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机车引领交通领域绿色转型》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7
  • 宽敞的司机驾驶室、智能化的司机操纵台、明亮的瞭望窗……近日,7款身披“绿衣”的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正式在北京亮相。

    这些机车由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车”)面向全球首次发布。与传统燃油机车相比,其环保性能优异,有效解决了既有老旧内燃机车油耗大、排放高、噪音大、舒适性差等问题。

    2023年12月,国家铁路局发布《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淘汰更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从2035年始,老旧型铁路内燃机车应当全面退出铁路运输市场。此次成功研制的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对于进一步推动交通领域老旧设备更新迭代,推进高能耗高排放机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减排降碳很“给力”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原有老旧内燃机车污染重、能耗高、噪音大,已不能满足铁路绿色低碳发展的需要。为此,近年来,机车领域一直在寻找清洁的解决方案,并相继生产出了氢燃料电池机车、混合动力机车等多种新能源机车。

    此次中国中车发布的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这些机车采用了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三种动力配置,涵盖1000千瓦到2000千瓦多种功率,可全面满足国内外钢铁冶金、矿产、电力、煤炭、港口等企业铁路运输场景的需要。

    相较于传统内燃机车,这些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在减碳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具备动力电池、柴油机和柴电混合三种动力模式。在工矿企业需要频繁启停的作业环境中,这三种模式可智能切换,减少燃油燃烧不充分造成的排放污染。”中车大连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赵刚说,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机车则可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从具体指标来看,与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可实现氮氧化物减排45%、碳氢化物减排73%、一氧化碳减排83%。按照污染物排放降低45%计算,1台机车每年可少排放4吨有害物质,减少碳排放374吨,相当于植树34000棵。

    同时,由于具备不同的动力配置,系列化新能源机车还可通过切换动力源,减少柴油机的工作时间,达到降噪的目的。赵刚介绍,在动力电池牵引的工况下,机车噪声时间可减少80%以上。司机室内噪声可降低到70分贝以下,车外辐射噪声低至58分贝,相当于咖啡馆内的音乐分贝水平。

    操作使用很智能

    当前,我国老旧内燃机车因研制年代较早,智能化水平普遍较低。在这一背景下,系列化新能源机车进行了多项数智化改造,提升机车智能化水平。

    “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搭载了高清视频设备和激光雷达,可360度采集环境视觉数据,实时监控运用场景状态。自动感知、智能决策、智慧运行等功能全方位保障了机车安全稳定运行。”中车资阳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李希宁说。

    人机交互系统也大幅提升了机车的操作便捷性。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司机可实时观测列车的运行状态。仅需通过简单的语音指令,司机就可以轻松控制空调、遮阳帘、刮雨器等设备,让驾驶过程更加高效、舒适。

    在系列化新能源机车故障监测方面,团队还开发了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技术系统。“系统可对新能源机车进行全寿命周期管理。”李希宁说。针对已经出现的故障,系统可及时反馈故障点,并进行检修作业指导。同时,该系统还能依据收集的数据,对机车状况进行预测,判断变化趋势,给出维护建议。

    此外,为最大限度保障司乘人员安全,研发团队针对动力电池和氢燃料系统设置了数字化安全防护措施。“机车动力源的监测数据会实时传送到车载微机控制系统上,一旦动力源数据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就会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李希宁说。

    节能降耗很划算

    减碳之外,经济性最受用户关注。老旧内燃机车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起停和惰转状况。“通过采用混合动力最优控制技术,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可以确保内燃发动机始终保持在最佳经济转速下工作。”中车戚墅堰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仲怀清说。

    举例而言,加满同样体积的油,在平直道牵引3000吨货物的情况下,内燃发动机+动力电池机车续航里程超过1100公里,是普通内燃机车的1.7倍,节油率超过45%。

    此外,系列化新能源机车还采用高效牵引变流系统、永磁电机、混合动力能力管理、制动能量回收等新技术提高传动效率、降低能耗,有效解决传统机车由于惰转造成的能源浪费,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仲怀清告诉记者,当这些新能源机车选装永磁牵引电机时,电机效率可达97%,与选装异步电机相比可提升5%。在一般工况下,单台机车每年可节约电能18000度。

    在日常使用成本方面,系列化新能源机车也更加实惠。以钢铁、冶金等行业的老旧内燃机车为例,其年消耗柴油量约155吨,燃油费约为140万元。如果按照完成同等工作量计算,动力电池机车所消耗电量约为53万多度。以工业用电每度1元均价对标,对应的费用为53万余元。“这将给企业每年节约费用87万余元,每天节约成本约2300余元。”仲怀清说。

    “不仅如此,简统化设计也可降低这些机车的维护成本。”仲怀清介绍,“简统”可有效减少备品数量,比如机车都采用同一种空调,那备品则只需要一种。这种设计会让关键部件简统率超80%,实现多种车型之间的零部件互换通用,方便用户属地化检修,有效降低机车维护成本。

