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等发现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体系中单线态氧界面演化新机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23
  • 锂-空气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被誉为二次锂电池的“圣杯”,受到广泛关注。目前,锂-空气电池在循环过程中发生较多副反应,导致电池性能迅速衰减,限制了锂-空气电池的应用。例如,锂-空气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一系列含氧中间体,这些中间体使碳基催化剂被氧化,并致使电解液的分解并持续攻击锂负极等,使锂-空气电池的可逆性受到挑战。尽管锂-空气电池的充放电反应需要含氧中间体介导被广泛认可,但中间体的生成路径以及其诱发锂-空气电池的性能衰退的机理尚不清晰。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在锂-空气电池界面反应机制方面开展长期研究,并获得了系列研究结果。

    在新型电解质方面,通过共晶转变和原位聚合制备了深共晶溶剂型聚合物电解质(DES-PE),降低了界面阻抗,有效抑制了含氧中间体等对锂负极的攻击(Energy Storage Mater.);进一步通过置换反应和聚合反应相结合的方法在锂金属负极上修饰一层均匀致密的含碘多功能聚合物/合金界面层(IPA),可提供致密有效的保护层从而减少含氧中间体等对锂负极的侵蚀,并可提供有利的氧化还原中间体(RM),降低充电过电位从而减少含氧自由基对催化电极的腐蚀(Adv. Funct. Mater.)。

    单线态氧(1O2)诱导的电解液链式分解反应,导致电池老化,这是制约高能量密度电池发展的瓶颈。针对该问题,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借鉴自然界中生物体中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工作机制,构筑出一种具有单线态氧清除能力的光稳定剂(PS)作为高压锂电池的正极粘结剂添加剂,从而明显地减少循环中电解液的分解(J. Am. Chem. Soc.),同时,科研团队还解析了单线态氧诱导副反应的反应路径。

    锂-空气电池的电极反应为两电子反应,学术界普遍认为该过程不会发生O-O键断裂,而单线态氧的产生通常需要O-O键的断裂重排,因而锂氧电池中单线态氧的生成路径困扰学术界。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剖析锂-空气电池中单线态氧的形成机制。通过同位素标记结合在线质谱(DEMS)分析,研究团队首次清晰表征出锂氧电池中O-O断裂的行为,发现放电的歧化反应过程中发生O-O键断裂和原子无序排列,而歧化反应中的这些O-O键断裂会产生1O2。研究表明,通过调控歧化路径,可提高高能量密度锂空电池的综合性能。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le上。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的支持。

