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空气质量网络团队获得了著名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奖》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6-18
  • 近日,英国国家物理研究院(NPL)空气质量网络团队被授予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SC)技术优秀奖,以表彰他们对化学科学的杰出贡献。

    该团队来自NPL的空气质量和气溶胶计量小组,因其杰出的知识应用和团队合作,为英国三个空气质量网络提供了20年的可靠、高质量的空气污染物数据,推动了科学发展,为决策者提供了信息,并保护了公众的健康,而获得了该奖项。

    该团队在英国各地的30多个监测站测量空气污染:城镇、工业环境和偏远农村地区。他们产生的结果通过英国航空公司网站免费提供给每个人:这些数据让用户看到空气质量目标是否得到了实现,同时也被决策者用于未来的政策变化,公众了解空气的清洁程度,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在过去的20年里,该团队已经:

    ·应用NPL的测量专业知识,确保产生的所有数据都是最高质量的,并可追溯到SI。

    ·确保了网络的成功和持续运行,从而能够生成广泛而连贯的数据集。

    ·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利用网络数据推动科学发展。

    ·提供额外的研究活动,以提高环境署网络交付的质量和成本效益。

    NPL为环境署运营的三个空气质量网络——英国重金属网络、英国颗粒物数量和浓度网络以及英国黑碳网络。

    获奖后,团队成员表示:“团队非常高兴听到我们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授予如此殊荣。很高兴能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成功运行这些空气质量网络所需的各种活动得到认可。这包括从监测点校准仪器到分析样本和处理大量数据的一切。重要的是,我们还利用网络中的数据和样本对空气质量提供新的科学见解。”

    NPL的科学家James Allerton表示:“清洁空气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但支撑空气质量监测的技术活动可能不会被公众注意到——因此,很荣幸我们的工作得到RSC的认可。”

    NPL网络质量审计员Chris Bradshaw表示:“能够被提名获得该奖项,我感到无比荣幸。我觉得这证明了团队的奉献精神、辛勤工作和知识,这不仅体现在我们个人的优势上,也体现在我们多年来为保持如此高的标准而进行的良好合作上。我很自豪能够参与其中,并能够带来自己的优势、想法和想法,使我们能够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工作质量。”

    NPL高级研究员Richard Brown表示:“我们很高兴20年来致力于清洁空气、推进空气质量科学、为决策者提供信息和保护公众健康,我们得到了认可。”。“这个奖项证明了我们整个团队的奉献精神,他们不知疲倦地工作,以确保我们负责的英国空气质量网络的顺利运行。”

    NPL的高级科学家David Butterfield表示:“我很感激30多年来在提供和改进空气质量测量方面所得到的认可。”

    科学家Jody Cheong表示:“作为团队的最新成员,我为获得RSC颁发的久负盛名的奖项而感到高兴和自豪!”。“我们的努力得到认可真是太好了,这激励我们继续努力。”

    NPL助理科学家Chris Robins表示:“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不仅在个人层面上,在团队层面上也是如此。”

    NPL空气质量网络经理Katie Williams表示:“惊讶、兴奋和自豪!发现我们被提名是出乎意料的,更不用说赢得提名了。我们的团队能因我们的工作获得这样的认可真是太好了。”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首席执行官Helen Pain博士表示:“化学科学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学科,从对材料和生活世界的基本理解到医学、可持续性、技术等方面的应用。通过跨国界和跨学科的合作,化学家们正在为世界上一些最紧迫的挑战寻找解决方案。”。

    “我们的获奖者来自不同的背景,都以不同的方式为我们的知识库做出了贡献,并带来了新的想法和创新。我们表彰来自各个职业阶段和各个角色类型的化学科学家,包括那些作为志愿者为RSC的工作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我们庆祝来自行业和学术界,以及个人、团队和科学本身的获奖者。

    “他们的热情、奉献精神和才华令人鼓舞。我向他们所有人致以最热烈的祝贺。”