    目前,我国现存老旧内燃机车约9700台,更新换代老旧机车,推动智能转化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仲怀清说,系列化新能源机车将带来规模化、多样化的新能源产品需求,带动电池、电气、电机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 原文来源:https://www.cnenergynews.cn/peixun/2024/08/07/detail_20240807171189.html
相关报告
  • 《新能源重卡引领绿色转型:启源宁波换电站助力商砼运输低碳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0
    • 8月12日,启源芯动力宁波广天构件换电站投入运营,配套首批20台搭载“启源魔盒”车储共用电池的新能源电动搅拌车交付。宁波市住建局科技处处长杨林福、绿色建材中心主任卢汉及其他相关机构、企业代表出席仪式。 “车辆从进站到完成换电,整个过程只需3分钟,太方便了!”在宁波江北广天构件厂内的新能源重卡充换电站,司机刘师傅体验了一把重卡换电的便利。 混凝土搅拌车作为商砼运输的重要工具,在商砼行业绿色转型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比传统燃油车,电动搅拌车具有零排放、运营成本低、噪声小等显著优势。而在商砼行业,换电模式的应用发挥了更大优势。 商砼运输具有运输频繁但距离相对较短的特点,对车辆的续航、能耗和运营效率有较高要求。 在启源芯动力换电模式下,电动重卡可以在3-5分钟内换上满电电池,闲时快充也仅需30-40分钟,同时无人值守充换电站24小时在线不间断运营,充分满足商砼运输高周转率的需求,同时运输成本也低于燃油车,企业综合可节约运输成本约15%。 而且,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商砼行业采用新能源换电重卡也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不仅可以享受相关补贴,更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024年5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加强建材行业产能产量调控,严格新增建材项目准入,推进建材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新建和改扩建水泥、陶瓷、平板玻璃项目须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和环保绩效a级水平。 2024年7月31日,为加快报废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货车,交通运输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明确支持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类柴油货车,加快更新高标准低排放货车。购新能源重卡最高补14万(报废补贴+新购补贴),国六重卡最高补11万(报废补贴+新购补贴)。补贴政策实施期限截至2024年12月31日。 2024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大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合理提高新建、改扩建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推广新能源汽车,推进零排放货运。这也是中央层面首次出台系统部署的相关政策。 近期多项国家政策频频聚焦新能源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产业结构改革、交通运输低碳化等领域,这意味着在宁波开展充换电设施的投建组网,不仅是顺势而为,更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将为城市的绿色交通和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当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启源芯动力宁波广天构件换电站的投运,为商砼运输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将不断带领长三角地区商砼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新趋势!
  •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中国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4-05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展望2035年,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 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相比“十二五”和“十三五”,“十四五”能源规划更强调“现代能源体系”。在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看来,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已进入新发展阶段。“清洁低碳安全高效”8个字,是现代能源体系的核心内涵。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能源也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能源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党委书记、院长杜忠明表示。 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将重点从三方面发力。在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将从战略安全、运行安全、应急安全等多个维度,加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建设。到2025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能需求。 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规划》明确,“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重点是做好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能力的“加法”和减少能源产业链碳排放的“减法”,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消费模式。到2025年,将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离不开现代化的能源产业链。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和战略支撑作用,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全面提升能源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保障能源安全稳定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供需相对宽松,但依然出现了电力、煤炭、天然气等供应阶段性偏紧的情况。“十四五”时期,随着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深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能源消费仍将刚性增长,能源保供的压力持续存在。 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认为,确保能源安全和保障供应是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越好,对能源的需求越旺盛,保供的责任压力就越大,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 强大的能源供给能力是能源安全的基础保障。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做好增量,把风、光、水、核等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好,持续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另一方面,要稳住存量,发挥好煤炭、煤电在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有序释放先进煤炭产能,根据发展需要合理建设支撑性、调节性的先进煤电,着力提升国内油气生产水平。 同时,还将加快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加强电力和油气跨省跨区输送通道建设。重点推进地下储气库、LNG接收站等储气设施建设,提升能源供应能力弹性。加强能源应急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煤炭、油气、电力供需预警机制,提高快速响应和能源供应快速恢复能力。 电力系统是最复杂的人造动态系统,如何保持电网稳定运行,是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直流输电和新能源的快速发展,我国电网已成为含大量电力电子设备、跨大区交直流混联的现代电力系统,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前所未有,系统特性发生深刻变化。”国家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系统处处长贺静波说。 对于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规划》提出,要不断完善有序用电方案和应急预案体系,提高电网互济支撑水平,提升电力应急供应和事故恢复能力。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能源领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在我国对外宣示的碳达峰、碳中和4个主要指标中,能源直接相关的就有3个,分别是: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以及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因此,实现“双碳”目标必须做好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这篇大文章。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推进能源领域碳减排工作。 一是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聚焦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的目标,“十四五”时期重点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增强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书记杨昆认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要扎实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结构、运行形态、源网荷储协调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推动核心技术研发和攻关,制定出台新型电力系统相关标准。加强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打造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平台,持续优化完善区域电网主网架。推动建设适应分布式、微网发展的智能配电网。 二是大力推进能源产业链碳减排。在能源开发生产、加工储运等各环节,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降低碳排放水平,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三是支撑、服务、推动重点行业转变用能方式。能源领域碳减排的关键是用能模式的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将重点关注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领域,以更大力度强化节能降碳,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提升终端用能低碳化电气化水平。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要强化风险防控,确保安全降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党委委员王志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