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进院建立二维材料等离子体液相制备新方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1-0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喻学锋研究员和黄逸凡研究员合作,成功建立二维材料等离子体液相制备新方法,研究成果以Intercalator-assisted plasma-liquid technology: an efficient exfoliation method for few-layer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为题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中国科学:材料科学》(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上。论文第一作者是博士研究生黄浩。

    二维材料是目前国际上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柔性电子、信息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可控制备是实现二维材料应用的先决条件。然而,现有制备技术仍存在局限性,特别是针对不同材料及应用的新制备方法亟需开发。

    本项工作在前期成功制备黑磷烯的基础上(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20, 56, 221-224),提出了一种插层剂辅助的等离子体液相技术。采用氯化锂为插层剂,可快速制备出具有小D峰/G峰比(0.02)以及大碳氧比(31.5)的石墨烯产物。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拓展至高质量少层2H相二硫化钼的制备。和传统的插层剂辅助电化学方法相比, 等离子体诱导产生的大量活性粒子以及快速的电子转移,使得插层剂辅助的等离子体液相技术剥离的产物缺陷少且不会引入额外的基团。这种可控的快速剥离方法在制备其他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二维材料方面都具有巨大潜力,这为二维纳米材料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新的策略。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广东省重点专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项目的有力支持。

    图:等离子体液相制备石墨烯示意图

相关报告
  • 《深圳先进院成功开发黑磷烯等离子体液相高效制备技术》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9-12-0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喻学锋和正高级工程师黄逸凡合作在高质量黑磷烯制备领域取得新突破,相关研究成果"Rapid and scalable production of high-quality phosphorene by plasma-liquid technology"以通讯快报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化学期刊Chemical Communications。论文第一作者是助理研究员黄浩,共同第一作者是博士康翼鸿,合作者包括教授朱剑豪、西班牙阿拉贡纳米科学研究所教授Ricardo Ibarra 等。 黑磷烯作为一种带隙可调的直接带隙半导体二维层状材料,在光/电子器件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制备黑磷烯的主要方法是液相剪切/超声剥离法,但黑磷本身杨氏模量较小,长时间剪切/超声会导致磷烯片层较小和缺陷增多,且易发生氧化,从而限制黑磷烯的应用。因此,开发出制备高质量大尺寸黑磷烯的高效方法对于黑磷烯的应用至关重要。不同于固体、液体和气体,等离子体是由离子、电子以及未电离的中性粒子的集合组成,整体呈中性的物质状态,又被誉为“物质的第四态”。作为一种绿色的工业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材料表面处理、纳米材料合成以及半导体制造领域。但利用等离子体技术来制备黑磷烯的技术路线尚未有报道。 前期,团队在黑磷烯液相超声制备(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5 (45), 6996-7002)、离子插层(Small Methods, 1900083;Materials Horizons 6 (1), 176-181)等方向做了大量工作。在本项工作中,基于多年的黑磷烯制备经验和等离子体技术特色,团队自主设计出等离子体液相制备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反应模块等。通过高压电源在阳极产生等离子体,作用于N,N-二甲基甲酰胺溶剂,等离子体中的活性粒子将N,N-二甲基甲酰胺分子分解,分解产物在电场驱动下对阴极黑磷晶体进行插层,同时在层间产生气体,弱化层间力,使得黑磷晶体快速膨胀,从而高效地制备出高质量大尺寸的黑磷烯。同时由于制备时间短,此方法制备的磷烯氧化程度低,展现出优良的光电响应性能,这为黑磷烯作为高性能电子材料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述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项目、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的支持。
  • 《深圳先进院建立二维硅纳米片制备新方法并拓展其生物应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06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王佳宏课题组在二维硅纳米片的定向解理及生物光子学应用中取得进展,相关工作以 F rom Octahedron Crystals to 2D Silicon Nanosheets: Facet-Selective Cleavage and Biophotonic Applications 为题发表于在材料领域国际权威期刊 Small 上(影响因子 11.459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是程自强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崔浩东,通讯作者为深圳先进院王佳宏副研究员和喻学锋研究员。 硅是人体的基本构成元素,硅基纳米材料具有出色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可降解性。集近红外拉曼成像与光热治疗为一体的二维单质硅纳米片,有望实现成像引导的癌症治疗,在临床纳米医学方面有巨大潜力。单质硅是一种立方晶系的非范德华( non-vdW )材料,较难直接获取二维片层结构。但是硅的 {111} 面拥有比 {100} 和 {110} 晶面更低的解理能。因此可以通过解理充分暴露 {111} 晶面的晶体硅来合成二维硅纳米片( Si NSs )。 在本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硫碘共辅助化学气相传输法制备了具有充分暴露 {111} 面的八面体晶体硅,随后用简单超声液相剥离技术即可实现二维硅纳米片的大量制备,其 横向尺寸约 200 nm ,平均厚度约 13 nm 。利用近红外光具有比可见光更强的组织穿透能力,在波长为 785 nm 的激光激发下, SiNSs 能产生非常强的拉曼散射信号,容易与蛋白质和有机物的信号进行区分,实现了细胞内生物光子成像。此外, SiNSs 在 1064 nm 处的消光系数达到 11.3 L·g –1 ·cm –1 ,光热转换效率为 21.4 %,能有效地将 NIR-II 区的光吸收转换成热,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该结果也验证了 SiNSs 用作癌症治疗的潜力。 该研究工作中晶面选择性解理的策略可为非范德华材料的二维纳米结构制备提供借鉴,而 SiNSs 优异的近红外生物光子学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也可能在未来的纳米医药中取得进一步成功。   该研究工作得 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广东省特支计划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