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侵入性纳米传感器早期检测肺癌》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5-09
  • 纳米传感器在过去的几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传感机制中使用具有活性表面的先进材料可能产生的高灵敏度意味着纳米传感器已经成为纳米材料最广泛的研究应用领域之一。

    尽管有些纳米材料在体内使用可能不具有生物相容性,但许多以有机为基础和有机配体功能化的纳米材料具有生物相容性。这使得纳米传感器可以在人体内使用。来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用于检测肺癌的非侵入性纳米传感器。

    肺癌

    肺癌是全世界的一个巨大杀手,它可以由很多因素引起,主要是生活方式的选择,比如吸烟,但是环境因素,比如糟糕的空气质量也会导致人们患上肺癌。每个国家的不同因素往往取决于每个国家的生活方式和空气质量,而这又往往决定了当地人口的发展速度。

    例如,在美国,肺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为25.3%,5年生存率仅为18.6%,每年的死亡率约为15万。然而,如果癌症在早期被发现,5年生存率比处于晚期(即在癌症从中心原发肿瘤扩散之前)的患者提高了6- 13倍。

    目前对肺癌的早期检测

    在美国,许多早期检测测试依赖于低剂量的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并被用作被认为是高风险的人,如吸烟者的常规程序。然而,尽管它被广泛使用,它的准确性却受到了批评,因为它往往通过在肺中发现良性结节而产生假阳性结果。

    这导致不必要地花费额外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来跟踪错误的结果和进行活组织检查。这就是为什么这种方法在美国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没有使用的原因之一。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认为,有必要在美国开发更精确的测试能力。

    纳米粒子的发展

    由Sangeeta Bhatia领导的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已经在他们的实验室中开发出可以与蛋白酶相互作用的纳米颗粒。蛋白酶是一种通过破坏肽键来分裂蛋白质的酶,使蛋白质分解成更小的多肽链和氨基酸。在肺肿瘤中,这些酶可以通过切断细胞外基质的蛋白质,帮助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中分离出来。这意味着它们可以转移到其他地方并形成继发性肿瘤,从而使治疗病人变得更加困难。

    Bhatia实验室制造的纳米颗粒被肽配体包裹,这样它们就能与蛋白酶相互作用,而且由于纳米颗粒在肿瘤周围聚集,它们被肺癌肿瘤周围的蛋白酶所靶向。Bhatia实验室已经在其他传感器上部署了这些纳米颗粒,用于检测卵巢癌和结肠癌。

    麻省理工学院开发的新型纳米传感器

    在成功地将纳米颗粒应用于卵巢癌和结肠癌传感器之后,研究小组希望将其用于肺癌的检测。更具体地说,他们希望在CT呈阳性结果后,将假阳性结果与实际阳性结果分开,而不需要进行活组织检查,以此作为确认病人是否确实患有癌症的工具。为了使其适用于肺癌,研究人员必须识别出肺肿瘤周围存在哪些蛋白酶,这导致他们创造出14个与这些蛋白酶有亲和力的肽包被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传感器被放入两个不同的基因小鼠模型中——一个由Kras/Trp53 (KP)突变驱动,另一个由Eml4-Alk (EA)融合驱动,从而自发发展为肺癌。为了测试传感器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在肿瘤开始生长后的5周、7.5周和10.5周进行了诊断测试。实验是通过将纳米颗粒直接注射到小鼠的气道中进行的。当纳米颗粒到达肿瘤位点时,蛋白酶与纳米颗粒表面特异性设计的肽配体相互作用并裂解,可以在受试者的尿液中发现并分析相关的生物标志物。

    采用机器学习算法,保证数据分析更加准确,能够有效区分肿瘤小鼠和非肿瘤小鼠的数据差异。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在小鼠肿瘤平均仅为2.8 mm3的情况下,分别在5周和7.5周后检测到小鼠肿瘤的存在。

    这项测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它可以用来区分肺中的癌性肿瘤和非癌性炎症(在吸烟者中很常见),这是传统CT扫描测试所缺乏的。

    这消除了不必要的活组织检查的必要性,并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方法,在癌症扩散之前及早发现它,从而有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由于小鼠模型可以产生与人体试验不同的结果,因此还需要进行更多的试验,但最初的结果是阳性的,人们认为这些纳米传感器还可以用来观察肺部肿瘤对药物或免疫治疗的反应。

