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北极微塑料研究获关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10
  • 近日,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评论·地球与环境》发表了题为《北极的塑料污染》的研究论文。该论文引用了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关于北极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的两项研究成果。

    海洋三所的北极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监测与研究始于2018年开展的中国第八次北极考察。此后,在中国第九次北极考察至中国第十一次北极考察中,海洋三所持续推进底栖生物及其栖息环境(包括水体、沉积物等)中微塑料污染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论文被引用270余次,包括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北极理事会部长级会议研究报告等。

    为加强北极塑料污染问题研究,海洋三所专家提出3点建议:一是加快制定北极微塑料监测标准。结合我国北极考察实际情况,制定北极底栖生物及其相关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监测的规程、导则和标准,确保北极微塑料的业务化监测与研究顺利开展。二是加强北极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污染的监测和危害风险评估。强化底栖生物体内微塑料生物效应的调查与研究,建立危害风险等级划分方法。加强北冰洋中心区及其邻近海域底栖鱼类体内的微塑料污染监测与危害风险评估。三是持续推进北极海洋、海冰、大气和底栖生物等全要素中微塑料的同步监测。完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人类对北极微塑料污染科学认知的调查与研究能力。

  • 原文来源:http://www.mnr.gov.cn/dt/hy/202205/t20220510_2735628.htmlhttp://www.mnr.gov.cn/dt/hy/202205/t20220510_2735628.htmlhttp://www.mnr.gov.cn/dt/hy/202205/t20220510_2735628.htmlhttp://www.mnr.gov.cn/dt/hy/202205/t20220510_2735628.htmlhttp://www.mnr.gov.cn/dt/hy/202205/t20220510_2735628.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北极海洋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1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北极海洋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研究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年龄与摄入微塑料的相关性,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为预测微塑料对鱼类种群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更加系统、科学地制定生物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案提供了参考。 微塑料污染已被列为全球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早期研究发现,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波驱动的斯托克斯漂移、河流输入和海冰掺入等过程都有助于微塑料在北冰洋积聚和移动,导致北冰洋区域微塑料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已有学者基于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表层水微塑料数据提出北极海底是微塑料“汇”的观点,但少有研究关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微塑料污染情况。由于白令海位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一侧,是太平洋水流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因而研究白令海海洋生物体中微塑料的赋存对于解析北冰洋海域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利用黄线狭鳕的寿命相对较长的特点,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解析了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鱼的年龄效应,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此外,通过研究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与海水中微塑料特征的关系,发现黄线狭鳕摄入的微塑料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推测高年龄段的黄线狭鳕可能曾到过楚科奇海,与生态学调查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北极生物体内微塑料的认知,也为北极微塑料风险防控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 IF: 13.6; 中国科学院一区, Top)。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丁金凤和鞠鹏副研究员为该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承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团队自2015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工作,构建了“检测技术构建-环境分布分析-国内外合作交流-技术成果支撑”为一体的海洋微塑料研究体系,是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起步较早的研究团队之一。该团队自2018年开始多次参加我国极地和大洋科考,对海洋微塑料进行了长期调查,目前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海洋一所“鲲鹏”青年学者人才引进经费和“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5897。(Elder fish means more microplastics? Alaska pollock microplastic story in the Bering Sea. Science Advances, 2023, 9, eadf5897.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f5897)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首次报道海洋苯乙烯塑料(PS)降解微生物及其代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1-11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深海微生物创新团队在环境领域重要学术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IF 14.2)上发表了题为“Biodegradation of polystyrene (PS) by marine bacteria in mangrove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文丰富了塑料降解微生物的多样性,也是海洋PS塑料降解微生物的首次报道。 聚苯乙烯(PS)是海洋环境中最常见的塑料污染物之一。其微塑料在近海、深海环境以及海洋动物体内分布广泛。塑料污染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在海洋环境归宿是国际关注的重要科学问题。但国内外目前对海洋环境中塑料降解微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作用的认识非常缺乏。为获得海洋塑料降解微生物资源,评价其在海洋环境自净中的作用,创新团队近年来围绕深海、近海等多种海洋海洋环境塑料微生物开展了系统研究,发现并获得了多种塑料的降解微生物,并开展了代谢机制研究。 该文通过红树林发泡型PS塑料(Expanded PS,EPS)垃圾现场采样与实验室分析,获得了多个PS降解菌群,证明了PS可以作为唯一碳源与能源被多种海洋降解利用。在PS表面形成生物膜,发现细菌群落中Sphingomonadaceae, Rhodanobacteraceae, Rhizobiaceae, Dermacoccaceae, Rhodocyclaceae, Hyphomicrobiaceae, 和Methyloligellaceae等7个科的细菌参与了PS降解。为进一步验证其降解活性,成果在实验室分离获得了9个属的降解细菌,包括Novsphingobium、Gordonia、Stappia、Mesobacillus、Alcanivorax、Flexivirga、Cytobacillus、Thioclava和Thalassospira。进一步对Novsphingobium和Gordonia 的两株菌进行了降解活性测定,发现30天内降解率分别为2.66% 与 7.73%。代谢产物分析表明,PS微生物降解是通过氧化途径进行的。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识海洋塑料降解微生物的环境作用、开发利用塑料降解微生物资源提供了参考。 论文第一作者:刘仁菊,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2020级);通讯作者为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邵宗泽研究员与哈尔滨工业大学闫培生教授。该论文在海洋三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完成。论文已在线发表(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2.130056),并将于2023年正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