶超行动、科技领先行动,奋力推动企业走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保持定力,久久为功,全力打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百年老店。 会议要求2022年要坚定不移按照集团公司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指标安排,重点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见成效。着力打赢扭亏增盈攻坚战,全力以赴开拓市场、全面开展提质增效、狠抓产品质量管理、抓好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全面做好顶层设计、做强传统产业、做实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管理水平,持续深化对标工作、强化考核激励约束、强化风险管控、加强文化建设;着力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突出抓好改革专项任务;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会议要求要统一思想、提高站位,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要坚定信心、狠抓落实,按照“三步走”战略安排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要拼字当头、拼搏奋进,全力以赴实现2022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要转变作风、担当作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会议号召全体干部职工要更加团结,坚定信心、攻坚克难,苦干实干、砥砺奋进,以更强责任、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全面做好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全力推进企业走出困境、再创一流,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