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冲击下,中国应继续加强能源与粮食安全保障》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08
  • 近日,哈萨克斯坦因液化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引发多地民众集会抗议和骚乱,当地时间1月5日,该国总统托卡耶夫主持召开社会经济形势会议,取消天然气价格改革,通过多项稳定物价的措施。

    新冠疫情暴发至今已有两年,严重冲击了全球正常的秩序。在经济方面,疫情防控导致大量工厂停止生产,交通、物流、旅游等服务业遭受打击,一些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由于美联储实施了无限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能源、粮食等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形成全球通胀压力。经济衰退与通胀结合在一些脆弱的发展中国家容易引发社会骚乱与政治动荡。

    根据统计,2021年兑美元跌幅最大的10种货币按排名包括土耳其里拉、阿根廷比索、智利比索、哥伦比亚比索、泰国泰铢、韩国韩元、罗马尼亚列伊、秘鲁索尔、匈牙利福林和波兰兹罗提。这些国家涉及亚洲、南美以及欧洲等,其中土耳其里拉已下跌 44.88%,通胀率高达20%以上,房价大幅上涨,阿根廷比索下跌 17.85%。货币贬值会引发大通胀,而通胀会加速货币贬值。

    全球通胀首先是由滥发美元引起的,提供过剩流动性涌入商品市场炒高粮食、能源等价格,同时大量美元流向发展中国家,美元进出会引起一些国家币值不稳定。从面临通胀的国家看,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该经济体在增长方面主要依靠国际市场。比如土耳其能源与工业原材料依赖进口,对旅游业依赖的斯里兰卡外汇储备大幅减少,面临主权债务违约风险,且该国通胀率达到创纪录的11.1%。

    能源与粮食价格上涨是引发通胀的主要原因,他们都是普通人的生活必需品,对全球穷人构成严重打击。巴西去年遭遇近百年来最严重干旱,导致水力发电困难、电价高涨,阿根廷的天然气费和电费价格也大幅上涨,土耳其90%的能源依赖进口。正因能源价格大幅上涨,最近几天,印尼暂停了煤炭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宣布暂停天然气出口,优先满足本国需求,以抵御通胀。

    某些国家通胀引发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补贴能力减弱。持续两年的疫情期间,经济衰退让各国财政收入锐减,同时,疫情期间又要大幅增加疫情防控与其他财政补贴支出,从而导致很多国家财政能力大幅削弱。比如作为能源生产大国的哈萨克斯坦试图取消液化天然气补贴导致价格上涨,引起骚乱。埃及作为粮食进口国,粮食价格上涨以及财政能力降低,使得该国近日想要取消几十年以来形成的食物补贴制度。乌克兰政府为了换取外汇,大量出口农产品导致本国粮食价格大涨。斯里兰卡为了避免社会动荡,日前授权军方确保大米和糖在内的基本物品以政府设定的价格出售。此外,就如美国一样,巴西“撒钱式”财政政策导致货币贬值,加剧通胀。

    中国能源、大豆等也依赖进口,但在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就积极部署增加粮食与能源进口,并要求从安全的高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除煤炭与电力曾出现短暂上涨和短缺外,全年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此外,中国还避免了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全年人民币升值2.3%。可以说,在恢复经济增长以及防范风险方面,尤其是避免了大通胀和货币贬值,中国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做得都好。

    2022年,美国激进的货币政策将确定性收缩,以应对罕见的通胀形势,这场持续的物价上涨导致拜登政府支持率大幅下跌,并恶化了美国的社会不平等。与过去一年主要由能源、粮食等价格上涨引发通胀不同,2022年发展中国家可能面临美元加息的外溢效应:美元回流导致各国货币贬值并面临流动性危机,进一步加剧通胀与金融、债务与货币风险。

