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意义高于实际意义!冬奥会氢能映射产业未来!》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18
  • 与东京奥运会部分火炬使用氢燃料相比,北京冬奥会将火炬燃料全替换为氢能,张家口赛区的火炬还在全球首次使用了绿氢。这让氢气作为一种能源产品走入了大众视野。

    按照氢气的生产方式,可将其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三种,分别指化石能源制氢、装有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设施的化石能源制氢,以及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蓝氢和绿氢被视为实现零碳排放的关键能源品种,已被多个国家列为重点发展的新能源。

    保供北京冬奥会的制氢厂里,蓝氢和绿氢规模的比例相当。不过,这些氢气的生产成本均较高,冬奥会之后难以直接转入商业化运营。

    氢能可应用在交通、工业、发电、供热等诸多领域。北京冬奥会上除了将氢作为火炬的燃料,还投入了上千辆氢燃料电池车辆。为此,中石化和中石油等能源企业配建了30多个加氢站为冬奥会服务。

    东京奥运会上应用的氢能元素还包括热电联供等场景应用,北京冬奥会则没有此类应用。日本此前发布了要建设“氢能社会”的宏图,氢能在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已接近8%,在全球领先。

    中国的氢能产业处于发展初期,且扶持政策和发展焦点集中在交通领域,即氢燃料电池车上。尽管中国企业近期已开始在可再生能源制氢以及更多氢能应用场景上布局,但整个氢能行业的产业化时间表仍不清晰,配套政策仍需完善,中国氢能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至今仍未发布。冬奥会对氢能产业的发展来说,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作用。

    蓝氢绿氢共同亮相北京冬奥

    化石能源制氢即灰氢的技术此前已非常成熟,成本也较低;蓝氢和绿氢技术目前仍待突破,且目前成本高昂。北京冬奥会计划实现碳中和,故使用的氢能均为蓝氢和绿氢。不过,蓝氢的具体标准,即化石能源制氢过程中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算蓝氢,各国各地区均没有设定。

    此次冬奥会期间,北京和北京周边共有11座制氢厂投入保供。其中,规模最大的两座制氢厂是张家口绿色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下称张家口绿氢项目)和中石化燕山石化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项目(下称燕山石化氢能项目),产品分别为绿氢和蓝氢。

    张家口绿氢项目为此次冬奥会上50%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供应氢能,其使用陆上风能产生的电制氢。该项目由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与张家口市交通建设投资控股集团合资建设,年产能2万千瓦(约4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是全球已建成的绿氢项目里规模第二大的项目。

    壳牌相关负责人对《财经十一人》表示,该项目建成用时13个月,生命周期预计是20年。目前该项目有一定的政府补贴,初期将为冬季奥运会期间张家口赛区的6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供应绿氢,此后项目生产的氢气将用于供应京津冀地区的公共和商业运输。

    燕山石化氢能项目是化石能源制氢,所产氢气作为北京主会场的主火炬燃料,同时也为中石化旗下的加氢站供能,产能为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根据中石化发布的信息,该项目所产氢气获得“清洁氢”认证,低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的碳排放量,意味着其为蓝氢。

    上述两个项目均为商业化氢能项目。商业化项目是指非科研、示范、试点性质,以商业化可持续运行为目的的项目。以项目体量为衡量标准,年产1万千瓦以上的项目才算达到商业化规模,低于1万千瓦的项目主要以技术试点为目的。但在无补贴的情况下,即使是商业化项目现阶段也没有经济效益。

    保供冬奥会的11座制氢厂里,有七座为绿氢,四座为蓝氢。从产能上看,绿氢的比重更大。但据《财经十一人》了解,此次冬奥会实际使用的绿氢以张家口绿氢项目为主,而全部使用的氢气里化石能源制氢的比例更大。。

    这11座制氢厂的具体成本暂不清楚。一般来说,蓝氢和绿氢项目现阶段成本较高,在无补贴的情况下不能实现盈利。

    此次冬奥会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应用蓝氢和绿氢,其对氢能产业化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

    氢能应用场景何在

    氢能要实现产业化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有大规模的应用场景,以带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突破和基础设施建设。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都在努力拓宽氢能运用场景,火炬和车辆是主要应用场景。

    东京奥运会是奥运史上首次使用氢作为火炬燃料,其中,主火炬采用氢气作为唯一燃料;接力火炬部分地区使用氢气作为燃料,部分地区采用丙烷。北京冬奥会火炬采用氢气作为唯一的燃料,其中张家口赛区的火炬台是史上首次使用绿氢作为燃料。

