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海底峡谷微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王大伟研究员团队,联合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揭示了深海海底峡谷的微地貌特征及演化过程,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Sedimentology》。

    该研究在三维人工地震数据和沉积物柱状样品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获取的多波束水深数据(平面分辨率1×1 m)、浅地层剖面数据(纵向分辨率10 cm),揭示了分布于水深650 m至1440 m、长度25.6 km的一条典型海底峡谷的微地貌及海底浅地层沉积结构,探讨了多种因素协同控制作用下的海底峡谷微地貌演化过程。

    深海海底浊流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一直是深海地质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该研究为峡谷底部微地貌成因及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见解,为准确评估与预测深海工程地质灾害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成果表明,细粒、低浓度的超临界浊流形成了沿海底峡谷中泓线分布的新月型周期阶坎。

    由峡谷头部海底滑坡触发的浊流,流经峡谷上游区域时,产生小波长和低不对称性的周期阶坎;流经峡谷下游区域时,则产生大波长和高不对称性的周期阶坎;在峡谷末端,随着峡谷扩宽及海底坡度降低,周期阶坎逐渐消失,超临界浊流继续侵蚀局部限制性区域,产生了大量平行于峡谷轴向的沟槽。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与三亚合作项目,以及加泰罗尼亚政府GRC Geociències Marines卓越研究小组计划的共同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sed.13152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311/t20231115_6933519.html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南海北部海底峡谷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5
    • 海底峡谷是大陆边缘重要的地貌单元,对沉积物“源—汇”过程及其相关能源资源、海底生态系统和海洋地质灾害等均具有重要影响。根据地貌特征,海底峡谷可分为单支型海底峡谷与树枝型海底峡谷体系。相较于单支型海底峡谷,树枝型海底峡谷体系多分布于构造活跃陆缘,具有活动性强和覆盖面积广等特征,因此可向深海输运更为丰富的陆源碎屑及有机质,为深海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聚集成藏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和储集空间,同时对深海碳汇过程也有积极作用。虽然当前关于单支型海底峡谷的形成演化已有较为深入的认识,但是对于地貌及地质过程更为复杂的树枝型海底峡谷体系的形成演化机理研究却较为匮乏,亟待展开进一步探索。 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科研人员综合利用高分辨率海底多波束测深和二维多道地震数据,对南海东沙海域的典型树枝型峡谷体系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该树枝型峡谷体系的地貌特征、侵蚀-沉积充填特征及其与断裂体系和海洋动力的伴生关系。结果表明,东沙海域树枝型峡谷体系由一个主干峡谷(C2)和三个分支峡谷(C1, C3和C4)所构成,分支峡谷的走向及其纵剖面形态受构造作用影响的程度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故不能仅以局部分支与构造作用间的关系来阐释整个树枝型峡谷体系分支峡谷形成演化与构造作用的耦合关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峡谷区发育有广泛分布的沙波、冲刷坑等底流成因地貌,指示该峡谷体系处于强烈的底流作用之下,特别是内波/内潮作用。峡谷地貌通常对内波/内潮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进而促进峡谷体系中各分支的得到冲刷和扩展;与此同时,对于直面内波/内潮的峡谷侧翼,受到的侵蚀作用更为强烈,从而更易于形成峡谷侧翼冲沟,其中部分冲沟在长期的侵蚀作用下可进一步演化为新的分支。综上分析,本研究建立了构造和海洋过程对树枝型峡谷体系形成演化的控制模式。该模式对于理解全球其他树枝型峡谷体系及其所在陆缘的形成演化及资源环境效应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上述研究成果5月6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地学杂志Geomorphology,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蔡峰研究员和孙启良教授为该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学院青年教师王星星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十四五”重大项目(No.2021QNLM02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2106076)、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20QD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调查项目(No.20221707)以及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No.MGE2021KG14)联合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22001787?via%3Dihub
  • 《珊瑚礁海岛滑坡的地貌特征及环境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24
    • 珊瑚礁海岛的深水区一侧,极易发生海底滑坡,危及深海工程和海岛安全。在三沙市政府的东南部,水深400至1600米,发育一个大型海底滑坡——永兴海底滑坡,面积151.8 平方公里,侧壁最大高度106 米、最大坡度58.4 度,造成14.3 立方公里地层缺少。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深海地球物理团队联合海南省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综合利用多波束、多道地震和沉积物测试数据,对该滑坡的地貌特征进行了详细刻画,重点剖析了海底滑坡内部微地貌特征及其对海岛周缘深水沉积环境影响,建立了海底滑坡-海底峡谷联合演化模式,揭示了与经典海底滑坡模式不同的“海底堰塞湖”形成与演化过程。海底滑坡形成的负地形容易捕获浅水重力流,在滑坡内部形成重力流的优势通道。该研究论文“Submarine landslides on a carbonate platform slope changing transport pathways of deepwater gravity flows: Insights from the Xisha Islands, South China Sea”发表于国际地貌学期刊《Geomorphology》,王大伟研究员和陈万利助理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55X2300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