相关报告
  • 《荧光纳米传感器用于细菌检测》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01
    • 来自德国波鸿,哥廷根,杜伊斯堡和科隆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采用荧光纳米传感器检测细菌和感染的新方法,相比现有的方法,该方法能更快,更容易地追踪病原体。相关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图标:在无需取样的情况下检测病原体:由塞巴斯蒂安•克鲁斯教授(右)和罗伯特•尼斯特勒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发的碳纳米管有可能实现这一点。 传染病是全世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为了与这些疾病作斗争,需要对细菌等病原体进行快速,特异性的检测,这仍然是生物医学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最佳方法将是非侵入性的,并且无需大量的样本采集/处理。传统的细菌检测方法需要采集和分析组织样本。塞巴斯蒂安•克鲁斯(Sebastian Kru ß)和他的团队希望通过使用微小的光学传感器直接观察感染部位的病原体来消除取样的需要。他们开发了一套近红外(NIR)荧光纳米传感器,所采用的的碳纳米管在近红外光学组织透明窗口中发出荧光,可提供超低的背景和较高的组织穿透力,这将用于临床上重要细菌的远程指纹识别。 细菌分子存在时的荧光变化 纳米传感器基于直径小于1 nm单壁碳纳米管(SWCNT),如果采用可见光照射,它们发出的光在近红外范围内(波长1000 nm以上)是不可见的。当纳米管与环境中的某些分子碰撞时,荧光行为发生变化。由于细菌分泌一种特殊的分子混合物,基于SWCNT的传感器通过细菌分泌的代谢物来检测细菌,传感器发出的光可以指示某些病原体的存在。这种方法不同于检测基因信息(PCR)或细菌本身的化学成分(MS、拉曼光谱)的概念。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针对传感器还进行了光谱编码(900 nm,1000 nm,1250 nm),以区分两种主要病原体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并穿透组织(> 5 mm)。这种与近红外荧光纳米传感器的多路复用可实现对重要病原体的远程检测和鉴别,并有可能成为智能表面。 波鸿鲁尔大学功能接口和生物系统小组的负责人以及RESOLV (https://www.solvation.de/) 的成员Sebastian Kru ß说:“传感器在近红外范围内工作的事实与光学成像特别相关,因为在此范围内,破坏结果的背景信号要少得多。” 由于近红外比可见光的穿透能力强,因此即使伤口在包扎或者有植入物的情况下,该细菌传感器也能进行数据读取。 经过化学修饰,纳米传感器可检测主要的细菌毒性因子(脂多糖,铁载体),以及酶活性(DNases酶和蛋白酶)和一般代谢活性,并嵌入水凝胶中,在近红外光谱中进行远程成像。并通过9种不同的传感器整合到功能性水凝胶阵列中。这些水凝胶暴露于6种重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的临床分离株,远距离(≥25 cm)近红外成像可识别和区分细菌。 具体来说,研究采用的9个不同传感器的空间编码允许在24-72小时后在物种水平上对病原体进行指纹识别。另外43株临床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指纹图谱显示,即使是密切相关的细菌也可以被区分出来。 SWCNT的近红外荧光使这些纳米传感器成为非侵入性、快速和局部识别细菌感染和污染的理想工具。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的这种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和区分与一些疾病相关的有害病原体,比如植入物的感染。 传感器阵列模式的分析可以通过更复杂的机器学习算法来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如果进一步增加传感器的数量,这些概念将进一步改善和加速细菌污染物的精确分类和识别。与以前的方法相比,发达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分泌的细菌基序,而不仅仅是标记。另外,这些传感器的一个主要优点是其灵敏度/选择性可以通过改变表面化学性质(例如通过使用不同的DNA序列)来进行修改。因此,提升传感器数量仅受实际方面的限制,例如传感器阵列的横向尺寸。在这项工作中提出的细菌传感器的防区外成像不仅限于医疗工具、医院或植入物的智能表面,还可以扩展到检测降低农业产量的细菌感染(植物中)。 SWCNT功能化的模块化化学设计有助于创造更多的传感器,提高复用水平,从而提高传感器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在不损害近红外荧光的情况下,具有生物分子的单壁碳纳米管共价功能化的出现将带来额外的可能性。 将来,这将成为光学检测智能植入物上感染奠定基础,因为不再需要取样。这可以迅速发现愈合过程或可能的感染,从而改善病人的护理。其潜在应用领域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败血症的情况下,改善血液培养的快速诊断也是可能的。 除了波鸿鲁尔大学物理化学II和哥廷根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外,这项研究还包括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医学微生物学小组,科隆大学医院和杜伊斯堡夫琅和费微电子电路和系统研究所。
  • 《光学纳米传感器帮助植物监测砷含量》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2-11
    • 2020年12月9日,新加坡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植物纳米仿生光学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地下环境中砷的含量,通过显示出荧光强度的变化,测量金属的存在和数量。新加坡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与技术联盟(SMART)的跨学科研究小组“颠覆性与可持续农业精度技术”(DiSTAP)的科学家介绍了这项技术。 在应用中,该传感器嵌入活的植物组织中,检测到的砷含量低至0.2%(十亿分之二)。纳米传感器的读数可以通过便携式电子设备获得。整个系统将非遗传修饰的植物转化为功能齐全的环境传感器。 砷是水稻、茶叶等作物中常见的污染物,在环境监测和农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长期接触金属会导致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包括皮肤、膀胱和肺癌。土壤中砷含量的升高可能是采矿和冶炼造成的,会危害植物生命并抑制生长。 图1. 将非破坏性植物纳米仿生传感器嵌入叶片中,向便携式电子设备报告植物体内的砷含量,从而能够实时监测活植物对砷的吸收。由Tedrick Thomas Salim Lew提供。 智能DiSTAP光学纳米传感器不会对其所在的植物造成伤害。科学家们报告说,他们改进了目前正在使用的时间和设备密集型采样方法,例如,定期的野外采样、植物组织消化和提取必须首先进行。这项新的技术得益于植物从根中提取分析物并在体内移动的天然能力。科学家们说,这也是第一个成功演示的、基于植物的活体砷探测装置。 一款性能与智能手机类似的电荷耦合摄像头,配上便携式覆盆子Pi平台,实现了实时成像和分析。 研究人员测试了菠菜和大米,以及一种可以过度积累砷的蕨类植物。因为蕨类植物可以吸收(并容忍)高水平的砷而不表现出有害的影响,研究人员能够优化他们的传感器设备来检测非常低的浓度。研究人员说,现有砷探测器的监管限制是10 ppb。 麻省理工学院的michaelstrano说,有了这些传感器,科学家们将能够开发和生产出更能抵抗有毒元素吸收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