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光照射对氮化铝导电性的影响》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4-09
  •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NCSU)和美国Adroit材料公司的研究人员通过在激活退火过程中使用紫外线(UV)照射,提高了硅注入的氮化铝(AlN)中的自由电子浓度,从而提高了电导率。

    氮化铝具有6.1eV的超宽带隙,这对于制造大功率和高压电子产品而言具有诱人的吸引力,同时在约200nm波长范围内兼有深紫外光电子学的潜力。宽带隙材料在实现高电导率方面具有挑战性。

    改善AlN中的电导率涉及降低螺纹位错和铝空位硅(VAl-nSi)络合物的密度。这些缺陷通过俘获浅至约70meV供体态的电子,降低了硅作为掺杂剂的有效性,从而降低了电导率。

    紫外光照射的目的是产生多余的少数载流子,这些载流子的存在使VAl-nSi络合物的形成能向上移动,从而降低了它们的密度。产生空穴需要能量高于6.1eV带隙(即波长小于200nm)的UV光子。该技术的理论设计为缺陷准费米能级(dQFL)控制。

    研究人员使用位错密度低于103 / cm2的AlN衬底,单晶AlN由通过物理气相传输(PVT)生长的球团加工而成,再通过使用富氮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添加同质外延AlN层。

    n型掺杂是在100keV能量下用1014个原子/cm2的硅离子注入实现的,在注入过程中,将AlN衬底倾斜7°,以避免离子容易穿过晶格结构中对齐间隙的通道效应。

    在氮气中以100Torr的压力在1200°C退火2小时来激活掺杂,温度被视为较低,低于系统达到热力学平衡所需的值。

    用来自1kW汞氙灯的UV灯照射样品。紫外线照射减少了中间间隙的光致发光,表明成功抑制了植入后退火过程中补偿性VAl-nSi点缺陷的产生。

    用于电气测量的触点是范德堡格式的电子束蒸发钒/铝/镍/金。在氮气中在850°C下沉积一分钟后,对触点进行退火。

    在300K和725K温度范围内测量在各种条件下退火的样品的电导率。与在相同温度但没有紫外线的情况下退火的样品相比,经过紫外线退火的样品在整个温度范围内的导电率提高了30倍。随着温度接近室温,显示出较差的性能。

    利用电导率的温度依赖性,研究人员估计紫外线照射的样品的补偿比为0.2,而在1200°C下无紫外线退火的样品的补偿率为0.9。

    由于植入物产生的高斯施主浓度和迁移率随深度而变化,预计室温霍尔测量结果不会很准确,因此,进行了热探针交流测量。

    在高于400°C的温度下,自由电子浓度估计为5x1018 / cm3(假定为200nm层的平均值),迁移率为1cm2 / V-s。薄层载体的浓度接近硅剂量,约为?1x1014 / cm2。

    研究人员评论说:“虽然离子注入在AlN中证明了室温下超过1/Ω-cm的高导电性,但尽管补偿率很低,测量的载流子迁移率却比外延掺杂低100倍左右。”

    在没有UV的情况下经过1200°C退火的样品在类似的迁移率下具有约1x1013 / cm2的薄片载体浓度。低迁移率促使科研人员进一步深入研究,希望可以得到改善,从而实现更高的导电性。

相关报告
  • 《铝镓氮化物壳纳米线紫外光发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05-19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报告称铝氮化镓/氮化镓(AlGaN / GaN)壳/核纳米线发光二极管(LED)的其光输提高了出约为5倍。 利用AlGaN / GaN来开发诸如365nm波长的紫外LED可以广泛应用于杀毒、消菌、印刷、通信和特殊照明等领域。这些领域有的一些需要深紫外LED,即UV波长更短,小于300nm。纳米线结构有助于提高传统技术下的高铝含量AlGaN LED的效率(大多数低于10%)。 首先,使用等离子体辅助分子束外延(PAMBE)在具有氮化硅掩模的(111)硅上的氮极性GaN / AlN模板上生长有序的纳米线阵列。硅掺杂的n-GaN核在860℃的衬底温度下生长。核心长度约为2μm,修改纳米线生长过程以包括对p-i-n LED的掺杂。LED p接触电极由垂直入射的20nm / 200nm镍/金沉积构成,接着是45nm的200nm金。使AlGaN / GaN LED经受延长的电流注入似乎对p接触具有电退火效应,从而提供增加的电致发光(EL)强度和更低的串联电阻。进一步开发优化的p接触金属化和退火工艺有望降低老化效应并提高整体器件性能。 研究人员比较了AlGaN / GaN异质结LED与先前由该组报道的GaN / GaN同质结纳米线器件的性能,AlGaN / GaN LED的导通电压高于GaN / GaN,可能与降低的电子溢流电流和增加的Al摩尔分数预期的空穴注入势垒有关。对于给定的电流注入,AlGaN / GaN纳米线LED中的集成EL强度约为GaN / GaN基准的5倍。
  • 《氮化铝镓器件的电化学膜剥离》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2-08
    • 瑞典和德国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电化学蚀刻技术,以制造薄膜氮化铝镓(AlGaN)光电和功率电子器件。AlGaN合金是一种宽带隙材料,具有产生深紫外线(UV)的潜力,同时也是一种在击穿前能承受高电场和高电压的电子学材料。 异质集成的AlGaN外延层对于诸如薄膜倒装芯片紫外发光二极管等光学和电气设备至关重要。从外延生长衬底上释放AlGaN层将实现垂直腔,并将介电层施加到膜的两侧。对于大功率电子设备,薄膜格式可以通过将有源半导体层直接应用于散热器来提高热管理。但是目前释放AlGaN的方法(例如激光剥离)往往会损坏材料,从而降低最终器件的性能。 研究人员首先在c面蓝宝石上用AlN模板层生长了2x1018 / cm3的硅掺杂Al0.5Ga0.5N层。硅掺杂的n型导电性确保了电流扩散,以实现均匀的电化学蚀刻。通过干式反应离子蚀刻直径为10μm的7x9400μm节距阵列中的孔来暴露牺牲层,从而进行电化学蚀刻。膜的顶侧通过1.3μm的光致抗蚀剂层得到保护,免受蚀刻损坏。电化学蚀刻在0.3M硝酸电解液中使用了三个电极,并用磁力棒不断搅拌。发现电化学蚀刻围绕蚀刻孔各向同性地进行,从而在基板和膜之间形成气隙。最终,蚀刻前沿合并。 在130nm Al0.37Ga0.63N牺牲层上生长了多量子阱(MQW)结构,表明可以使用电化学蚀刻而不影响器件性能。PL分析显示转移后有少量红移,这种2nm的偏移可能是由于样品中Al成分和厚度的局部变化,外延中的残余应变以及过程引起的应变引起的。传输前后的时间分辨测量显示出相同的340ps PL衰减率。这证实了电化学蚀刻和转移工艺不会影响QW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