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锂电池市场竞争“白热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10-05
  • 今年以来,尽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电动汽车的销售带来一定影响,但为其提供动力的锂电池市场却并不平静,供应侧的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机构预计,在亚洲和欧洲地区电动汽车数量增势迅猛的预期下,全球锂电供应格局或许将迎来更多“玩家”。

    LG化学电池业务分拆上市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池业务的盈利能力,韩国LG化学日前宣布分拆旗下电动汽车电池部门,并将通过独立IPO的方式筹资,旨在为获取更多电池订单奠定基础。

    LG化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鉴于电池行业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强劲的盈利前景,当前正是分拆独立的最佳时机。自2020年12月1日起,LG化学将整合现有的电池业务成立一个新的全资子公司,暂定名为LG能源解决方案(LG Energy Solutions),并寻求独立上市。

    《金融时报》指出,LG化学此举旨在巩固其在全球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市场的领军地位。根据LG化学公布的数据,今年其电池业务的年收入约为13万亿韩元(约合111亿美元);而预计到2024年,这部分收入将超过30万亿韩元(约合256亿美元)。

    “我们预计,全球动力电池市场将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30万亿韩元的年收入只是保守估计。”LG化学首席财务官车东锡表示,“我们看到了上行潜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欧洲地区电动汽车销量出现快速增长,直接带动了LG化学的销售额,这也是其市场份额上升的主因。但韩联社指出,宁德时代等中国锂电池制造和供应商也在加速欧洲业务的布局,这让LG化学不得不加快自身重组,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给其资本结构带来极大挑战,相较于宁德时代上半年实现盈利,LG化学上半年实际上是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持续主导锂电池供应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最新发布的“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排行榜”,中国迅速赶超了过去10年间一直领先全球的日本和韩国,成为全球锂电池市场最大的供应来源。BNEF预计,2025年前,中国在全球锂电池供应领域都将保持主导地位。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动力型锂电池的装车量为5.1吉瓦时,同比增长48.3%,环比上升2.2%。

    BNEF指出,中国电池产业之所以大获成功,一方面受国内电池需求的推动;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全球80%的电池金属精炼产能、77%的电芯产能和60%的关键原材料产能,日本和韩国在电池金属精炼和开采方面均不及中国。

    “原材料、人才和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进入产业链的关键。除了矿产开发,中国在金属精炼方面也领先全球,因此具备在电池领域超越日本和韩国的优势。”BNEF电池原材料首席分析师Kwasi Ampofo表示。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从全球市场来看,中、日、韩占据较大优势,至少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锂电池将主要由这三个国家提供。”天津力神电池公司常务执行副总裁王念举表示,“不过,全球锂电池市场供应侧的竞争已经趋于白热化。”

    据了解,当下,锂电池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和碳排放量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如何确保原材料加工和电池制造过程中使用低碳电力已成为重中之重。此外,随着新能源汽车需求猛增,在汽车生产所在地就近建立电池制造工厂的需求也随之上扬。

    “过去10年,中国大力推动电池供应链发展,辅之以激励政策,现今占据行业主导地位实属意料之中。”BNEF储能研究负责人James Frith表示,“与此同时,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在打造自己的电池供应链。比如欧洲,就正在加大锂电池生产制造的布局。”

    BNEF的“全球锂电池供应链排行榜”显示,在欧洲本地化电池供应链快速发展和严格环境标准的共同推动之下,德国、英国、芬兰、法国和瑞典5个国家已经跻身该排行榜前十名。

    BNEF指出,许多原材料生产国关注的一大重点是如何进入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而占领这一环节的制胜因素包括电池行业的环境足迹、成本低廉的清洁电力、技术娴熟的劳动者,以及推动电池需求增长的激励政策。

