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稻米新品种努力破解“优质稻不高产”难题》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日前,由安徽省种子管理总站、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以及安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技术生物所培育的稻米新品种“科辐粳9号”现场测产,在稻虾共养的生态模式下实收亩产569.4公斤,努力破解“优质稻不高产”的农业传统难题。

相关报告
  • 《中国育成高产高抗水稻新品系》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9-12-11
    • 新华社南京4月1日电(记者陈席元、眭黎曦)记者1日从南京农业大学获悉,该校杨东雷实验室利用高产基因IPA1提高了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培育出既高产又具高抗病性的水稻新品系。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植物》上。 “植物抵抗病菌是一个消耗能量的过程,所以有强抗病力的作物往往产量不高,而高产的品种又容易染病。”杨东雷教授说,抗病与高产通常是一对矛盾,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同时达到高产和高抗一直是作物育种的一大挑战。为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尝试在高产基因中寻找抗病基因。 201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在国际上首先发现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作为水稻miRNA156的靶基因,IPA1能够参与调控水稻多个生长发育过程,适度上调IPA1的基因表达可以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增加穗的分支,增强秸秆强度,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杨东雷团队的研究人员发现,当白叶枯病菌侵染水稻时,miRNA156与IPA1等靶基因的表达水平会发生改变。如果下调miRNA156或者增加IPA1的表达,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虽然会得到大幅增强,但这些水稻分蘖大量减少,穗子变小,育性降低,产量会大幅下降。 为了获得高抗与高产兼具的水稻品种,研究人员给水稻安装了一种“报警器”,一旦有白叶枯病菌入侵,IPA1就会增加表达,经过测试,研究团队将最终培育出的水稻命名为HIP。 后续研究显示,当没有病原菌侵染时,HIP水稻植株的IPA1表达量会微量上调,表现出少蘖、大穗、茎粗等性状,产量得到了提高;当白叶枯病菌侵染时,IPA1就会大量表达,为植株补充“抗体”,增强植株的抗病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在白叶枯病侵染时,HIP水稻仍然能够保持高产。”杨东雷说,该研究发现了miRNA156与IPA1这一对控制水稻生长与抗病的因子,阐明了IPA1抗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团队也据此培育出高抗高产的水稻新品系。
  • 《中国科学院2018年第2季度两类亮点工作筛选结果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08-01
    • 经中国科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推荐,同时参考广大网民在相关亮点工作筛选活动中的网络投票意见,中国科学院2018年第2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已最终确定,现予以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2018年第2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分别为:   1. 高性能系列化条纹相机研制成功   2. 高五高六成功发射 中国科学院再立新功   3. 实现超低辐射X射线鬼成像   4. 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及全自动化干细胞诱导培养设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   5. 纳米先导专项在多个产业领域形成纳米核心技术创新   6. 中国大鲵遗传多样性与保护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科学院2018年第2季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4项,分别为:   1. 甘肃武威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系统全面完成检测报告   2. 能为肺部做磁共振的临床检测中心落户武汉   3. 我国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   4. “渤海粮仓”工程5年为河北省增粮47.6亿公斤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断产出,并持续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为进一步增进公众对中国科学院亮点工作的了解,同时促进院属各单位进一步加强对重大成果的传播推广,中国科学院2017年开始启动“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亮点成果”、“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亮点工作筛选活动,每季度举行一次。 2018年第3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两类亮点筛选活动的网络投票将于10月启动,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并积极参与投票,感谢对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