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于碳纸原位生长,构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微孔层》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7-01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气体扩散层(GDL)的性质影响。于此,在碳纸上的原位生长碳纳米管(CNT)作为气体扩散层(GDL)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进行制造。使用基于碳纳米管(CNT)的气体扩散层(GDL)为1.6毫克厘米-2硝酸镍(II)装载的燃料电池,与所述和MPL同样采用Vulcan XC-72的气体扩散层(GDL)相比,显示出更好的性能。孔径分布和气体渗透率的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层密度的增加对气体扩散层的孔结构主要有两方面影响:首先,碳纳米管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宏观孔隙体积与基于其的气体扩散层的细孔开口。其次,碳纳米管层密度的增加降低了气体扩散层的微孔直径。从蒸汽渗透性和燃料电池性能试验得到的数据表明,通过应用基于碳纳米管的气体扩散层能够使注水减小。电化学阻抗谱(EIS)证实,基于碳纳米管的气体扩散层能够有效地促进基团转移,这是由于其适合的疏水性和适当的结构功能所做的贡献。

相关报告
  • 《多壁碳纳米管和聚苯胺包覆的生物活性燃料电池》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董璐
    • 发布时间:2015-07-28
    • 在当前的研究中,两类具有成本效益的,由市售铅笔中石墨制备的涂抹固定化酶的生物电极,备受关注,对其进行深入的电催化活性研究。第一类电极由铅笔中石墨电聚合聚苯胺形成多壁碳纳米管的固定共价键。而第二类电极由铅笔石墨直接包覆多壁碳纳米管,并通过固定化酶共价键对两生物电极测试。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三维多孔结构,发现两电极最大电流密度分别为295.7 μAcm−2 and 228.94 μAcm−2,并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节省75%的能量。
  • 《苏州纳米所周小春团队Adv. Mater.:通过微孔层设计在燃料电池的可回收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8
    •  燃料电池是一种直接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具有环境污染小、发电效率高等优势。以氢为燃料的燃料电池无碳排放,对从源头上控碳、减碳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燃料电池的产业化进程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关于废弃燃料电池回收的研究处于较为匮乏的阶段。为完全回收燃料电池中的贵金属催化剂和离聚物,膜电极需要经过破碎并使用溶液将相应的材料分离。在该过程中,气体扩散层会参与到膜电极的回收中,一方面使得在电池中老化速度慢的气体扩散层不能重复使用,另一方面也会在回收贵金属和离聚物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各类消耗,如溶剂等。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周小春团队制备了一种由碳纳米管互穿网络构成的独立式微孔层。与传统的微孔层相比,这种独立式微孔层直接成型,而不需要涂敷在气体扩散层的大孔基底(一般为碳纸)上。互穿网络结构为这种独立式微孔层提供了高强度、高透气性、高导电性和高平整度等优异的物理性质,因此该独立式微孔层表现出了优异的电池性能(峰值功率达1.35 W cm-2)并能大幅促进燃料电池的可持续性。首先,该微孔层不仅适用于碳纸基底,也能够适用于各种碳基和金属基的多孔材料(峰值功率基本高于1 W cm-2),为高可回收型基底层提供了可靠的微孔层制备方案。其次,该微孔层大幅降低了催化层和气体扩散层以及微孔层和基底层的结合,使得燃料电池的气体扩散层能够在膜电极寿命到期后重复利用,将气体扩散层的寿命延长至138倍(峰值功率衰减8.2%)。最后,使用该独立式微孔层组装的膜电极在回收过程中,气体扩散层(除阴极微孔层)不需要参与到贵金属催化剂和离聚物的回收中,因此回收中的各种消耗得到了大幅减少(大于90%)。 相关工作以A Recyclable Standalone Microporous Layer with Interpenetrating Network for Sustainable Fuel Cell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博士生文青林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周小春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苏州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重点专项等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