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洛伊木马”策略有望突破电子源领域的技术局限》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魏韧
  • 发布时间:2020-04-06
  • 苏格兰格拉斯哥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的Bernhard Hidding领导的国际团队,借鉴特洛伊木马策略,研发了一种高亮电子源,使用等离子体加速技术,有望将电子束的聚焦程度提高到传统加速器的100到10,000倍。目前研究组在美国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成功测试了该方法,并将结果发表在《自然·物理》杂志上。
    高能电子束是探索分子、原子和基本粒子的通用工具,可以用来碰撞电子及其反粒子——正电子,揭开亚原子世界的秘密。它们也可以装入专门的磁体装置,以产生极其明亮的X光,用于分析工作状态下的蛋白质或新纳米材料的内部结构。DESY物理学家Alexander Knetsch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电子束越冷越聚焦越好。
    该团队测试了低动能的“冷”电子被等离子体波加速的过程。等离子体是一种气体,其中的电子已经从分子或原子上剥离,因此它们是带电的。如果强激光脉冲或高能电子束被发射到等离子体中,会在尾流中产生带电波,电子像冲浪一样在带电波上滑行。这种等离子体尾流场加速可以在短距离内加速粒子,优于目前最好的传统加速器技术。然而,等离子体尾流场加速仍处于实验阶段,应用还很少。
    “电子在加速开始时越冷,它们移动的就越慢、越靠近——这是强聚焦光束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Knetsch说。就方法而言,物理学家将冷电子释放到热等离子体泡中的方式,与特洛伊木马策略类似,氦原子就是电子的藏身之处。
    研究人员使用氢和氦的混合物,产生等离子体的激光能量刚好释放氢的电子,从氢中产生等离子体波,但不能释放氦的电子。利用能量更高且精确瞄准的第二次激光脉冲,从等离子气泡内部的“特洛伊木马”——氦原子中释放电子。这些冷电子是在几千分之一毫米直径的微小范围内产生,并受到入射等离子体波的强烈压缩。
    研究人员称,这是未来电子源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可以推动当今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取代了常规粒子加速器电子源——光电阴极的功能。在高度专业化的设备中,激光将电子从金属中击出,用强电磁场捕获它们,并把它们汇聚成束,最后送入加速器。
    经测试等离子体光电阴极中的电子也可以被送入粒子加速器,也可以直接在等离子体中加速到高能。在初步实验中,电子达到了700兆电子伏特。研究人员估计光束质量已经可以与传统的电子源相媲美,下一步将提高光束的质量和稳定性,并改进光束的诊断能力。

  • 原文来源:http://www.desy.de/news/news_search/index_eng.html?openDirectAnchor=1690&two_columns=0
相关报告
  • 《空气污染化身“特洛伊木马”》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11
    •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金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微生物所)研究员方敏等合作,发现大气细颗粒物可以打破流感病毒本身在动物体内散播的方式,像“特洛伊木马”一样将病毒运送到细胞中,同时让病毒更容易进入肺脏深部,甚至进入肝脏、脾脏和肾脏等肺外器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科学进展》。   研究者通过经典的血凝素实验对细颗粒物与病毒的复合物进行了检验。“血凝素是流感病毒表面的一种糖蛋白,它能够与多种禽类和哺乳动物红细胞上的血凝素受体结合,引起红细胞凝集。”研究发现细颗粒物与病毒复合物的凝聚能力是纯病毒的70%~90%,其活性在培养4小时后保持不变,这说明被吸附或者沉积在颗粒物上的病毒仍然具有较高的感染活性。   针对搭载“特洛伊木马”的病毒被机体吸入后产生的损伤效应,合作团队发现所有细颗粒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病毒对细胞的感染能力并促进病毒的出芽和释放。更为重要的是,小鼠实验发现颗粒物可以运载病毒进入肺脏深部,并且突破气血屏障到达肝脏、脾脏和肾脏等肺外器官,导致更严重的损伤效应,比如全身性炎症、局部组织损伤和体重减轻等。
  • 《中国科学家研制肿瘤“杀手”纳米“特洛伊木马”》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8-13
    • 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记者 喻菲)中国科学家像折纸一样,将DNA分子折成比头发丝的四千分之一还细的纳米机器人。当遇到肿瘤它就会像特洛伊木马一样释放出“伏兵”,在肿瘤血管上形成栓塞,从而“饿死”肿瘤。   这一技术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该大赛旨在提升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介绍,癌细胞在体内恶性增殖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但是癌细胞不生产营养物质,只是营养物质的搬运工,而给癌细胞的疯狂增殖供血供氧供能量的是血管。阻断供应肿瘤营养物质的血管,从而“饿死”肿瘤,一直是科学家们努力的方向。 该团队的丁宝全研究员通过精准控制,将一种包含7000多个碱基的噬菌体的DNA单链分子折成长方形板,放上四个“杀手”——凝血酶分子,然后再将其卷起来,接口处安装用核仁素DNA片段做的“锁”,最终形成90纳米长、直径为19纳米的管状机器人。   聂广军说,纳米机器人被注射进体内后,只有肿瘤才具有能打开“锁”的“钥匙”。“开锁”后,“杀手”凝血酶被释放出来,会召集来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几个小时内在肿瘤血管形成巨大血栓,切断血液供应,从而“饿死”肿瘤。 研究人员已在200多只小鼠身上开展了针对黑色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和原发性肺癌的对照实验。例如,在黑色素瘤实验中,8只小鼠中有3只小鼠的肿瘤完全消失,小鼠的整体中位生存期从20.5天延长到45天,同时没有出现转移病灶。其他几种肿瘤实验中,纳米机器人也显示出效果。   据介绍,近年来中国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持续增高,已成为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介入栓塞治疗是目前临床上中晚期肝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也常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的治疗。每年中国仅肝癌介入治疗就有60至80万例。但介入治疗对病人机体伤害较大,病人存在麻醉风险,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存在X射线辐射风险等。因此,寻找新的更为方便、安全、有效的肿瘤血管栓塞剂成为迫切需要。 纳米机器人团队成员史权威说,目前该团队已在实验室完成了对这一想法的验证,但要实现产业化生产与应用,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资金。该团队希望能够吸引到投资,把纳米机器人的制备工艺放大,进一步开展药效和安全性等研究,再申请临床试验。   “虽然还有很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我们希望最终能将基础研究转化成对肿瘤病人有实实在在帮助的治疗方法。”史权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