    锂-空气电池放电过程中单线态氧的生成路径示意图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317.html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提出实用型锂金属电池失效新机制及优化新思路》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在续航里程焦虑的不断刺激下,被称为“圣杯”电池的液态锂金属电池因其极高的能量密度而成为行业内关注的热点。然而,锂金属负极的严重失效制约了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发展。目前,对锂金属负极失效和保护的机理认知尚存争议。传统观点认为,锂枝晶的生长是金属锂负极失效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尽管大量文献报道了无枝晶生长的金属锂负极,但采用高面容量正极(≥ 2 mAh cm-2)和超薄锂负极(例如50 μm)的实用型锂金属电池通常会在100个充放循环以内发生容量跳水失效问题,这远远不如相同容量下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当拆开容量跳水失效的实用型锂金属软包电池时,通常会观察到金属锂负极严重粉化。但目前,金属锂负极粉化的起源及其组分仍不清晰。   近年来,青岛能源所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崔光磊研究员和董杉木研究员,在锂金属电池和锂金属负极保护等科学领域持续攻坚克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Chem. Mater. 2017, 29, 4682-4689; Chem. Sci. 2018, 9, 3451-3458; Chem. Mater. 2018, 30, 12, 4039-4047; Angew. Chem. 2019, 131, 5997-6001; Small 2019, 15, 1900269; Chem. Mater. 2020, 32, 8, 3405-3413)。正是在这些工作推进的过程中,通过在线差分电化学质谱研究发现:在充放电过程中,锂金属电池中会产生大量的H2,那么锂金属负极会不会与H2反应形成LiH?LiH会不会是锂金属负极的膨胀粉化失效的罪魁祸首呢?秉承着“敢为天下先”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历经二年多的刻苦攻关,终于取得突破性成果。首先,团队将在线差分电化学质谱系统进行巧妙地升级,实现在线滴定气体分析功能。而后,通过氘水(D2O)滴定金属锂负极(判据:2Li + 2D2O → 2LiOD + D2↑; LiH + D2O → LiOD + HD↑),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失效粉化的金属锂负极中存在大量导电性差的氢化锂(LiH),且实用型锂金属电池(2.805 mAh cm-2 LiCoO2, 50 μm Li)的循环性能与锂金属负极中LiH的积累呈负相关性。更重要的是,揭示了LiH的生成和分解是由一个温度敏感的化学平衡(Li + 1/2H2 LiH)决定的:室温条件下,界面副反应产生的H2与锂金属反应生成LiH;而通过加热,LiH会部分分解产生导电性优异且具有电化学活性的锂金属,从而恢复提升容量。该研究工作告诉我们,有效抑制H2的产生和LiH的积累对于锂金属负极的保护至关重要,这为实用型锂金属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1)在正极侧,电解液氧化产物R-H+穿梭到负极还原是H2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钝化正极和配制含氢少的电解液两种策略抑制R-H+的产生;(2)通过隔膜或聚合物电解质的功能化处理阻止R-H+穿梭到负极;(3)在金属锂负极构建储氢或吸附氢能力强的界面保护材料,实际上,目前报道的能有效保护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组分,如LiF, Li3N, BN, Li2O和纳米碳材料等,都是优异的储氢材料;(4)采用加热加压策略。另外,该研究工作也提示我们,应该在各类电池体系中,加强电极界面上金属氢化物的表征研究,而这将开创电池界面研究的新方向。   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固态能源系统技术中心许高洁、李杰东、王超三位老师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为崔光磊研究员和董杉木研究员。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与资助。(文/图 许高洁 董杉木 崔光磊)   Gaojie Xu, # Jiedong Li, # Chao Wang, # Xiaofan Du, Di Lu, Bin Xie, Xiao Wang, Chenglong Lu, Haisheng Liu, Shanmu Dong,* Guanglei Cui,* and Liquan Chen. The formation/decomposition equilibrium of LiH and its contribution on anode failure in practical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DOI: 10.1002/anie.202013812
  • 《我科研人员开发高压电解液构筑高能量密度锂电池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2
    • 3月3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获悉,该研究所先进储能材料与技术研究组在武建飞研究员的带领下,近期在高电压电解液体系开发应用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化学工程杂志》。 据介绍,当前锂离子电池由于其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正极材料是影响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高比能正极材料(如NCM811)以及提高电池工作电压(>4.2V)是获得更高能量密度的最有效途径。然而,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液无法适配高压电池体系,同时三元正极材料在高电压下发生各种副反应,最终导致体系劣化、容量衰减。 记者了解到,该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高压氟化电解液体系,将NCM811正极材料的工作电压从4.2V突破性地提高到4.6V,拓展了三元体系的使用上限和应用范围,解决了两个重要问题:极大提高了高镍三元正极体系的比容量和工作电压,抑制NCM811正极在高电压下的结构相变、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以及二次粒子的开裂,降低了极化,从而提高体系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构建了稳定的CEI和SEI,实现高负载量高镍三元体系电池在高电压下的可逆稳定循环。 武建飞介绍,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系统阐述了该高压电池体系性能提升的原因。氟取代基(-F)具有很强的吸电子作用,降低了溶剂的最高被占据分子轨道(HOMO),从而提高了电解液的氧化电位。通过在正极表面形成了薄而均匀的富B和富F的无机电解质界面,减少了二次粒子的开裂从而缩小正极和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极大地抑制了电接触不良、副反应以及过渡金属离子溶出,从而突破了高镍三元正极在高电压下容量衰减严重等障碍,为设计开发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