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并购忙》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2017年10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供应链金融”无疑是热门关键词之一。同时,在《意见》“重要意义”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方面,提出了供应链金融的规范发展。另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8月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者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总应收账款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其规模的不断增长也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前景奠定了基础。

    通常我们所说的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将资金流有效整合到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既为供应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以核心客户为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方式。通过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存在着若干个主体,如:核心企业、银行、第三方物流等。但随着“互联网+”在国内整合的深入,“互联网+供应链”成为了焦点,越来越多的商业主体加入了这场互联网金融的战局。

    从目前供应链金融的市场看,主导的经营主体主要包括:

    1.商业银行

    在早年间,商业银行是供应链金融的绝对主力。银行依托核心企业的应用,全盘考量供应链整体情况,对风险进行专业评估,设计融资方案,具体以核心企业作为担保,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银行授信,从而将资金应用与组织生产,向核心企业供货,核心企业之后再把资金支付给银行,形成了一个封闭的模式。2017年12月,招商银行宣布组建仅三年的交易银行升级为“平台银行”,布局供应链金融场景化解决方案,场景包括基建、消费、物流、医疗、B2B垂直电商等行业。包括浦发、中信、民生、平安、广发、浙商等股份行都对供应链金融有所布局,而中小银行,例如贵阳银行等也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业务推进。就供应链金融整体发展上看,商业银行主导地位确立的优势主要是在资金、支付结算手段、客户资源和金融专业性方面。但劣势也十分明显,因对具体行业缺乏深入了解,对于企业评估存在局限性,对于授信的内容也缺乏有效的监管监控,资金挪用等风险难以掌控。随着供应链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多元化的经营主体的出现,使其主导地位也在发生变化,但至今它仍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

    2.核心企业

    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多数是行业龙头或领先的企业,深耕行业多年,拥有深厚的背景、庞大的行业资源,在供应链上拥有主导权,特别是针对下游供应商,其强势地位以及对其供应商全方位的了解都是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有利筹码。早在2016年8月,美的集团3亿元收购神州通付科技,就拿下支付牌照开始了其金融产业布局;2017年1月,富士康旗下互联网金融平台富金富官网正式上线。除此之外,近年来制造企业布局金融的案例屡见不鲜,A股上市的制造型企业很多都布局了供应链金融,如海尔金控、TCL金融、格力金融、联想金融、海航创新金融、希望金融(新希望)等等。制造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主导,最大优势在于深厚的行业积累、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巨额的账面资金等;其次是其号召力可以降低进入门槛,提高响应速度;再就是其能相对轻松地掌握融资企业的运营信息、财务信息,同时可以洞察行业外生风险,从而降低融资风险。劣势则是其在金融业务运维方面存在专业的短板,对于很多大型制造集团企业而言,很容易陷入“自我融资”的怪圈之中,在除自身以外的行业中开展金融业务的难度远高于商业银行,金融转型之路存在诸多挑战。

    图1 海尔供应链金融模式

    3.第三方物流公司

    在推进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信息孤岛问题、风险控制问题是症结所在,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的主体之中可以从两方结构变成相对稳定的三方监督结构,降低风险。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作为主导的供应链物流模式也较为常见,物流企业以客户运输货物的资产作为授信的支持,向银行申请融资,较为常见的是全程物流融资和融通仓模式。第三方物流主导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银行和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但物流企业掌控的是企业大量的物流信息,局限性还是存在的。另外,自身的资金实力也是物流企业最大软肋。未来,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市场中的发展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4.核心应用软件公司

