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发现海槽尺度的东海陆坡逆流并提出其形成的理论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研究团队联合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发现空间连续的海槽尺度东海陆坡深层逆流并提出其形成的动力学理论机制。

    东海大陆坡位于冲绳海槽的西侧边界是西北太平洋沟-弧-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该区域伴随着强烈的上升流和显著的跨陆架水体交换,对东海的水文环境和物质输运起着重要作用,是连接东海与西北太平洋的重要纽带。历史观测资料显示,东海陆坡诸多区域的黑潮主轴之下存在西南向流动(与黑潮流向相反的逆流)。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这些观测到的逆流是局部的流场特征,还是更大尺度海槽环流的一部分,更不明确其形成机制。

    本研究受历史观测资料启发,基于区域海洋模式系统(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的数值模拟结果,阐明了东海陆坡逆流的空间连续性,且为冲绳海槽深层气旋式环流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海洋环流理论推导及一系列数值试验,揭示了陆坡区域上升流的辐散效应为该逆流的核心驱动因子,逆流层水体的跨陆架入侵伴随着上升流辐散效应驱动了冲绳海槽边界的侧向位势涡度输送,进而驱动了该深层环流。研究成果提出了西北太平洋沟-弧-盆复杂地形影响西边界深层逆流形成的动力学理论机制,该理论指出在全球西边界流下层都可能存在逆流,同时为海洋生物、生态、化学和地质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动力理论支持。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崔煊博士,杨德周研究员与尹宝树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Arthur J. Miller教授和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杨嘉岩教授,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资助。

    论文信息:

    Cui, X., Yang, D., Miller, A. J., Yin, B., &Yang, J. (2024). Trough-scale slope countercurrent over the East China Sea continental slope driven by upwelling divergenc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20743.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9/2023JC020743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15_740059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探明中尺度涡引起海温变率关键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中尺度涡旋引起海表面温度异常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厘定涡旋引起海温异常的关键过程为侧向平流,并指明涡旋移动和背景流是决定海温异常结构的关键因素,成果对海洋涡旋动力学和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一定启示。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普遍的运动现象,是海洋动能的主要载体,在海洋物质和能量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尺度涡旋也是中尺度海温变率的主要来源,并引发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大尺度海洋环流和区域气候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以往研究提出了中尺度涡旋引起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多个过程,但究竟哪个过程最为重要仍无定论。传统观点猜测,不同过程可能导致SSTA呈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其中,偶极子型SSTA(在涡旋中心左右两侧有符号相反的两个SSTA)主要由于涡旋的水平平流引起;而单极子型SSTA(位于涡旋中心,单一的暖或冷SSTA)主要由涡旋中心的垂直对流或者涡旋的非线性裹挟产生。但这些猜测一直未经可靠的观测分析证实。 王凡研究团队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太平洋三大涡旋活跃区域:黑潮延伸体(KET)、副热带逆流(STCC)和北赤道逆流(NECC)。发现在KET和NECC区域涡旋SSTA接近单极子结构,而在STCC海区SSTA更接近偶极子结构。提出了衡量涡旋结构的“结构指数”(该指数越高越接近单级子,越低越接近偶极子),定量证实了以上特征(KET:0.95,STCC:0.65,NECC:0.78)。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发现涡旋平流过程与涡旋SSTA的强度具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进而,团队独立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涡旋平流模型,成功模拟了观测中SSTA的时空特征,从而证实了涡旋侧向平流是产生SSTA的关键过程。 那么侧向平流如何产生单极子型SSTA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团队利用模型运行了大量数值实验,分离了侧向平流的四个子过程:搅拌、旋转、输送和平移,并摸清了它们对涡旋SSTA结构的影响。搅拌能产生很强的纯偶极子SSTA;旋转则将这个偶极子结构围绕涡旋中心转动,且削弱其振幅;输送(背景海流)和平移(涡旋的移动)的作用类似,都能使得SSTA左极靠近涡旋中心,并削弱SSTA的右极,从而使SSTA更加接近单极子结构。NECC区域的SSTA单极子结构由涡旋快速向西移动(平移)和较强的东向背景流(输送)共同造就,而KET区域的单极子结构主要由东向背景流(输送)造成;STCC区域的输送和平移过程都较弱,因此其涡旋SSTA表现更加接近偶极子结构。这一成果完善了我们对中尺度海温变率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普适性,对海洋涡旋动力学、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该论文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律明坤、通讯作者王凡研究员和李元龙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张正光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朱亚楠博士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Lv, M., Wang, F.*, Li, Y.*, Zhang, Z., & Zhu, Y. (2022). Structur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duced by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1JC017581. https://doi.org/10.1029/2021JC017581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东海陆架海域台风激发藻华的动力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尹宝树团队在东海陆架海域台风激发藻华的动力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上。 源自西太平洋的部分台风经过东海陆架海域后,会在近岸激发显著的藻华现象。1509号台风“灿鸿”过境后,卫星资料显示浙江省沿岸出现了明显的海表叶绿素爆发现象。团队通过建立高分辨的物理-生态耦合模式,复现了台风“灿鸿”过境期间的生态响应及物理过程。研究指出,由底层入侵到东海陆架内部的黑潮次表层水在台风期间能够涌升到上层,为后续的浮游植物爆发提供了丰富的磷酸盐。通过三维动量诊断,研究发现台风“灿鸿”激发了三类上升流:风致埃克曼抽吸、涡致抽吸和波致抽吸。台风除了激发风致埃克曼流外、沿台风路径的近惯性波动外,还激发沿岸传播的陆架波,是沿岸海域独特的响应特征。此外,台风过境后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气旋式流场加强了向上层海洋营养物质的输送。台风期间,三种上升流机制共同作用,促使富含营养盐的黑潮次表层水到达表层,奠定了藻华爆发的营养盐基础。研究成果对认识极端天气对近海生态过程的影响和生态灾害预报具有重要科学价值。此外,该研究提出了一种上升流诊断方法,该方法与机制适用于全球其他陆架海区。 该研究由硕士研究生李宇轩、杨德周研究员(通讯作者)等人共同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中心和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的支持。 文章信息: Li, Y., Yang, D., Xu, L., Gao, G., He, Z., Cui, X., et al. (2022). Three types of typhoon-induced upwellings enhance coastal algal blooms: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2JC018448. http://dx.doi.org/10.1029/2022JC018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