相关报告
  • 《中韩动力电池竞争白热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3-29
    • 韩联社3月27日消息,据韩国市场调研机构SNE Research于27日公布的资料,去年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企占六席,韩系电池制造商占据三席,销售额和出货量市占率合计分别达22.9%和26.5%。 竞争加剧的同时,中韩两国动力电池企业还纷纷“ 出海”,寻求新的机会。 01 电池竞争日趋白热化 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销售量为690GWh,电池组市场规模达1255亿美元。其中,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在全球销售额和出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达71%和93%。 销售额方面,中国的宁德时代市占率为27.5%,位居第一。韩国LG新能源以12.3%位居第二,三星SDI(6%)和SK On(4.6%)分别排在第4、第5。 出货量方面,宁德时代以39.1%的市占率同样位居第一。LG新能源以14.9%位居第二,SK On(6.4%)和三星SDI(5.2%)分列第5和第6,两家排名逆转。 分析指出,在全球动力电池前十企业中,除三家韩系企业和日本松下外,中国企业占据六席。前十家企业之间的市占率差距进一步拉大。以出货量为准,前三企业合计市占率超过66%,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相反,排名第四至第六的市占率仅为5~7%。 不过,种种迹象表示,中韩两国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竞争正趋于白热化。 今年3月6日,SNE research发布的2023年1月的全球动力电池装车数据显示,前十名榜单中,六家中国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比亚迪、中创新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当月的全球整体市场份额为59.7%,较上一年的61.4%下滑1.7个百分点。而1月三家韩国企业LG新能源、SK-On、三星SDI整体市占率23.2%,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 02 中韩发展动力电池产业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韩国、日本三国占据着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近90%的份额。不过,由于日本的份额相对较少,于是中韩两国之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为了赢得更多市场,两国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持续出台扶持电池发展的政策: 中国方面,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 ,由此带来对于动力电池的巨大需求。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2023年2月动力电池月度数据显示,今年2月,我国动力电池产量共计41.5GWh,同比增长30.5%;动力电池装车量21.9GWh,同比增长60.4%。 多个政策文件也对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出要求。如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实施电池技术突破行动,推动动力电池全价值链发展;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推动锂离子电池等相对成熟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持续下降和商业化规模应用,实现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进入商业化发展初期,加快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技术开展规模化试验示范等。 韩国方面也不甘示弱,正在奋起直追。2021年7月,韩国政府宣布,计划到2030年向其电动汽车电池产业投资40.6万亿韩元(约合2147.74亿元人民币),以确保其成为该行业的全球主要力量,并与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和日本公司竞争。该国电池制造商LG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及SKI将成为该计划的关键参与者,推动有关电池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资。同时,一个斥资800亿韩元(约合4.23亿元人民币)的基金将帮助中小型研发公司加强他们供应电池制造材料和零部件的能力。 此外,韩国政府将正式启动对有望培育成“第二半导体”的二次电池产业的支援。 2022年11月1日,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公布了《二次电池产业革新战略》。具体而言,为了确保电池核心矿物的供应,韩政府组建了民官联合电池同盟。韩政府计划到2030年为止在电池领域投资1万亿韩元(约合52.90亿元人民币)的政府研究开发(R&D)资金,用于研发相关技术以拉开“电池绝对差距”。 03 “出海”找新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和韩国电池企业纷纷扩大海外业务,以寻求新的增长点。 国内企业方面,2月14日,宁德时代和福特汽车同时宣布,双方将在美国密歇根州新建动力电池工厂合作生产磷酸铁锂电池,新工厂投资高达35亿美元(约合240.86亿元人民币)。宁德时代方面对外表示,双方携手合作为市场提供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这种模式是宁德时代与福特的强强互补。 3月6日,杭可科技宣布,全资子公司香港杭可于近日收到远景动力通过邮件发送的中标意向书。公司中标远景动力在英国和法国扩产所采购的锂电池后道设备项目,金额共计1.17亿美元(不含税)(约合8.05亿元人民币),公司向远景动力销售夹具机等锂电池后处理系统设备。 3月15日,国轩高科与日本爱迪生能源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开拓日本储能和回收市场,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日本普及,推进国轩电池走进日本市场。在此之前,该公司已在德国、美国、瑞士、阿根廷、越南、泰国、印尼d。 此外,还有多家企业已经或拟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韩国企业方面,3月24日,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Kwon Young Soo表示,LG新能源与丰田汽车正在就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合作进行谈判。当被问及谈判进展时,Soo表示谈判进展顺利。“我们正在讨论合作方式。” 近日,LG新能源还发布声明称,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7.2万亿韩元(约合381.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座大型制造园区。其中,LG新能源表示将投资4.2万亿韩元(约合222.60亿元人民币)建设一座年产能为27千兆瓦时的圆柱形电池工厂,还计划投资3万亿韩元(约合159亿元人民币),在同一地点专门为ESS(储能系统)建设一座电池生产厂,用于生产LG新能源自主研发的软包磷酸铁锂电池。 LG新能源称,这座工厂将是全球企业在北美建设的最大的独立电池生产厂。同时,外界猜测,美国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可能是该工厂的主要客户。 从外媒的报道来看,LG新能源、三星SDI和SK On这三大韩国电池制造商,就在大力扩充产能,计划在今年最高投资20万亿韩元(约合1060亿元人民币),以提高他们的产能。 外媒在报道中表示,通过今年新增的投资,韩国这三大电池制造商今年的产能将增加135GWh,足够装配200万辆配备65kwh电池的电动汽车。 可以想象,未来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究竟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 《动力锂电池全球龙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16
    • 概要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事件 根据GGII的统计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实现动力电池装机18.3GWh,市场份额达到47.6%,位列行业第一;产品性能方面,公司位于国内一流水平,可配套绝大部分主流车企,供应关系稳定;成本方面,公司得益于“高能量密度体系+供应链管控+设备投资成本下降”,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公司基本情况 中国龙头打造动力电池王国:1)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提供商,以主业为中心综合布局锂电材料、储能系统以及其他相关业务,提供一流解决方案;2)团队脱胎于ATL,技术背景雄厚,2018-2020年三次股权激励强化团队凝聚力;3)持续高水平研发投入,在材料体系和结构工艺上创新升级;4)公司形成总部+四大研发中心+五大生产基地的全球化综合布局,目前规划产能接近300GW,即将迎来产能投放高峰期;5)供应链管控能力强,打造从原材料到动力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6)坚持大客户战略,基本完成行业“跑马圈地”。 观点 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潜在空间巨大: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距离《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目标差距巨大。伴随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特斯拉、大众引领的爆款车型拉动需求,以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市场将迎来高速增长期;海外市场欧洲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边际向好、欧洲主流车企陆续公布电动化大战略,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得益于下游需求增长及车型改善,预计未来5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有望实现36%以上的年均复合增速;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市场也迎来高增长阶段。 机构盈利预测 业绩未来保持增持评级 市场一致观点 公司目前动态估值为13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