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欠账需“连本带息”偿还》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12-18
  • 一段时间以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百姓就业增收”的论调在一些地方再度出现。例如,自2017年9月起,某省份经信委分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多次将医药行业增加值下降归结为“受环境保护督察影响”,“甩锅”给生态环境保护。(12月8日《人民日报》)

    地方寻求经济发展无可厚非,但倘若一味发展经济,群众的幸福感却因生态环境破坏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那只会与“建设美丽中国”理念背道而驰。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的确,生态环境欠账,终究是要还的,甚至需要“连本带息”地加倍偿还。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即使环境历史欠账再多,但也不能因为问题存在时间长、整改难度大,就久拖不决,而要不断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构建大环保格局,用最严格制度保护好生态环境,尽快补齐欠账。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顾此失彼、急功近利。对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回避、不推诿、不遮掩,对于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问题,要坚持立行立改,全面开展自查自纠,才能确保取得实效。时刻谨记,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抓紧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将来付出的代价必定会更大。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经济数据亮眼,但其辖区内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却危害人民群众健康,这些生态环境“欠账”,使得大自然产生了雾霾、水体黑臭、土壤重金属等自然反应,留下的这些“烂摊子”,已在现如今被迫“连本带息”偿还,其整治和恢复费用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甚至远远超过创造的GDP和财政收入。一算总账,其实是寅吃卯粮、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环境是不可复制的,把环境治理好了,也是从另一个方面为经济发展开拓空间。环保和发展并非不能兼顾,只要找到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点,绿水青山就能变成金山银山。

    生态环保必须下大气力监管,打着“发展”旗号的污染绝不能继续纵容。实际上,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并非过头了,而是过去长期以来监管力度比较薄弱,一些地方和企业早已习惯了,对开始动真碰硬的环保督查执法,一时适应不了、接受不了。但是,改变过去“重发展,轻保护,只破坏,不治理”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早已刻不容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重拳治污、铁腕执法,还清生态环境的“历史欠账”才是应有之义。

相关报告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治理
    • 编译者:王阳
    • 发布时间:2020-01-13
    • 最高人民法院9日发布了10个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促进裁判标准统一,监督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教育引导企业和人民群众履行环境保护法律义务,推动长江流域协同治理和一体化保护。 据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王旭光介绍,这10个案例中有7件系违法向长江干支流偷排、直排污染物的刑事案件,还有行政案件、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案件各1件。 这10个典型案例包括:被告单位安徽亚兰德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被告人吕守国等7人污染环境案;被告人姚多友等14人污染环境案;被告人王维凡等4人污染环境案;被告人王超、王益平污染环境案,浙江省缙云县人民检察院诉被告缙云县南河电镀厂、王超等4人水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被告单位湖北瑞锶科技有限公司、被告人王先文等4人污染环境案;被告单位成都益正环卫工程有限公司、成都晨光亚克力塑胶有限公司,被告人吕顺体等16人污染环境案;被告人廖若云等3人污染环境案;资中县银山鸿展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诉原内江市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行政处罚案;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环境保护局怠于履行法定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九江市人民政府诉江西正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杭州连新建材有限公司、李德等7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案。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人民法院共依法审理各类涉及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刑事案件42230件,民事案件112265件,行政案件75591件,公益诉讼案件2945件以及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58件。
  •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1-01-08
    •  1月5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市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5周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五周年取得的成效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5年来,沿江11省市和有关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整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   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司司长罗国三介绍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变化。二是长江流域水质发生了显著变化。长江流域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的82.3%,提高到2019年的91.7%,2020年1月-11月进一步提升至96.3%,长江流域劣Ⅴ类水质比例从2016年的3.5%,下降到2019年的0.6%,2020年首次实现消除劣Ⅴ类水体。三是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地级及以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长度比2015年增加20.7%,城市和县城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比2015年提高60.7%。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被关停取缔,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超过8000家。长江岸线整治全面推进,1361座非法码头彻底整改,2441个违法违规项目已清理整治2417个,两岸绿色生态廊道逐步形成,沿江城市滨水空间回归群众生活。   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   据悉,近年来,为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我国实地排查2.4万余公里岸线,查出入河排污口6万余个,是之前掌握的约30倍。325个自然保护区2547个重点问题点位已整改完成2324个。存在问题的281家“三磷”企业(矿、库)已基本完成整治。“清废”行动发现1944个问题整改完成1904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问题整治基本完成,1.5万余家乡镇级、千吨万人以上集中式水源地均已划定保护区。地级及以上城市1372条黑臭水体消除比例为96.7%。1064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均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11省市编制印发“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施生态环境分区和准入清单管控。建立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目前,长江流域核发排污许可证约11万余张,登记排污企业近69万家。推进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生态状况监测调查试点。会同三峡集团组建国家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推进58个驻点城市跟踪研究和技术帮扶。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赵世新用一组数据,展示在过去5年中长江经济带一大批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数据显示,长江流域首次实现劣Ⅴ类水体“清零”,干流首次全部实现Ⅱ类及以上水质。2020年1月-11月,水质优良断面(Ⅰ类-Ⅲ类)比例为96.3%,较2016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   2018年以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支持地方开展绿色发展的试点示范,支持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开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支持浙江丽水、江西抚州开展长江经济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推进赤水河流域、三峡地区等重点区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5+2”的试点示范格局。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王善成介绍说,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重庆广阳岛、江西九江、湖南岳阳结合自身资源和禀赋特点,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浙江丽水、江西抚州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有益经验。   我国还注重在长江航道发展全周期贯彻生态环保理念,采用生态环保工程结构,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增殖放流等措施,创新性开展生态涵养区、生态湿地等生境修复建设。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苏杰介绍说,五年来,航道工程的护岸工程绿化率达到80%以上,配套建设生态护岸、生态护滩、人工鱼巢、人工鱼礁等共160余处,补偿性投放鱼类及螺类900多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