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将面临更多网络威胁》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和趋势科技发布最新研究称,工业机器人正面临遭遇大规模网络攻击的风险,约8.3万台设备暴露于公共互联网上,还有许多设备没有认证保护。

      报告称,到2018年,全球工厂里将部署约130万台工业机器人。然而,工业机器人通常安全性较差,并面临一系列在线威胁。一是为工业机器人提供动力的软件和操作系统经常被发现已经过时了,二是它们依赖于因过时或破损导致认证机制较弱的加密库,三是这些软件和操作系统被发现使用默认的、不可更改的证书。

      报告发现,约8.3万台设备被发现通过互联网暴露给远程攻击者,其中5100台设备根本没有认证保护。此外,研究共发现64个已知和零日漏洞。

      报告概述了五种可能损坏设备,甚至造成工人工伤的攻击类型,分别是更改控制回路参数、篡改校准参数(这两者都可能导致机器人意外或不准确地移动,以及产出瑕疵品和造成机器人损坏);篡改生产逻辑(结果:有缺陷的产品);改变用户感知的机器人状态或当前的机器人状态(可能的结果:操作员受伤)。报告称,趋势科技研究人员发现的这些漏洞对于旨在牟利的网络犯罪团伙和受国家赞助的黑客来说具有多种用途,而最终的结果都会导致目标公司遭受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严重受损。

      趋势科技安全策略师巴拉特·米斯特里称,此次研究重点突出了几种针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击场景,包括破坏、勒索,甚至使用未打补丁的机器人作为入侵企业网络的切入点,以窃取数据。他表示,可以通过识别软件和网络异常,来检测针对工业机器人的攻击。虽然为系统打补丁仍是推荐措施之一,但系统强化是一种更加可靠的保护方法,因为打补丁难以跨软件实现维护。此外,构建一个安全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是降低网络攻击风险的最佳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能够在创建软件时就将漏洞消除掉。

相关报告
  • 《机器人系统的安全威胁与EDR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 编译者:AI智能小编
    • 发布时间:2025-08-28
    • 随着机器人系统在制造、医疗和国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面临的安全威胁也在不断增加。机器人不仅控制物理过程,还与人类互动,常在敏感环境中操作。现代机器人依赖云平台、AI模型、无线网络和实时数据流等互联基础设施,使其更强大,但也增加了潜在的攻击点。威胁包括有针对性的恶意软件、勒索软件、内部滥用和不安全的网络访问。 机器人系统因涉及多种技术,往往处于传统IT系统和运营技术之间,标准安全工具无法提供全面保护,这推动了对专门保护措施的需求。终端检测与响应(EDR)和扩展检测与响应(XDR)逐渐被用于监控活动、早期检测威胁并快速响应,以防止小问题演变成操作故障。 在机器人领域,EDR尤其重要,因为机器人系统由众多互联组件组成,任何设备层面的故障都需要快速捕捉。EDR在机器人环境下可以监控控制器、传感器和维护界面等“端点”的活动,及时发现异常进程、可疑登录活动或系统行为的意外变化。EDR的价值不仅在于捕捉威胁,还在于为安全团队提供上下文信息,从而有效应对突发的安全事件。
  • 《人才短缺是工业机器人未来发展的最大威胁》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12-04
    • 眼下,工业机器人 发展速度虽在不断加快,但人才供需矛盾却在日益凸显,如果人才短缺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工业机器人 现有的发展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潜力,都将遭受重大威胁。近年来,在人工智能、定位导航、传感器 等技术的加持下,机器人产品开始走向千家万户,商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其中,受益于政府支持与技术成长,工业机器人市场 发展尤为突出,产业化道路逐渐深化,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六年成为全球最大的需求和应用市场。工业机器人发展加速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红利的日渐消失,带动了我国工业自动化需求的不断攀升,在提效增速、提质降本的生产要求下,工业机器人开始获得应用,并凭借着“机器换人”带来的神奇功效,逐渐受到人们的一致追捧。与此同时,为应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我国政府也将工业机器人发展写入到《中国制造2025 》的战略规划之中,并将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从2011年开始,国家相继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划》、《机器人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多项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工业机器人风口的延续。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国家重视程度日渐加深的情况下,当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已经在汽车制造、电子电器等诸多领域迎来应用,市场正在进入新一轮的爆发期。自2013年以来,我国连续五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均高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国内市场规模更是达到52.2亿美元,市场销量超过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未来,随着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的进一步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化发展还将再次提速。人才缺乏问题限发展目前,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势头的确是喜人的,国内不仅形成了一支较为完整的从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的队伍,也形成了一条初具雏形的机器人产业链。不过在欣喜之余,产业发展还是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其中工业机器人的人才供需矛盾无疑是最为突出的。在我国机器人市场以30%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壮大,机器人企业 即将突破万家,机器人生产与应用与日剧增的情况下,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供给已经出现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断扩大。据预测,截至2020年,随着工信部规划的100万台装机目标如期实现,相关的维护、调试、系统集成等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需求量将突破百万,巨大人才缺口将严重拖慢我国的智能化发展进程。实际上,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按照机器人制造、应用、维护等方面的细分,人才缺乏并不能笼统的概括。我们需要知道,国内产业所缺乏的究竟是哪方面的人才?究竟是是工业机器人应用方面,还是产业升级的系统集成,又或是机器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乏?就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应该是三种人才都有欠缺,生产制造人才的缺失导致机器人三大核心部件瓶颈难以突破;应用人才的匮乏导致机器人操作、维修和应用遭受限制,机器人装机量增长困难;系统集成人才的不足导致工业机器人产业改造缓慢,发展迟迟难以成熟。总而言之,三种人才的短缺、人才的不匹配,以及人才质量的不高,是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将极有可能致使行业发展面临畸形甚至提前萎缩的风险,甚至对产业发展带来毁灭性打击。未来三大主体需发力因此,面对人才问题带来的严峻发展形势和未来影响,我国需要发挥出政府、企业和高校三大主体的力量,通过产学研政的有机结合,共同推动人才矛盾的有效解决。首先,政府方面要对人才问题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并将人才问题的解决上升到政策层面上来,通过政策对人才培养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为产业人才发展指明方向,为行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其次,企业方面要从两点做出积极努力,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外企业合作,通过人才引进增强自身人才培养实力;另一方面要积极与高校等教育机构进行交流,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最后,高校方面要紧跟市场发展需求和国家政策号召,加快加深相关专业开设,协调均衡的培养三类不同人才,同时还要与企业进行融合交流,让高校人才在企业实践中获得技能的检验和提升。未来,只要我国能在人才引进来、高校教育以及校企合作培养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形成成熟体系,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就将获得更为坚实的人才力量支撑,从而取得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