    软件公司涉足金融行业已经不新鲜了,特别是那些在ERP、SaaS领域深耕多年的企业充当供应链金融主导的例子很多。用友早在2016年就开始布局供应链金融,金融也成为用友三大战略之一;金蝶金融也经过多年发展不断寻求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挖掘广拓的供应链金融市场。从金蝶和用友两家在供应链金融上的拓展情况看,得益于他们多年在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ERP软件方面的深耕,挖掘了大量中小企业客户,成为了其构建一个供应链生态圈的基础。除此之外,还有汉得信息,其客户群主要为大型企业,其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就和用友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围绕客户资源展开是共同的方向。除此之外,鼎捷软件、南北软件、富通天下、管家婆等也都有供应链金融的布局。无可否认,ERP或者SaaS的IT服务商,拥有得天独厚的企业资源,以及在企业软件服务、信息服务上的经验,这些都可以助力其打造满足企业需求的金融平台。

    5.电商及互联网金融平台

    在电商行业中,阿里巴巴、京东、苏宁、唯品会等。早在2002年,阿里推出诚信通对商户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信用评价模型,2015年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京东则是在2012年开始与银行合作试水互联网金融,2013年即开始独立运作供应链金融业务,并且不断创新融资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很多企业融资难问题。

    除了B2C电商公司以外,受到供应链金融市场巨大的市场吸引很多行业电商平台行业资讯平台也都加入占据,如上海钢联、欧冶云商、钢银、找钢网、有色网、找铅网、东煤交易等等。上海钢联是国内一家从事钢铁行业其相关行业商业信息咨询以及增资服务的互联网平台综合运营商。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带动,公司通过互联网下的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收入的更加多元化。上海钢联旗下的网站有:大宗商品网、我的钢铁、运钢网、搜搜网、钢银现货交易、我的有色、我的不锈钢、我的农产品、百年建筑。其中,钢银现货交易平台是为发展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而设立的。另外,不少P2P金融平台也看好互联网金融,截至2017年9月20日,已有30家平台布局供应链金融产品。这一类型的供应链主导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长时期的信息收集与积累以及大数据的支撑,从而完成风险评估,完成放贷。在整个模式中对于自身客户构建的生态圈发展是可以保障的,但是对于上下游企业的控制力则稍显弱势。

    以上五大主导类型是较为常见的,不难发现在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正在迅速拓展。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互联网金融、电商平台、核心制造企业相互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优势互补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生态是未来必定的一个趋势。据机构预测,到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市场规模可达14.98万亿元左右。这一蓝海必定会引入更多的主导者,无论是传统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物流企业,银行还是打破某些主导地位的互联网公司都必须面对融资风险控制、供应链生态圈建设等共同问题。从上文笔者的分析也不难看出,称雄这一市场必须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信息的掌控力、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金融业务运维能力。除此之外,雄厚的资金支持、企业战略发展与规划的保障都是缺一不可的。尽管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已经有几个年头,但并没有形成气候,最终,谁将成为供应链金融的赢家还需要看企业在自身能力上的提升和发展策略上的创新。