    对于中国而言,也要警惕和防范人民币贬值风险,继续加强能源、粮食等安全保障,做好出口可能放缓的政策准备,积极扩大内需。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与政治风险做好评估和防范,尤其要确保能源安全。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zhiku/2022/01/07/detail_20220107115263.html
相关报告
  • 《“能源安全”升至与“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6
    •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完善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保障初级产品供给。同时,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过程中,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保障能源资源安全”,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确保能源供应”,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确保能源安全”,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牢牢端稳能源的饭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多位两会代表委员表示,能源安全关系国家命运,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能源“兜底保供”事关重大。 (文丨本报记者 姚金楠) 强化国内资源生产 端稳端牢能源饭碗 得益于一系列扎实而有效的增储上产行动,我国煤炭、油气等能源生产和储备能力稳中有升。国家发改委运行局稍早前发布的数据显示, 2021年全国原煤产量40.7亿吨,比上年增长4.7%。随着湖北荆州、山东济宁、辽宁沈铁等一批大型储煤基地建设完成,区域和全国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并已形成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8000万吨;原油产量1.99亿吨,比上年增长2.4%,连续3年企稳回升;天然气产量2053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2%,连续5年增产超百亿立方米。 在此基础上,2022年,我国要如何切实“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矿产等资源勘探开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原副校长姜耀东表示,进一步强化我国煤炭安全生产能力,首要任务就是加大煤炭资源勘查力度。姜耀东建议,以晋陕蒙以及东北、华东、中南等矿区深部为重点,提高资源勘探精度,增加可采储量,为建设大型智能化煤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应着力建设一大批智能化煤矿和大型露天煤矿,继续淘汰落后产能,形成以大型智能化煤矿为主体的煤炭生产结构。”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科炼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惜伟则认为,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着眼,急需在增大原油和成品油储量方面持续加大投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原油价格持续动荡,增大原油储产量意义重大,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目前对进口原油依赖度较高,提升原油商储能力势在必行。” “三改联动”科技攻关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上台阶 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并特别强调要“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 姜耀东表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需要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力度,鼓励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攻关,将碳捕捉、碳封存、碳循环利用等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重点创新领域和重点创新方向。与此同时,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重点突破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利用关键核心技术。“以燃煤发电、冶金焦化、水泥建材和散煤燃烧四大耗煤领域为重点,加大在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上的支持力度。”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消费达峰和煤炭行业减量发展将成为必然趋势。对此,姜耀东表示,应大力推动煤炭从燃料向燃料和原料转变,促进行业转型。另外,需综合考虑环保、安全、市场等因素,推进现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煤炭气化、煤炭液化(含煤油共炼)、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产业发展,延长煤化工产业链,促进煤基新材料技术进步。“同时发挥煤化工在高端精细化工、特殊性能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新材料等方面的优势,弥补我国产业链短板,研制‘卡脖子’产品。” 4.5亿千瓦风光大基地蓄势待发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 在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可再生能源是必不可少的新生力量。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我国首批9705万千瓦风光大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将在今年一季度开建,相关配套政策同步密集出台。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3月5日在全国人大首场“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介绍,目前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规划建设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建设规划。“周边煤电企业要坚持先立后破,建设超超临界发电机组,有序改造供电煤耗300克/千瓦时以上的老旧机组,建设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这将构成能源供给和消纳的新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指出,当前我国全社会用电量稳步、新能源发电量屡创新高,但新能源产业发展仍然存在部分地区消纳能力不足、各层级各专项规划无法有效衔接等问题。“新能源富集的大型能源基地,不同程度存在配套电网送出项目规划、核准相对滞后,跨省跨区通道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大力加强储能体系建设,尽快出台储能专项规划,有序规范发展储能产业,充分增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调节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公司东北分部党委书记、副主任石玉东也提出,要加快完善储能参与市场机制设计,深入研究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交易模式。通过建立市场机制,创新开展储能调峰辅助服务,参与新能源消纳市场化交易,进一步完善储能运行商业模式。 致力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何立峰强调,“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我们将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一定能够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对此充满信心。”
  • 《全球极端天气频发危及人类粮食安全》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5-29
    • 今年以来,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三大主粮产区,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传统的小麦出口国澳大利亚因遭遇严重干旱,时隔12年后首次计划进口小麦;玉米出口大国美国因受阴雨天气影响,播种创历史同期最低水平;同受干旱影响,水稻出口国菲律宾也出现大规模歉收。   海洋渔业情况也不妙,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日本周围海域海水温度升高,海苔产量达到46年来最低点。   干旱与洪涝在全球小麦、玉米、水稻主产区共发,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美国经济学家Michael Snyder忧心忡忡地写道,一场席卷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朝鲜近期发布的备忘录显示,受高温、干旱、洪水等因素影响,朝鲜粮食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下调人均每日口粮配给;受厄尔尼诺影响,非洲粮食安全也面临严峻挑战。  多位气候专家分析认为,全球气候系统变暖趋势加强,造成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上升。   世界气象组织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981年至2010年平均值偏高0.38℃,过去五年是全球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五个年份。而英国气象局预测说,2019年至2023年可能比过去5年还要热。   中国气象局最近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9)》显示,2018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比常年值偏高0.58℃。   中国南京农业大学联合全球18个国家的4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发现,全球增温1.5℃至2℃,对于包括印度、非洲部分国家在内的小麦生长季高温且缺少降雨的区域来说,小麦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极端低产风险明显加大。而这些产量风险加大的地区目前多属经济欠发达区域,气候变化将加剧这些区域的粮食安全问题。   英国利兹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蒂姆·本顿表示,气候变暖尤其是极端天气增加将改变粮食产量、质量和病虫害的分布,从而对粮食供应体系产生影响和冲击,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体系将变得更脆弱和低效。   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世界长期受粮食短缺影响的人数从2015年开始不降反增。非洲特别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恶化。尤其是受厄尔尼诺等因素影响,非洲南部和东部多国遭遇严重干旱或洪水,粮食产量和牲畜数量出现大幅下降。   以色列希伯来大学教授阿利扎·弗莱舍建议,各国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增加农业适应气候变暖的能力,在作物品种的选择、灌溉技术和管理的改进以及土地更加有效利用等方面做出努力。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显著区。中国气候风险指数总体也呈升高趋势,1991年至2018年中国平均气候风险指数较1961年至1990年平均值增加了54%。   粮食安全专家则建议,鉴于气候变化影响到粮食安全和人类营养,需要考虑改变人类饮食结构、减少浪费,增加全球食品体系的可持续性和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