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预合金化铝负极的高性能锂离子杂化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1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提出一种通过同步预合金化与构筑人造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的策略,显著改善了高容量铝金属负极的稳定性,并成功用于高性能锂离子杂化电容器。相关研究成果以Simultaneously pre-alloying and artifici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 towards highly stable aluminum anode for high-performance Li hybrid capacitor(《同步预合金化以及人造SEI膜构筑的铝负极用于高性能锂离子杂化电容器》)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相比较于传统石墨负极,合金化负极如硅、铝、锡等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以铝负极为例,其合金化容量达到993 mAh g-1(LiAl),约为石墨负极的2.7倍。然而,合金化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严重的体积膨胀(Si: ~300%; Al: ~97%; Sn: ~260%),从而造成电极粉化,导致电池循环稳定性不佳。

    鉴于此,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欧学武、张阁等人在考察了不同添加剂与多种负极的匹配行为后,选择一种含氟锂盐(LiDFOB)作为添加剂对铝负极进行同步预合金化和构筑人造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处理。该添加剂可以通过开环反应进行聚合,有助于在铝负极表面形成富LiF的人工SEI膜,从而提高SEI膜的稳定性。此外,LiAl合金层可以补偿锂离子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不可逆损耗,从而提高铝负极的循环性能。将上述改性铝负极与活性炭正极进行匹配后成功构筑出一种新型锂离子杂化电容器,该杂化电容器在1.5-4.5 V的电压范围内表现出高达123.6 mAh g-1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2000次循环后的容量保持率为~86%。该工作对优化合金化负极稳定性以及构建新型储能器件具有指导意义。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深圳市科技计划等资助。

    (a)通过同步预合金化以及构筑人造SEI膜提高铝负极循环稳定性的机制;(b)DFOB-在铝负极表面的还原机制以及DFOB-接受电子后的电荷差分图;(c)DFOB-通过开环反应进行还原和聚合的机制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等研发出基于氮硫共掺杂空心碳纳米带的高效钠离子电容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7-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团队联合湖南大学教授马建民研发出基于氮硫共掺杂空心纳米带的钠离子电容器,并获得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在5A/g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0次后,容量保持率接近100%。相关研究成果以Hollow Carbon Nanobelts Co-Doped with Nitrogen and Sulfur via a Self-Templated Method for a High-Performance Sodium-Ion Capacitor(《自模板法制备氮硫共掺杂空心纳米带用于高性能钠离子电容器》)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期刊Small上(DOI: 10.1002/smll.201902659)。 锂资源储量有限,且分布极为不均,使得其成本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储能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由于钠储量丰富、与锂接近的电化学特性,使得钠离子储能器件在规模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来,因兼具廉价和高功率密度的特点,钠离子电容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钠离子电容器通常采用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作为正极,通过阴离子的表面吸附实现储能。然而,仅仅依靠这种界面双电层储能机理的正极材料容量十分有限,如能同时引入赝电容的储能机制,将极大提高钠离子电容器的综合性能。 基于上述考虑,唐永炳与马建民及其团队成员崔春雨、王恒、欧学武等人通过自模板法制备出一种氮硫共掺杂的空心碳纳米带材料。这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空心结构有利于阴离子的迁移和吸附,从而获得一定的吸附容量和高的倍率性能;而通过氮硫共掺杂能够贡献一定的赝电容容量,进一步提升正极材料的比容量。以氮硫共掺杂的空心碳纳米带结构作为正极,锡箔作为负极组装新型的钠离子电容器,在1 A/g的电流密度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400 mAh/g;将电流密度提升至10 A/g,该电容器的容量依然可以保持在155 mAh/g左右。此外,采用锡箔同时作为负极活性材料和集流体,简化了钠离子电容器的整体结构,进一步提高了电容器的能量密度,该钠离子电容器全电池在676 W/kg功率密度下,能量密度高达250 Wh/kg左右。该工作为发展高性能钠离子储能器件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和深圳市科技计划等的资助。
  • 《深圳先进院研发出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新型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4-19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第一单位通讯)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李振声教授(共同通讯)成功研发出了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新型电池。相关研究成果“一种基于阴离子杂化策略的具有快速扩散动力学的三离子电池,显著提高电池倍率和循环性能”(Hybridizing Anions towards Fast Diffusion Kinetics for Tri-Ion Batteries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ed Rate Capability and Cycling Life)已在线发表于材料领域高水平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J. Mater. Chem. A, 2019, DOI: 10.1039/C9TA03104A, Hot Paper, IF=9.931)上。   双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工作电压、低成本、环保易回收等优势,使其在储能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双离子电池一般采用石墨类正极材料,充放电时进行阴离子的可逆嵌入/脱嵌反应。然而,目前研究报道的阴离子多为离子半径较大的阴离,如PF6-、TFSI-等,这些离子的扩散动力学缓慢,从而导致双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有待改进。   为了提高阴离子插层的动力学和稳定性,唐永炳及其团队成员申京受、张帆、欧学武等人首次提出了一种阴离子杂化策略,并成功构建了基于Li+/PF6-/BF4-的多离子电池。电化学测试及理论计算研究表明,通过杂化适量具有离子半径较小的BF4-阴离子,能显著降低扩散能垒,并提升扩散动力学,从而大幅提高了该电池的倍率和循环性能。该电池在15C(4分钟充电)下的高电流密度下,容量保持率达到92.5%;在5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几乎无衰减。该阴离子杂化策略为发展高效低成本储能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