相关报告
  • 《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据IFR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带动了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营收水平增长,据四大工业机器人厂商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这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随着中国市场增长持续,国外厂商纷纷投资新建工厂,这给中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IFR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预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规模达23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就占到了27%。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 自《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一些制造企业也已经成功应用工业机器人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如美的的黑灯工厂,海尔的智能工厂。整个社会对工业机器人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机器人产学研各个层面的发展。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补贴,如东莞政府每年补贴2亿元推动机器人换人,浙江省对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购置费的10%进行财政补贴。 这些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遇。以新时达、新松、埃斯顿、拓斯达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分别为6.65亿元和5.08亿元。 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如2015年,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2016年,已上升至3.4万台,今年,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提升。 不可否认,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多国外机器人厂商瞄准了中国市场,如ABB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发那科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日本建设新工厂,最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那志不二越将在2018年之前在中国起用新工厂。 同时,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无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虽然会选择部分国产机器人,但其应用场合以上下料、搬运等低端应用为主,在需要复杂操作的场合,仍然选择国外厂商为主。如格力珠海工厂使用ABB机器人用于铂金冲压,广汽本田使用ABB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等。
  • 《工业机器人何以走进更多中小企业》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7-06-20
    •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局面,目前已经形成了100余家从事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其中有40余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形成了具有机器人概念的高技术板块,全国各省市地区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40余家,相关应用遍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食品等行业。   但在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它也面临着国内机器人生产制造水平与高端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机器人渗透率较低等问题……听起来“高大上”的工业机器人缘何难以走出低端化困境,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又该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   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   近年来,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契机在于不断增长的用工成本。   当下,由于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制造业从业人员大幅减少等原因,我国的人口红利不断下滑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中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已经从10年前的18200元飙涨至56399元。   “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了,一年下来,除了给工人发工资根本赚不到什么钱。”在采访中,不止一家汽车配件生产企业的老板发出这样的抱怨。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低端产业用工荒明显,这也直接促使众多企业纷纷引进现代化的装备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自动化的生产线便于操作、品控稳定的优点也使得“机器换人”行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   国家相关政策亦在不断释放鼓励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利好信息,引导更多资本和技术进入机器人产业领域。   2014年,工信部发布《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8~10个配套产业集群。2015年,《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明确方向,普及机器人不只是单纯的替代人工,更是提升制造业效率与柔性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难以实现大规模应用   在机器人大军陆续走进生产线的同时,中国机器人推广应用中的障碍和短板同样值得警惕。在当前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转移速度加快的大背景下,相较于大型企业,劳动力紧缺、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往往更为凸显。如何让工业机器人走进更多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国内,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要实现工业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成本仍然是很大的阻碍。“虽然工人工资偏高,但至少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用相当于企业好几年运营资金的钱去做设备升级,万一企业等不到收回成本的时候就垮了怎么办?”有企业家对此发出类似的担忧。   据了解,由于机器人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没有实现国产化,这也直接导致机器人设备成本高昂且远高于国外同类产品,这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例如,国内企业购买减速机的价格约是国外企业价格的5倍,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价格也明显高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对于资金并不充裕且较难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来说,目前还难有实力实现大刀阔斧整改升级设备。外部大环境的制约可谓影响机器人渗透率的主要因素。   据工信部初步统计,我国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了800家,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创新能力薄弱。   记者在近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上了解到,一家做减速器的企业居然没有专利,这对于动辄有几十、几百个专利技术护航的国际机器人企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情况。   由于技术弱势,我国本土企业高端品牌机器人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目前还没有能力与发那科、安川、abb和库卡等国际机器人品牌相抗衡。例如,应用于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行业领域的六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日本和欧美企业占据,占到了85%的市场份额。   创新设计先行   对于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诸多业内专家学者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我国现阶段正在火热推广机器人,但是企业在建设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推广机器人上还有障碍。”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谭建荣说。   谭建荣所说的障碍即 “三个密集型”制造模式,仿制为主的技术路线,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和粗放型车间管理。   谭建荣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这一方面说明国内机器人行业确实很热,大家非常看好其行业前景;另外一方面,也有可能很快就出现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目前我们仅仅解决了产品‘怎么生产’的问题,至于‘生产什么’的问题仍没有解决。企业家最关心的其实是什么产品能卖得出去,所以要创新设计先行。”谭建荣说。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机器人协会会长朱世强则将关注点放在了机器人相关技术的提升上。   “首先,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集成技术,不属于任何一个独立的学科,集成要求非常高。第二,它是跨界技术,它需要对应用的环境和应用要求有精准分析和把握。第三,它需要超前的想象能力。”朱世强说。   朱世强告诉记者,浙江大学于2016年率先进行了新工科的尝试,并于2017年成立了机器人研究院,对优秀成果进行孵化,实现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有效对接。   “我们的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很长时间以来是分裂的。我们希望把研究和产品开发变成零距离,这样既有利于缩短机器人产品的开发,也有利于我们人才培养,让它变得更加综合,变得更容易落地。”朱世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