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转运蛋白1在铜吸收和铜下垂中起作用》

  • 编译者: 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09-29
  • 铜(Cu)是几种必需代谢酶的辅因子。铜稳态的破坏导致遗传疾病,如威尔逊氏病。在这里,我们表明锌转运蛋白1 (ZnT1)已知将锌(Zn)输出到细胞外,也介导Cu2+进入细胞,并且是Cu2+诱导的细胞死亡(铜下垂)所必需的。结构分析和功能表征表明,Cu2+和Zn2+共享相同的初级结合位点,允许Zn2+竞争Cu2+的摄取。在ZnT成员中,ZnT1含有一个独特的亚基间二硫键,它稳定了两个原型的外向开放构象,从而促进了Cu2+的有效转运。肠上皮中ZnT1基因的特异性敲除导致由于铜缺乏而导致的Lgr5+干细胞的损失。因此,ZnT1起着Zn2+和Cu2+双重转运体的作用,并可能作为使用Zn2+治疗由铜超载引起的威尔逊病的靶标。
相关报告
  • 《神经元中负电荷纳米颗粒的快速生长锥吸收和动力蛋白介导的轴突逆行转运取决于大小和细胞类型》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11-28
    • 纳米颗粒(NPs)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许多技术中,并作为几种新型疗法的载体。NPs在体内的分布研究表明,NPs可以通过生物屏障运输,并集中在特定的组织中。本文报道了在两室微流体装置中培养的小鼠皮层神经元和SH‐SY5Y细胞中,聚苯乙烯NPs的转运行为和最终目的地。在这两种细胞类型,-聚苯乙烯NPs(PS(−))小于100纳米的轴突,进行轴突逆行运输、somata和积累。NP转运的检测揭示了不同的转运机制,具体取决于溶酶体的细胞类型、颗粒电荷和颗粒内化。在皮层神经元,PS(−)内溶酶体和40 nm积极聚苯乙烯NPs接受轴突运输缓慢,而PS(−)外溶酶体进行快速轴突运输。动力蛋白在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抑制作用降低了运输速度,导致剂量依赖性减少的数量积累PS(−),这表明快轴突运输动力蛋白介导的。这些结果表明,NPs轴突逆行转运依赖于所采取的内体通路,并建立了一种筛选涉及神经元疾病的纳米颗粒治疗药物的方法。 ——文章发布于2018年11月22日
  • 《Cell | 甘氨酸转运蛋白GlyT1的底物识别和抗精神分裂药物抑制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8
    • 2024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赵岩研究组在Cell发表了一篇题为 Transport mechanism and pharmacology of the human GlyT1 的研究论文。 研究人员解析了人源全长野生型GlyT1转运过程中的三种不同构象,并鉴定了底物甘氨酸、基于肌氨酸(sarcosine based)的抑制剂ALX-5407以及基于非肌氨酸(non-sarcosine based)的抑制剂SSR504734和PF-03463275共四种配体的结合位点,首次阐明GlyT1的底物识别和三种抗精神分裂候选药物选择性抑制GlyT1的机制。 GlyT1所属的SLC6家族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功能都依赖钠离子和氯离子。研究团队在分辨率为2.6 ?的封闭态GlyT1电镜结构中发现了底物甘氨酸的结合,同时鉴定了共转运的一个氯离子与两个钠离子的结合位点,阐释了底物与离子结合及转运的偶联关系。通过对比其他神经递质转运蛋白的中央结合腔及离子结合位点,研究团队识别出其中的关键差异残基,并对构成GlyT1底物和离子结合口袋的保守残基和差异残基进行了功能鉴定。 目前开发的靶向GlyT1的临床候选药物可分为肌氨酸衍生物类和非肌氨酸衍生物类。肌氨酸衍生物类抑制剂的初始先导化合物ALX-5407被发现结合在GlyT1内向的口袋中。与此同时,第一个取得专利的非肌氨酸衍生物类抑制剂SSR504734和目前正在进行临床二期试验的药物PF-03463275则在GlyT1的外向口袋中被鉴定。三种化合物都可选择性地抑制GlyT1而非GlyT2。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决定这些化合物选择性抑制GlyT1而非GlyT2的分子机理。此外,通过对比外向开口、封闭、内向开口三种不同构象的电镜结构,研究团队系统性阐述了分别稳定外向开口构象和内向开口构象的关键相互作用网络,丰富了对神经递质转运蛋白构象变化机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