    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的奖项表彰了150多年来在化学科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今年的获奖者加入了RSC奖项组合中著名的过去获奖者名单,其中60人因其工作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2022年诺贝尔奖得主Carolyn Bertozzi和201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John B Goodenough。

    研究与创新奖旨在表彰工业界和学术界的杰出人士。其中包括普通化学不同职业阶段和特定领域工作人员的奖项,以及跨学科奖项和特定角色的奖项。

  • 原文来源:https://www.npl.co.uk/news/npl-team-win-royal-society-of-chemistry-award
相关报告
  • 《上海大学郭毅可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9-21
    • 9月18日,英国皇家工程院正式公布今年度增选的院士名单,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郭毅可榜上有名,荣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 郭毅可教授1980年至1987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专业就学,是首批清华硕博联读生。1987年被公派至英国留学,1994年博士毕业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获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成为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最年轻的计算机科学教授,2014年创建帝国理工数据科学研究所并被任命为所长。2015年4月起,担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工程与科学学院院长。郭毅可教授多年从事分布式数据挖掘,以及在网格计算、云计算、传感器网络以及生命科学领域中的数据科学的研究,在大规模数据挖掘技术、系统和运用领域,郭毅可是蜚声海内外的世界知名科学家,多次作为杰出旅英华人代表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 在担任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的三年时间里,郭毅可教授带领计算机学院全体师生,齐心协力、励精图治。上任伊始,他领衔制定《计算机学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结合近年来国际发展新方向和研究热点,将学院的优势学科聚焦、凝练和提升为“类脑智能计算、媒体创意计算、高效能计算、智慧社会计算”等四个研究方向。 2016年“智能互联与数据科学”和“机器类脑与认知计算”列入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数据科学”列入IV类高峰学科建设。2017年计算机学院成功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8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申报成功,计算机学科评估进步显著;计算机学院科研经费连续增长,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连续取得突破;产学研取得重要进展;高水平论文快速增长,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突破;本科生分流质量逐年提升,研究生毕业要求和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他还特别注重学院人才培养,组织了青年教师的学术汇报,帮助青年教师申请项目,组织青年教师有针对性的出国短期学习。关心学院学生成长成才,定期与学生们面对面,解答学习困惑,指导学术研究,积极参与到《大国方略》、《人工智能》和《智能文明》等面向全校学生的课程教学活动。在他的带领下,计算机学院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 《武汉大学谢国华老师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21-01-05
    • 近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谢国华副研究员当选2020年度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F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成立于1841年,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学会之一。学会每年根据专家推荐,遴选英国及国际上在化学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为推动化学科学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为其会士。 图片 谢国华博士一直从事有机光电材料和器件的交叉学科研究,博士期间师从我国有机光电子先驱之一刘式墉教授,在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从事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及有源显示集成技术研究。博士毕业后,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和弗劳恩霍夫光子微系统研究所研究OLED的高温稳定性,2013-2015年间在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开发面向皮肤癌治疗、具备空间相干特征的OLED。2015年被引进到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开展交叉学科研究。 谢国华曾作为核心技术攻关成员,研制了我国第一款320*240OLED微显示原型样机,填补了国内当时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入职武汉大学以来,面向我国有机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聚焦新材料、新器件结构、新工艺,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国化学会志》(JAC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第一/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英交流合作项目、中日青少年科技交流计划等10多个项目。担任SCI期刊《分子》(Molecules)、《化学前沿》(Frontiers in Chemistry)客座编辑/编委,《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仲裁委员,EI期刊《发光学报》青年编委;近三年连续被科睿唯安Publons平台评选为物理、材料科学、交叉学科领域的Top Reviewer;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数十次。谢国华积极推动与国内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曾受邀前往德国总统府、英国皇家学会、英国驻华大使官邸、英国杜伦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日本九州大学等进行交流,推动中外学术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应邀担任芜湖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推动产学研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