    北京冬奥会投入的氢燃料车辆数量约为东京奥运会的两倍,北京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使用的车辆均以氢燃料车辆为主:共投入了816辆氢燃料电池客车,包括福田、宇通、中通、吉利等多个国产客车品牌;丰田还提供了107辆柯斯达氢擎中巴车,以及140辆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此外,投入使用的氢燃料电池车辆还包含物流车、专用车等车型,总计在1100辆左右。

    东京奥运会还在奥运村里使用氢能供能供热,比北京冬奥会的应用场景更多。这反映出了中国和日本在氢能利用现状上的差异,中国目前的氢能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车辆领域,而日本推广使用氢能的力度更大,出台了多种扶持政策开拓更多元的氢能应用场景,比如家庭住宅、商业建筑供电供暖等。

    在此次冬奥会之前,中国的氢燃料电池车辆发展规模已不小,从加氢站到车辆的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补贴。根据中国氢能联盟大数据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建成运营加氢站255座,其中,在营183座,待运营69座,暂停运营3座;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保有量超过9000辆。

    北京冬奥会上如此大规模的集中使用氢燃料电池车辆,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也曾经投入过氢燃料电池车服务会场,但规模都很小,后续使用也不理想。此次冬奥会千余辆的氢燃料电池车未来如何拓宽使用范围和有效利用,是摆在眼前的难题。

    据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氢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交、固定线路大巴和物流运输等,缺乏市场扩张机会,要避免走向类似纯电动公交车有补贴就有市场,没补贴就日益萎缩的局面。

    氢能产业化前路漫长

    目前全球氢能产业仍处于产业化早期,尚无成熟的商业模式,几乎都得依靠补贴才能发展。东京夏奥会和北京冬奥会对氢能的青睐,对产业发展的实际推动作用不大,各国的氢能产业都处于探索阶段。

    从灰氢转化为蓝氢,主要问题是成本较高;绿氢的生产技术仍待突破,且成本也较高。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积极发展绿氢,重点扶持绿氢生产过程的设备和技术研发,期望以规模化促进产业化发展。美国对氢能的政策扶持力度不算大,但美国主要石油公司均将蓝氢作为重要战略方向。

    北京冬奥会和东京奥运会对氢能的推广,意味着中日两国都认同氢能在实现碳中和过程中的作用。不过,中日两国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前景规划并不相同。能源严重缺乏的日本,对氢能发展寄予厚望,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和相对较完善的政策。根据其资源禀赋和技术储备,日本重点扶持的是氢能应用场景的开发,大力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和社区用能。

    中国是全球灰氢生产大国,这些灰氢主要是工业副产氢,不具备绿色低碳的环保效益,也没有形成氢能产业链。当前全球氢气年产量约为7000万吨,灰氢占比约95%。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白皮书2020》,当前中国的氢气产能约每年4100万吨,产量约3342万吨,是世界第一产氢国。

    但氢能在中国能源结构里的地位和前景目前并不清晰,中国中央政府尚无氢能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蓝氢和绿氢的产量目标如何,氢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计划达到多少等,均没有明确数字。中国政府虽已承认氢能为新能源品种,但配套政策并不完善。例如,在很多地方,氢气仍作为危化品管理,而不是作为能源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多个地方政府对氢能发展热情高涨,目前已有北京、山东、河北、天津、四川、浙江、宁夏等16个省市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已有五个:河北、河南、京津冀、上海和广东城市群。

