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制出新型寨卡病毒(ZIKV)弱毒疫苗》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防治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7-12
  • 健康报 记者毛旭 通讯员陈逗逗近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获悉,该所王汉中研究员团队成功利用合成工程技术研制出新型寨卡病毒(ZIKV)弱毒疫苗。

      合成减毒病毒工程技术又称“密码对去优化技术”,能在不改变氨基酸种类及尽可能不影响核糖核酸空间结构的情况下,提高病毒基因组中罕见密码对所占的比例,从而降低病毒的复制翻译效率,使病毒致病性减弱。该技术制备弱毒疫苗具有周期短、安全以及免疫原性强等特点。王汉中团队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3株致弱的寨卡病毒,其中一株名为MinE+NS1的基因组中引入了2568个同义突变,单次免疫后就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诱导产生清除性的免疫,获得完全的攻毒保护,并且可以阻止寨卡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子代。由于基因组中含有成百上千的同义突变,回复突变的风险极低。

      该研究证明,利用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可以将寨卡病毒高效地致弱,MinE+NS1具有潜力成为一种安全的疫苗候选,预防寨卡病毒的感染。该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杂志《病毒学报》上在线发表。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寨卡病毒是1947年首先在乌干达的猴子中发现的,这种病毒和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等都属于蚊媒传播的黄病毒属病毒。2015年6月,寨卡病毒在美洲大规模流行,导致大批婴儿脑发育不全。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截至目前,针对寨卡病毒的感染,尚没有获得授权的疫苗上市,也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措施。

相关报告
  • 《武汉病毒所在寨卡病毒弱毒疫苗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9
    • 2015年6月伊始,寨卡病毒(Zika Virus,ZIKV)在美洲大规模流行,导致大批婴儿脑发育不全。截至目前,针对ZIKV的感染,尚没有获得授权的疫苗上市,也没有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措施。近期,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团队成功利用合成工程技术研制出新型ZIKV弱毒疫苗。 合成减毒病毒工程技术(synthetic attenuated virus engineering,SAVE),又称为”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在不改变氨基酸种类及尽可能不影响RNA空间结构的情况下,提高病毒基因组中罕见的密码对所占的比例,从而降低病毒的复制翻译效率,使病毒致病性减弱。该技术制备弱毒疫苗具有周期短,安全,以及免疫原性强等特点。 研究人员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成功拯救出三株致弱的寨卡病毒(Min E, Min NS1和Min E+NS1)。其中 Min E+NS1的基因组中引入了2568个同义突变,单次免疫后就可以刺激小鼠产生高滴度中和抗体,诱导产生清除性的免疫,获得完全的攻毒保护,并且可以阻止ZIKV通过母体垂直传播给子代。由于基因组中含有成百上千的同义突变,回复突变的风险极低。 该研究证明利用密码对去优化技术可以将ZIKV高效地致弱,MinE+NS1具有潜力成为一种安全的疫苗候选,预防ZIKV的感染。研究成果在病毒学权威杂志Journal ofVirology上在线发表(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9925661,doi: 10.1128/JVI.00701-18.),武汉病毒所2014级博士生李朋辉为论文第一作者,王汉中研究员与郑振华青年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 《武汉病毒所研制出新型抗流感疫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02-26
    •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的途径。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广谱性抗流感病毒黏膜纳米疫苗,未来有望发展为广谱抗流感疫苗。 据介绍,该新型疫苗由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崔宗强研究员和陈建军副研究员合作研制。近段时间来,全球多地流感肆虐,致死人数持续攀升,防控形势十分严峻。由于流感病毒有多种亚型,变异很快,现有灭活疫苗需针对流行毒株的变化不断更新。 在实验中,该新型疫苗可抵抗同亚型和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致死性感染。它经鼻腔免疫,避免了注射途径引起的肌肉损伤,且不需添加任何佐剂,使用过程更加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