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艾滋病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联合快速检测方法》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05-02-28
  • 申请(专利)号:01107196.6 对艾滋病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联合快速检测方法,是在同一包被于支持物上的载体表面设置有含HIV和HCV病毒抗原以及高、低两种浓度二硝基酚内部对照成分在内的包被检测区,被检测样品点加于包被检测区所在部位一端的载体表面处并使其向包被检测区的另一端作正向的第一次浸润迁移扩散,至全部覆盖包被检测区后,自上述包被检测区所在部位的另一端用由缓冲液溶解的已与抗二硝基酚抗体和抗人丙种球蛋白抗体相偶合的示踪标记物质向上述被检测样品点加端作逆向的第二次浸润迁移扩散,至再次全部覆盖上述包被检测区。检测和比较示踪标记物质与包被检测区中各检测成分的沉积量,得到检测判别结果。 请输入专利号检索即可。
  • 原文来源:http://www.sipo.gov.cn/sipo/zljs/default.htm
相关报告
  • 《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24
    •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正链RNA病毒,属于黄病毒科。HCV感染大多数早期无明显症状,长期感染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发展为肝癌,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健康。在临床诊断方面,抗体血清学检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被认为是诊断HCV感染的金标准。由于检测方法的限制,抗体血清学无法对处于感染窗口期的丙肝病毒进行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由于操作相对繁琐、人员专业化程度要求高和设备昂贵等因素,极大地限制了这一检测方式的应用推广。因此,建立一种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HCV RNA检测新方法,对丙肝病毒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为获得更为直观的检测方式,尽可能摆脱传统检测手段的诸多限制,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韩坤课题组等以石墨烯量子点/银纳米颗粒复合物为基础,设计了可视化的HCV检测新方法。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制备石墨烯量子点/银纳米颗粒复合物,该复合物既解决了银纳米颗粒的易团聚问题,又可作为显色基底实现直观的信号输出。当有靶标HCV RNA存在时,通过DNA行走策略,触发催化发卡环自组装反应,可将葡萄糖氧化酶偶联至发卡环末端。葡萄糖氧化酶可催化产生过氧化氢,将淡黄色的石墨烯量子点/银纳米颗粒复合物转化为无色透明。该策略在HCV RNA检测时,检测限低至24.84 pM,在HCV RNA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潜在应用。 相关研究成果以A visual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RNAs based on a 3D nanocomposite prepared from graphene quantum dots为题发表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上。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经费支持。 此外,围绕HCV的窗口期诊断的需求,团队前期将碳基纳米材料的特殊性能和生物传感策略有机结合,发展了多种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的HCV核酸检测方法,如基于氧化石墨烯对单链DNA和双链DNA吸附力的显著差异,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核酸辅助的磁性石墨烯与铜纳米颗粒的纳米复合物体系,实现了HCV亚型核酸的电化学灵敏检测。基于葫芦脲[7]和亚甲基蓝的主客体作用以及核酸外切酶III的信号放大,进一步降低了检测限。  
  • 《新方法利用唾液快速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1-31
    • 美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检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方法,有望通过唾液快速、准确地检测感染。 由于感染初期血液中的抗体数量较多,最常见的艾滋病病毒感染检测方法是检测血液样本中的病毒抗体,而非病毒本身。血液检查不便用于大规模筛查,唾液检查虽更方便但唾液中的抗体数量较少。 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报告说,他们采用了一种间接方法,不去直接寻找唾液中的抗体,转而去发现这些抗体的行为。 研究人员利用了抗体的一种特性,即抗体有两个可以结合抗原的“臂”,它们都可以“捕获”艾滋病病毒。 研究人员取部分艾滋病病毒,将它们与脱氧核糖核酸的半个片段连接起来,然后将其放在唾液样本中。如果样本中含有艾滋病病毒抗体,抗体的两个臂会捕获经过修饰的艾滋病病毒,病毒上两个半段的脱氧核糖核酸会合成一条,而整条脱氧核糖核酸容易被检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