  • 原文来源:https://www.in-en.com/article/html/energy-2312793.shtml
相关报告
  • 《全球最大规模氢燃料车队,还得看北京冬奥会》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2-06
    • 1000余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穿梭、服务在北京冬季奥运会场馆,场面何等壮观! “双碳”大目标下,本届冬奥会成为首个真正实现碳中和的奥运赛事,其中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全部赛时保障车辆中占比84.9%,氢燃料电池汽车更是表现亮眼。 “根据冬奥会组委会数据,本届冬奥会示范运营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车、30多个加氢站。车型包括氢燃料电池大巴、氢燃料电池小轿车、氢燃料电池特种车如雪蜡车等。其中,雪蜡车是给滑雪运动员滑板打蜡的专用保障车辆,在-34℃可以正常启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国际氢能协会副主席毛宗强告诉记者。 1000多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参与交通服务保障。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这个数字是3。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正在北京冬奥会上演。 2022北京冬奥会或将成为氢能在国内加速落地的“分水岭”。 客车为主 车企争秀“氢”实力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细分赛道,氢燃料电池车应用的首选场景正是商用领域。据了解,服务本届冬奥会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客车为主力车型,共计816辆客车,品牌涵盖福田、宇通、中通、吉利等,可以说是一次车企“氢”实力的全面展示。 福田汽车欧辉客车事业部研发副总裁、技术研究院院长刘继红向记者表示,欧辉客车为本次冬奥会提供了515辆氢燃料客车(北京延庆赛区260辆,北京市内赛区35辆,张家口赛区220辆),在整体氢燃料客车保障车型中占比63%,其中还包含40辆改制而成的福祉车,服务行动不便的乘客。这也创下了有史以来氢燃料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规模最大、车型数量最多的记录。 远程汽车方面介绍,共计80辆吉利星际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C12F在张家口崇礼赛区提供赛事服务。为此,吉利星际配套了由研发工程师、服务工程师、供应商工程师等组成的专职保障团队,同时提供充足的常用件、易损件、自制件储备,确保车辆运营服务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奥林匹克及残奥会全球合作伙伴,同时也是较早布局并率先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车企,丰田为本届冬奥会提供了107辆柯斯达氢擎中巴车。据悉,柯斯达氢擎是专门为北京冬奥会、残奥会而开发,由丰田在中国的研发中心负责研发,在四川一汽丰田进行生产。 丰田还提供了140辆第二代MIRAI氢燃料电池车,是本届冬奥会投运的氢燃料电池小轿车车型的主力品牌。这也是第二代MIRAI首次在中国投入大规模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欧辉客车的515辆氢燃料客车中,共计212辆搭载了丰田氢燃料电池系统,这也是丰田与北汽集团、亿华通的三方合作成果。 超1000辆氢燃料电池赛事保障车中,还包含了物流车、专用车等车型。比如,智蓝汽车为冬奥专门定制的4.5T氢燃料电池轻卡物流车,以及中国重汽提供的、我国第一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黄河氢燃料电池雪蜡车等。 挑战:加氢、运行、维护、调配、防疫 北京冬奥会期间,根据规划,北京赛区地处平原,主要使用纯电动和天然气车辆;延庆和张家口赛区以氢能汽车为主,主要是满足山区的需求。 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氢燃料汽车大规模“出战”冬奥会,主要的挑战来自于对车辆运行稳定性的保障。 他进一步介绍,冬奥会这种世界级别赛事的车辆服务保障任务通常都异常艰巨,而氢燃料客车在本次的服务保障中可以说还是“新手”。一方面,冬奥赛区周边气温较低,给车辆运行稳定性增加了困难,如何保证车辆在低温环境下性能依然稳定可靠,对服务保障团队来说是一个挑战。另一方面,氢燃料客车运行对氢堆、加氢站、车辆配件等相关配套设施要求较高,都需要做好充足准备。 毛宗强则表示,相比而言,张家口的严寒低温对锂电池车是个重大考验,但对可在零下30-40度正常启动的氢燃料电池车“完全不算一回事”。氢燃料汽车此次大规模服务冬奥会的主要挑战是“全世界前有未有的大批量氢燃料电池车组织及前所未遇的疫情防控”。这一挑战不仅包括氢燃料电池车的加氢、运行、调配、维护,还包括车辆、运维人员和乘客的防疫工作。 30多个加氢站确保安全供应 为确保氢能安全稳定供应,2022北京冬奥会示范运营的加氢站有30多个。 自2021年以来,一座座服务冬奥会的加氢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比如,中国石油的河北太子城加氢站、北京福田加氢站、北京金龙综合能源服务站和河北崇礼北油氢合建站等4座加氢站;中国石化的北京庆园街加氢站、北京王泉营加氢站、北京燕化兴隆油氢合建站、河北崇礼西湾子加氢站;国家能源集团国内首个满足加氢站国标要求和防爆认证的70兆帕一体式移动加氢站则在河北万全油氢电综合能源站交付投入使用。 2021年12月27日,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公司自主生产的首批次390公斤氢燃料在自有加氢站正式上市;自2020年3月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项目建成投产以来,截至目前,燕山石化已向北京及周边市场供应高纯氢超260吨,支持绿色冬奥。 1月28日,张家口绿色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启动,开始生产绿氢。该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解水制氢装置之一,将在冬奥会期间为张家口赛区的氢燃料汽车提供约50%的绿氢供应。 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完美诠释 借助冬奥的机遇,氢能车型将被更多消费者了解和认可。事实上,在利好政策持续助力和“双碳”目标的推动之下,氢能产业早已迎来发展热潮,成为新风口。 2021年3月,氢能正式被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2021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氢能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氢能多元利用。 截至2021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山东、河北、天津、四川、浙江、宁夏等16个省市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2021年12月28日,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启动新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的通知》,河北、河南两个城市群正式获批,加上此前首批公布的京津冀、上海和广东城市群,2022年,共计5大城市群将正式铺开我国燃料电池示范应用的大幕。 “北京冬奥会是我国在‘十四五’开局之后及双碳背景下举办的首场世界级别的赛事,意义重大。绿色办奥,就要坚持生态优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冬奥会打下美丽的中国底色。”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 他进一步表示,氢燃料电池汽车既有燃油车长续航、燃料加注快的优点,又有纯电动的环保特性;具有零排放、长续航、高便利的特点,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发展方向。氢燃料客车服务冬奥会,响应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号召,也是对绿色、科技冬奥的一种完美诠释。 “冬奥会大规模应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功,也预示着我国国家级氢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项目的美好前景。”毛宗强说,结合东京奥运会氢能在夏季的展示,此次北京冬奥会在寒冬的成功展示,将增加世人对氢能源的全新认知,有利于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后续将继续提供出行服务 如此大批量的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会结束后将何去何从? 刘继红介绍,欧辉氢燃料客车服务冬奥后,还将继续通过北京公交、张家口公交等各种客运服务商体系,继续为公众提供安全、舒适、环保的出行体验。接下来,氢燃料客车的普及脚步必将加快,逐步成为长行驶距离的联络线城郊公共交通及长续航里程城间客车的主力选择。未来,随着氢能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氢燃料客车还将凭借安全、舒适、低碳的优势扩展到更多领域。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则告诉《中国汽车报》记者,本次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冬奥期间的大规模运行,主要的意义在于为企业和产业积累研发经验,支持产业的后续研发和示范运行,后续的主要挑战则是产品如何拓展使用范围。 他进一步表示,氢燃料电池车的主要应用场景是公交、固定线路大巴和物流运输等,缺乏市场扩张机会,要避免走向类似纯电动公交车“有补贴就有市场,没补贴就日益萎缩”的局面。 开启新的发展阶段 “由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3辆氢燃料电池大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96辆氢燃料电池车,再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上千辆氢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显示了中国氢能的发展速度,以及中国政府进行能源革命、减排二氧化碳的决心。”毛宗强说。 据《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报告2020》测算,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由2020年的7352辆增长至2025年的10万辆,至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有望达到800亿元。 业内认为,氢能作为清洁零碳的二次能源,在未来能源变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将承担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使命。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阶段与2010年的纯电汽车类似程度较高,在技术层面,优先推广商用车,以商用车领域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带动乘用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未来五年氢燃料电池整车预期年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68%。 以绿色冬奥为契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 《北京冬奥会氢能车退役后流向何处?》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05
    • 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及嘉宾的服务保障用车,“退役”后继续为首都市民提供绿色出行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北汽集团曾服务于冬奥会的氢燃料客车赛后在北京已累计运营近1000万公里,实现了“后冬奥时代”的可持续利用。   北京冬奥会期间,在“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理念的指导下,北汽集团提供了包含纯电动汽车、氢能源大巴等在内的2170辆服务保障用车,安全运营近100万公里,载客4.7万人次,并获得冬奥会首个车企碳中和证书。   其中,515辆北汽福田欧辉氢燃料客车成为赛事期间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累计减碳1075吨,创下有史以来氢燃料客车服务国际级运动赛事规模最大、车型数量最多的记录。   冬奥会后,这些“绿色遗产”投入到延庆、房山、张家口等区域的公交线路运营中,让广大市民享受到奥运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以919路氢能公交车为例,运行线路从京张路口北到德胜门,全程约80公里,车辆日均运营2至3个往返,每2天加一次氢即可,约15分钟即可加满。   北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已经掌握了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三电核心技术和全新整车平台正向开发能力;创建了国内唯一全过程电控测试自动化工具链;突破大功率石墨板燃料电池发动机设计关键技术,氢耗水平国际领先。北京经开区已形成了以北汽新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在顺义区,北京奔驰新能源等重点项目形成规模;昌平区与北汽福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打造氢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绿色”已成为北汽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在“后奥运时代”,作市属国企,北汽集团将持续以科技、绿色的产品和服务,为首都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