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3-15
  • 中国南北极数据中心网站(www.chinare.org.cn,以下称"本网站或NADC网站)的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1999年资助下建立的中国极地科学数据库系统(项目编号:G99-A-02a)”的数据和信息发布平台,由中国极地研究所(中心)信息中心承担建设。2002年3月28日系统通过科技部验收,网站正式对外发布。2003年,系统加入了国家科技部建立的“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网”, 2004年,承担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项目子课题, 2005年-2008年,成为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总中心”)的一个特色分中心--“极地区域数据共享运行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极地区域中心”),完成平台网站建设。2009年,极地区域中心进入运行服务阶段。

    极地区域中心在《南极条约》第三款第1C条:”Made data available fully, freely, openly, and on the shortest feasible timescale”和《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样品和数据管理办法(试行)》国海极字[2010]681号的原则框架下向为国内外科学界和社会公众提供专业研究、管理决策和科普教育所需的极地科学数据、信息、研究成果等共享服务。

    2005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提出的建立“国家地球系统科学共享中心”的要求,网站进行全面改版,增加数据在线汇交系统、实现分布式的数据管理、平台升级与维护等功能。2006年1月本网站开始试运行。

    2011年11月,极地区域中心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认定的子平台(国科发计[2011]572号)之一。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服务的要求,2013年5月本网站完成第2次改版,完善了数据检索、数据发布功能,增加了数据分析、极地科普栏目,成为 “极地之门”的一个特色子门户,实现用户统一认证与权限管理,人员、队(航)次、机构和成果信息的统一集成。

    数据库链接:

    http://www.chinare.org.cn/index/

  • 原文来源:http://www.chinare.org.cn/index/
相关报告
  • 《南北极海冰面积降至历史最低》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马丽丽
    • 发布时间:2016-12-11
    • 气候学家近日表示,南极和北极海冰总面积与历史同期相比降至最低,消融海冰的总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今年12月初,南极海冰面积降至历史同期最低,只有1122万平方公里,打破1982年创下的纪录;而北极海冰的面积也创历史新低,只有1025万平方公里。截至本月4日,南极和北极的海冰总面积比1981年至2010年期间的平均水平少了384万平方公里。德国科学家指出,南极、北极海冰“储量”降低“十分反常”,其“元凶”是温室气体。
  • 《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建设与服务体系》

    • 来源专题:国家病毒资源信息监测和情报服务平台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21-03-22
    • 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是驱动各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分布式多源异构数据的管理和应用问题凸显,如何有效地实现分布式数据的管理、整合、服务成为推动科研与应用的共性需求和必要手段。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发展部(以下简称大数据部)自“十•五”开始承担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工作以来,立足实际需求,面向应用实效,扎实推进标准与系统研制和推广应用工作。从“十•五”面向分布式异构数据资源的规范化统一服务,到“十一•五”数据资源及其应用环境(含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基础科学数据共享网”)建设和服务体系形成,再到“十二•五”响应“海-云”环境和“十三•五”适应大数据环境下科研模式变革的体系完善,大数据部与时俱进推动科学数据中心体系相关标准(55项)、技术、工具(13个)的研制和应用,是我国数据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的先锋,为数据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提供了强劲的源动力。 当前随着国家《科学数据管理办法》和首批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的发布,结合国家建设科学数据中心的战略需求,大数据部提出面向科学数据数据中心体系的全生命周期体系化数据资源管理与服务解决方案。 标准规范体系 科学数据标准体系基本实现了从数据资源建设到应用及效果评估全生命周期关键内容的规范化,在科学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服务中发挥了积极的助推作用。科学数据标准体系可分为指导规范、数据采集与整理、元数据与元模型、系统与接口、数据管理、数据服务等类型,主要内容详见表1。自“十一•五”项目结束以来,在线发布的标准建设成果已被访问下载超过17万次之多,配套工具软件已经在项目内全面推广使用,部分成果(如VDB、MSIS等)还广泛应用到项目之外。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大数据部的标准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了“有需求,多合作,要实用,慎提升”的特点,工作中与院内外合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谨慎的将有应用前景的标准提升为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先后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完成了《生态科学数据元数据(GB/T20533-2006)》、《信息技术数据溯源描述模型(GB/T34945-2017)》、《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35294-2017)》和CODATA国际标准《天然气水合物描述语言(GasHydrate Markup Language)》、以第二责任单位完成了《检测资源信息共享体系建设指南(GB/Z27414-2012)》和《土壤科学数据元数据(GB/T32739-2016)》。详见表2。 工具与技术体系 面向科学数据中心体系化、系统化建设及管理的需求,大数据部研发重点包括分布式数据资源自主管理与服务,数据资源集成整合管理与服务,数据资源与服务监控、统计分析及评估管理,数据资源统一发布、共享、服务及应用等。同时面向不同类型数据提供数据资源管理,并提供统一的管理和外延服务。 优势总结如下: 1、体系化的解决方案。采用体系化的设计理念,提供自顶向下的总体设计,协同策略、系统、规则、设施等各方面,保障数据资源高效、安全、可靠、敏捷的管理与服务。 2、完备的服务平台和软件体系。提供包括集成化数据服务、数据资源的监控与管理、数据资源的整合、分布式数据资源的自主管理在内的数据资源管理、整合与服务平台及完备的软件体系,并可为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和支持。 3、统一的管理和外延服务。基于标准化的数据资源管理机制,提供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办法,并提供包括数据库建设、系统运维、服务咨询在内的多项外延服务。 4、丰富的建设经验。30年来,为中国科学院各科研单位的数据资源建设与服务有效助力,在地理、生态、环境等领域深入探索,为60多家科研单位提供服务。重点负责了国家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体系建设、国防资源服务体系建设,为相关领域科研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体系架构、系统设计、开发、服务一体化的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