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推进核能发展:8座核电站建设中,设定2047年核电装机目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30
  • 2025年4月28日,印度电力部长马诺哈尔·拉尔在主持电力部咨询委员会会议时发表讲话,会议围绕“核能发电发展路线图”展开讨论。

    部长透露,目前印度在七个地点运营着25座核反应堆,总装机容量达8880兆瓦,约占该国发电量的3%。同时,有8座总装机容量为6600兆瓦的核反应堆正在建设当中,另有10座总装机容量为7000兆瓦的反应堆处于项目前期阶段。

    会议期间,马诺哈尔·拉尔强调了印度到207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的承诺,指出增加非化石燃料发电份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鉴于电力行业在全球能源相关排放中占比超过40%,核能作为一种稳定的非化石燃料能源,将在印度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

    马诺哈尔·拉尔还提及,核能不仅可用于发电,在非电力应用领域也具有潜力,如制氢、海水淡化、提供工艺蒸汽和空间供暖等,这将助力印度达成更广泛的能源转型目标。

    按照印度“Viksit Bharat @2047”愿景,印度政府设定了到2047年实现核电装机容量达100吉瓦的目标。此目标若能实现,将极大增强印度的长期能源安全,并推动清洁能源目标的达成。

    为扩大核能规模,部长概述了面临的主要挑战及所需采取的战略步骤:

    在法律法规方面,需修订1962年《原子能法》和2010年《核损害民事责任法》,以促进私营和国有部门更广泛地参与核能领域。

    在公众认知层面,要加强对核能安全性和益处的宣传,提升公众对核能的接受度。

    土地获取方面,通过棕地扩建和重新利用退役热电站,加快土地获取速度。

    监管审批环节,简化流程以缩短项目周期。

    经济激励上,引入税收优惠、绿色能源分类和长期融资机制,确保核电价格具备竞争力。

    技术选择方面,借助竞争性投标实现多样化,并在“印度制造”倡议下推动本土核能制造业发展。

    燃料供应上,确保铀燃料来源多元化,扩大专用核设备供应商基础。

    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加强核教育和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熟练的核能专业人才。

  • 原文来源:https://www.wedoany.com/zh-cn/shortnews/gKQqJqKb.html
相关报告
  • 《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开建40周年 核电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3-21
    • 2025年3月20日,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迎来开工建设40周年。记者当天从中核集团获悉,从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核电站到国内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基地目前拥有9台机组,已累计发电超860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8亿吨。中核集团总经理助理、中国核电董事长卢铁忠表示,40年间,中国核电事业快速崛起,截至2024年底在建在运机组装机容量位居全球第一,连续八年在运机组运行业绩全球第一;在技术上、管理上,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局部“领跑”的跨越。 40年前,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在反应堆压力容器等核心部件的采购与制造上,从最初依赖进口到后来实现国产化突破,每一步都凝聚着核电人的智慧与汗水。建设秦山核电站,先后有100多个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参与科技攻关,7个设计单位参与工程设计,11个施工单位承担施工任务,600多个制造厂提供设备和材料。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此后,秦山核电的发展加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三期工程以及方家山核电工程相继建成。在此过程中,我国先后掌握了30万、60万、100万千瓦级核电技术。 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介绍,目前秦山核电正聚焦多个关键领域持续创新。积极研发新技术,有序推进机组的功率提升改造、重要控制系统及核燃料国产化等专项,以提高机组性能、提升本质安全,并推动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核电。在核能综合利用方面,秦山核电将继续扩大核能居民供暖和工业供热规模,挖掘厂区光伏资源等,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秦山核电作为国内唯一拥有商用重水堆机组的核电基地,将积极开展同位素生产研发。一方面要持续生产钴-60以及碳-14、镥-177等核素,另一方面要利用研发装置和生产装置,开发更多品类的放射性同位素辐照生产技术。同时,积极拓展新的放射性同位素应用领域,推动我国核技术利用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 《气候目标要求中国大力发展核电》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11-01
    • 中国核能发电能力必须在554年增加到554 GWe如果该国履行参与会议提议的目标限制全球气温上升低于1.5°C,据一项研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 巴黎的气候变化协议,2016年11月生效,旨在限制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C到2010年。该协议也旨在推动努力限制温度升高到1.5°C。 中国能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分析了核电能力需要在中国1.5°C到2050年实现目标,以及可行性,必要措施和困难。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早些时候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上。 该研究得出结论称,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需要从2015年的26兆瓦提高到2050年的554兆瓦。在此期间,核能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从3%上升到28%。 该研究指出,截至2017年8月底,中国有37座电力反应堆在运行,总发电能力为35820兆瓦。另有19座反应堆正在建设中,装机容量为22,140个。 另外还需要建造290座反应堆,以便根据建造的反应堆的规模,再增加361.3至433.3 GWe的发电能力。 “只有额外的核反应堆都功能大能力类似于未来,CAP1400和核电站的年度正常运行时间达到7500小时,可以1.5°C的需求目标,核电在中国遇到勉强。” 为了实现核能发电能力的增长,新反应堆必须以每年10个的速度建造,直到2046年。研究指出,中国三大设备制造基地目前每年可供应10-12座反应堆。然而,中国的核电站建设能力需要翻一番。此外,运营核电站所需的劳动力也将是目前规模的10倍。 至于新核电装机容量433.3亿千瓦的建设成本,该研究称,假设“全部成本”为每千瓦2万元人民币(合2867美元),将需要逾8.7万亿元人民币(合1.3万亿美元)的投资。基于过去几年对新产能的投资,2050年的总投资需求是“可行的”。 报告总结道:“如果到2050年,中国大约21%的电力来自核能,那么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将占到总发电量的8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总核电装机容量只需达到415 GWe左右,考虑到现有的场地资源、核电建设能力、可用资金和运营管理人才储备,这是很容易做到的。” 它补充说,“如此大规模的发展也需要公众的认可,这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中国核电的发展,并将在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公众接受度的显著提高已经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推进。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这是一个对中国能源问题进行全面研究的全国性研究机构。ERI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能源生产、分配和消费领域。主要重点是能源经济、能源效率、能源与环境、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软科学研究。 联合国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告称,核能使用量的大幅增加将有助于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特别报告——全球变暖1.5度——是受各国政府委托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发布的,并将于今年12月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的COP24峰会上公布。 核工业已经设定了和谐的目标,到2050年核能将提供全球25%的电力。这将需要比目前水平增加两倍的核能发电量。届时将需要建造大约1000千兆瓦的新核能发电能力,以实现这一目标。 ——文章发布于2018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