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学家研发激光除草系统》

  • 来源专题:农业科技前沿与政策咨询快报
  • 编译者: 李楠
  • 发布时间:2017-11-28
  • 为了保证农作物长势良好,提高作物产量,必须有效控制农田里的杂草。由于传统的化学除草剂被认为是有毒化学品,有机农业避免使用除草剂,因此,如果机器人能够自动识别农田中的杂草并用短激光脉冲将其除掉,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农业而言,可谓一大福音。

    在联邦经济与能源部(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Affairs and Energy)创业基金(EXIST)的支持下,德国波恩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onn)的胡里奥·帕斯特拉纳博士带领其计算机科学团队开发了一个机器人识别杂草系统:在全地形机器人车或拖拉机上装载照相机,从众多作物中自动识别出杂草,并有针对性地将其去除。这一机器人系统在波恩创意交流会(Bonn Idea Exchange )上获得了最佳创意奖。帕斯特拉纳博士说“机器人用短激光脉冲照射杂草叶片,减弱其活性。如果该系统能够实现商业推广,在未来的农田里就可以不再使用除草剂,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作为该机器人系统的主要发明人之一,帕斯特拉纳博士曾在在莱布尼茨-汉诺威大学(Leibniz Universität Hannover)攻读博士学位时的研究方向就是用统计模型对杂草进行检测和分类,并和同事合作建立起了机器人的早期模型。目前,帕斯特拉纳博士带领研究团队研究机器人学和图像自动识别(automated image interpretation techniques),这为机器人除草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为了促进可持续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基于该杂草自动识别系统的不断完善,在技术转移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目前技术创始人正在推进其创业项目——埃斯卡达技术(Escarda Technologies)。激光除草的设想将创新性机器人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热点问题相结合,使激光技术助力新农业机械的发展,将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竞争力。

    (编译 李楠)

相关报告
  • 《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抗除草剂水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09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周焕斌团队提出并应用单碱基编辑技术介导的植物内源基因定向进化技术,开发出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水稻新种质,助力农作物精准分子育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野生植物中多个关键基因上偶然出现的优良性状逐渐留传,最终形成现代作物。然而,依靠基因缓慢的自然变异速率无法满足当今人类社会对农作物快速增长的需求。 因此,该团队在前期开发一系列单碱基编辑器基础之上,提出了单碱基编辑技术介导的水稻内源靶标基因的定向进化技术理念,在水稻细胞内人工模拟自然界基因的长期进化过程,短时间内创制成千上万个靶基因的新等位基因材料,用于育种筛选。 这项研究针对水稻除草剂基因进行引导。通过除草剂抗性筛选,成功鉴定出4个自然界中未曾被发现的、对除草剂具有不同抗性程度的新等位基因;并通过单碱基编辑技术引入到水稻生产品种南粳46中,将其升级为通过苗期一、两次施药,生育期田间无杂草发生的“洁田稻”。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等项目支持。研究发掘出不同农艺性状及强度的等位基因,预示人类可定向进化各农作物重要性状的基因,进而掀开了农作物精准分子育种的新篇章。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分子植物》上。
  • 《NIST科学家完美的小型化技术,以产生精确波长的可见激光》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1-24
    • 精密计时和量子信息科学领域需要高度特定波长的可见激光,而二极管激光器(类似于LED灯的装置)并不总是能实现这些激光来驱动原子或固态系统。 近日,NIST研究人员及其在NIST/马里兰大学联合量子研究所(JQI)的同事通过在微型跑道上创造微小的周期性凸起,将近红外激光转换为特定所需波长的可见光,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研究人员证明,通过在微谐振器表面引入缺陷(微小的周期性波纹或凸起),他们可以选择特定输出波长的可见光,精度为99.7%。随着改进,该技术应该产生精确到目标值99.9%以上的可见光波长,这是为光学原子钟和其他高精度设备供电的要求。 研究人员在《Nature Photonics》期刊上在线发表了他们的成果(“通过光子晶体谐振器中的波数选择性来实现波长精确的非线性转换”,《Nature Photonics》,2023年. DOI: 10.1038/s41566-023-01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