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要素投入转向更高层面》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11-03-23
  • 在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渐趋饱和,难以进一步突破的情况下,现代农业的发展应该依托哪些新的投入?地处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和余杭两区,进行了不同的实践和探索。一个依靠资本投入,实现了现代农业的腾飞,另一个则潜心管理投入,取得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良好效果。
  • 原文来源:http://www.farmer.com.cn/news/jjsn/201103/t20110322_620636.htm
相关报告
  • 《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名单公布 》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oujie
    • 发布时间:2020-05-07
    • 近日,农村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的通知》。通知显示,农村农业部在全国遴选了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共有110家。   一、发挥基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地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先进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推动先进农业技术传播,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示范展示平台。建设主体要按照有一定面积规模、有综合引领性配套技术、有稳定科技支撑团队、有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四有”要求持续深入开展建设,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区域,打造优质品种和绿色技术的展示窗口,搭建农技推广服务和农民及新型经营主体观摩学习的优质载体。要进一步强化突出科技对基地的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支撑,体现现代农业技术的先进性、集成性、综合性,发挥好基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二、落实好基地建设运行各项任务   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把基地当作引领当地农业发展的高标准样板,推进成果转化、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在基地融合贯通,组织基地建设主体编制工作方案、协调科技合作、指导开展建设并给予积极支持。建设主体根据基地主导产业,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的对接协作,提升自身技术应用和转化能力,确定示范展示的先进技术模式,在基地开展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展示,推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基地转化应用并加强推广。建设主体要编制先进技术示范、新型经营主体、农技人员及农民学习观摩工作方案,每年示范展示2—3项具有集成性引领性区域主推技术,组织不少于2场现场示范观摩活动,新型经营主体、基层农技人员和小农户每年到基地观摩学习不少于1000人次。   三、不断完善基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   各基地要立足现有优势确定主导产业,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产业发展带动机制和利益共赢的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市场机制增强基地建设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加强与科技支撑单位的合作,双方可通过互派人员、签订协议等方式不断完善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基地创新创业,激发各方参与基地建设运营的活力和积极性。进一步强化参与基地建设各方的利益联结,通过利益共享、联合创业、技术入股等方式,引导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其他经营主体的成果、人才、信息等资源向基地集聚,不断完善有内在吸引力的各方投入机制,逐步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技术开发模式。   四、形成可借鉴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基地带动周边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科研院校支撑、特色产品引领等科技助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路径,完善建设主体带动农户合理分享效益增值做法模式。探索建立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地转化应用收益合理分配做法,提高建设运营主体和科技支撑单位开展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的积极性。不断总结与相关市场主体合作推广新成果、新技术、新模式的做法与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运行机制和模式,打造可供其他地区观摩学习的样板。 附: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名单
  • 《农业农村部: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14
    • 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日前,农业农村部下发全面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始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 重点工作 编制年度实施方案 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加强对本省秸秆综合利用的规划研究,以全域全量利用为目标,编制省级年度实施方案,明确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秸秆的利用方向,合理布局产业化利用途径、收储运基地,创设秸秆还田、离田、加工利用等领域配套政策,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主体带动的稳定运行机制。 建立资源台账 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建立科学的秸秆产生与利用情况调查标准和方法,摸清资源底数,掌握利用情况,按照分级审核负责制的原则,掌握农作物秸秆的产生量、还田量、离田利用量等基础数据,搭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秸秆资源数据平台,为各级政府制定秸秆综合利用政策、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等提供支撑。 强化整县推进 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遴选一批秸秆资源量大、综合利用潜力大的县(区、市),整县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确定秸秆利用方式,切实做到技术措施有用、工作措施有效、管理措施有力、持续运行有保障,推动县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或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鼓励各地统筹利用各类涉农政策,探索建立区域性补偿制度,提高补偿政策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培育市场主体 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秸秆收储运服务主体,构建县域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打通秸秆离田利用瓶颈。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等领域,发展一批市场化利用主体,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和提质增效。 加强科技支撑 各省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等技术力量,组建本省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专家组。根据本地农业种植制度,形成适合本地的秸秆深翻还田、免耕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规程,研发推广秸秆青黄贮饲料、打捆直燃、成型燃料生产等领域新技术,总结凝练相关技术的内涵、特点、操作要点、适用区域等,发布年度主推技术,扩大推广范围,放大示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