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加强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研究》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1-28
  • 新华社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高敬、胡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27日在京发布。在国务院新闻办当天举行的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气候变化可通过自然环境直接作用到人体健康。我国不断强化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的研究,组织开展相关的健康项目。

    报告指出,2018年以来,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不断推进,包括人体健康等领域取得积极进展。赵英民表示,科学界关于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也在增多,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他说,我们正在努力提升适应气候变化的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进建立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以及标准体系,同时不断加强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疾病防控、疫情动态变化监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制定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应急预案、救援机制,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的早期预警系统。我们还不断地强化适应气候变化人群健康领域的研究,组织开展相关的健康项目,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

    赵英民表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反映出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和国际社会携手共同应对,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努力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

相关报告
  • 《生态环境部: 将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10-29
    • 生态环境部召开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下一步,将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编制为契机,大力推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 据介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进展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2009年,我国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立方米的目标;2015年,进一步提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我国将碳强度下降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分解落实,采取措施持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持续推动地方开展各类低碳试点示范,鼓励地方制定低碳发展战略和政策。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为百分之百落实国家自主贡献,努力实现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开展建设全国碳市场建设 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目前已陆续发布了24个行业碳排放核算报告指南和13项碳排放核算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对重点排放单位的历史碳排放数据核算、报告与核查。推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碳市场相关法规和政策,推进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建设,开展碳市场能力建设。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共覆盖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累计配额成交量约4.06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92.8亿元。试点范围内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市场以较低社会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已经显现。 不断完善从中央到地方的应对气候变化体制机制 应对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减排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强化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气候变化主管部门归口管理、各部门相互配合、各地方全面参与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机构改革后,国务院调整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组成单位和成员,制定了工作规则,建立了联络机制。地方也建立了省级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完善了相关机构和人员队伍。 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把适应气候变化作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加强农田水利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强化适应行动和实践。2013年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6年印发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在28个城市开展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我国正在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现状评估,组织编写《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 积极建设性参与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为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努力和贡献。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为《巴黎协定》的达成和快速生效作出历史性贡献。2018年,成功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卡托维兹大会达成于我有利的《巴黎协定》实施细则一揽子成果。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数次致信习近平主席,高度赞扬中国代表团关键作用。积极建设性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参加G20、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国际民航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金砖国家会议等框架下气候议题磋商谈判。 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双边合作,与多个国家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及签署双边合作文件。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在有能力的条件下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迄今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办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五大洲约120个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气候变化官员和技术人员。 持续提升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 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起设立“全国低碳日”,每年全国均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2020年“全国低碳日”的主题是“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我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更贴近群众日常生活的线上渠道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每年通过各层次的新闻发布会,宣讲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进展,回应舆论的重要关切。编写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行动年度报告,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意识明显提高。 李高指出,为了统筹推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到2020年国家气候变化的原则、目标、重点以及重点领域的相关措施。战略发布以来,各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综合性、系统性工作,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国内正在开展评估,组织编制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明确我国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并且把适应气候变化和科学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消除贫困等工作有机融合,构建适应气候变化新模式。
  • 《生态环境部:推进工业、能源等领域技术攻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21
    • 2月20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6部门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5年,生态环境领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全面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理论方法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和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意见指出,加大对生态环境领域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减污降碳协同机理和生态系统碳汇过程研究,构建碳污融合排放清单。开展环境中典型新污染物去除机理、环境风险评估及表征方法学研究,加强生态环境健康、基准和标准研究,开展噪声和光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研究。围绕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系统化解决方案、标准化建设指南、规模化样板工程。 意见还提出:推进工业、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农业、水利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和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发布重点科技项目指南并实行清单管理,吸引和鼓励全国科技力量开展联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