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肺纤维化治疗的新兴递送方法》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 杜慧
  • 发布时间:2024-05-08
  • 肺纤维化(PF)是一种进展性的、危及生命的间质性肺病,它导致肺实质瘢痕形成,从而影响肺的结构和功能。这是一种对肺功能的不可逆损害,与上皮细胞损伤、大量免疫细胞和炎症因子积累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不规则招募有关。炎症因子触发成纤维细胞分化为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也称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增加在肺部损伤部位胶原的产生和沉积。尽管PF与显著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能通过逆转其根本病理机制来高效治疗该病。

    近年来,许多治疗方案,例如rho激酶抑制剂、Smad信号通路抑制剂、p38、BCL-xL/BCL-2和JNK通路抑制剂,在临床前阶段被发现对治疗PF具有强大而有效的潜力。然而,由于非选择性和非特异性,治疗性分子也会导致毒性介导的严重副作用。因此,本综述展示了PF病理学、机制及治疗靶点方面的最新进展,基于小分子、RNA、寡核苷酸、肽、抗体、外泌体和干细胞的各种药物递送系统在PF治疗中的发展,以及多种治疗手段在临床试验中的进展,以推动PF治疗的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409X23004623
相关报告
  • 《肺纤维化靶向治疗的新兴给药方法》

    • 来源专题:生物医药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3-12-07
    • 肺纤维化(PF)是一种进行性、危及生命的间质性肺部疾病,会导致肺实质结疤,从而影响肺的结构和功能。它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与上皮细胞损伤、免疫细胞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积聚以及细胞外基质的不规则募集有关。炎性细胞因子会引发成纤维细胞分化为活化的成纤维细胞,也称为肌成纤维细胞,从而进一步增加肺部损伤部位胶原蛋白的产生和沉积。尽管肺纤维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通过逆转肺纤维化的潜在病理变化来有效治疗这种疾病。近年来,许多治疗方案,如 rho 激酶抑制剂、Smad 信号通路抑制剂、p38、BCL-xL/ BCL-2 和 JNK 通路抑制剂,在临床前阶段已被发现对治疗 PF 有效。然而,由于非选择性和非特异性,这些治疗分子也会产生毒性介导的严重副作用。本综述展示了 PF 病理、机制和相关靶点的最新进展,基于小分子、RNA、寡核苷酸、肽、抗体、外泌体和干细胞的各种药物传递系统治疗 PF 的开发,以及各种治疗方法在临床试验中的进展,以推进 PF 的治疗。
  • 《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靶向新药维加特(R)在中国上市》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12
    • 日前,勃林格殷格翰公司宣布由其自主研发、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靶向新药尼达尼布(商品名:维加特?)在中国正式宣告上市。作为被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推荐的全球首个可减少IPF急性加重风险的靶向治疗药物,尼达尼布可有效延缓IPF的疾病进展,使肺功能下降减少约50% ,且显着降低IPF急性加重的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获益。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严重的致命性肺部疾病,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到确诊已是中晚期,死亡率比大多数癌症还要高,近年来在我国三甲医院并不少见。对于IPF患者而言,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患者在疾病初期就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便能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 “不是癌症的癌症”,五年存活率可低于30% 特发性肺纤维化会使肺组织纤维化,形成永久疤痕,导致肺功能不可逆性地持续下降。由于患者肺部组织呈蜂巢状,被形象地称为“网状肺”或“丝瓜筋肺”。IPF的疾病进展具有不可预测性[1],急性加重会显着降低患者的存活机会[2]。“一旦患上IPF,有些病人的病情会迅速恶化。”国外有研究表明,近一半患者在确诊后的2-3年内死亡[3] ,5年生存率可低于30%[4],比大多数癌症的生存率都低,因此又被称为“不是癌症的癌症”。 中国呼吸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康健教授在“维系 - 深呼吸-开启IPF治疗新‘维’度”媒体发布会上介绍:全球每年IPF患病率约(2~29)/10万,呈逐渐增长趋势,估计以每年11%的比例增长[5]。近年来,我国IPF患病发病率也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且死亡率居高不下。此病病因未明,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6]。疾病以隐匿性、进行性的呼吸困难为突出症状,伴有干咳、杵状指、皮肤发青等症状。 由于绝大多数IPF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漏诊和延误诊断现象普遍,也容易被误诊为慢阻肺、哮喘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其他肺部疾病。国外研究显示,IPF 患者从首个症状出现到被明确诊断,通常被延误1至2年[7]。面对大众对IPF疾病认知较低的现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委员兼间质病学组副组长、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呼吸科主任李惠萍教授强调,当出现刺激性干咳、活动后气喘、经常感冒、肺部感染、皮肤发青(称为发绀)、指甲形状发生变化(称为杵状指)、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等症状,患者应及时到专业医院的呼吸科就医,目前高分辨率CT(HRCT)检查是确诊IPF的必要手段。如确诊,患者尽早接受治疗,可延缓疾病进展。 IPF病情进展迅速,曾经一度“无药可用” IPF疾病进展不可预测,大多数患者在最初几年内病情看似稳定,然而一旦发生急性加重,症状会在数天或数周内迅速加重。有超过50%的患者在确诊后的2到3年内肺功能快速恶化,在经历一次或几次急性加重后呼吸衰竭或去世。在亚洲,超过40%IPF患者的死亡是由急性加重引起的,急性加重成为了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 突如其来的急性加重使死亡率上升,但患者和医生却面临着治疗选择有限的无奈境遇,对延缓病情进展“无计可施”,“以往IPF患者主要通过肺部康复运动、氧疗、肺移植及药物治疗等一系列综合治疗手段来延缓疾病进展,然而,长期以来用于治疗IPF的药物选择极少,呼吸科医生只能凭临床经验用药,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免疫制剂、免疫调节剂等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无法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患者急性加重后就像失控掉下悬崖的汽车,无可挽回。”李惠萍教授表示。 创新靶向药开启IPF治疗新“维”度,显着延缓IPF疾病进程 对于IPF的疾病进程,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性肺病学组组长、中日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代华平教授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IPF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旦患病就会造成“病来如山倒”的不可逆结局。她认为:“提高抗纤维化治疗药物如尼达尼布等的使用率,可帮助IPF患者减缓肺功能下降从而延缓疾病进程、减少急性加重的风险,是IPF治疗领域的重中之重。同时减少因急性加重而就医及住院的次数,也可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 尼达尼布是全球首个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创新靶向药物,目前已在中国获批并正式进入临床应用,最近被纳入浙江省大病医保目录。专家共同呼吁,期待尼达尼布尽快进入全国其它各地医保,为更多患者争取多一些高质量的生存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