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同行评审的标准和新兴模型》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 谢鹏亚
  • 发布时间:2023-11-07
  •   严格和公正的同行评审对于维护学术研究的完整性和质量标准至关重要,也是出版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同行评审的早期形式早在17世纪就在欧洲出现了,但它只是在20世纪中后期才变得更加明显,当时出现了“同行评审”一词。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复印机的出现,同行评审成为一种普遍做法,这使得向同一学科的专家分发论文变得更加容易。该领域的先驱之一是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医学会杂志》,并且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被其他期刊沿用,包括1964年的《自然》杂志和1976年的《柳叶刀》。

      同行评审被称为评估研究的“黄金标准”,不同出版商的同行评审各不相同,以适应他们的政策和偏好,并迎合学术界不断变化的需求。很难理解和评估这些形式的同行评审之间的主要区别,有些常被错误地互换使用。Aries systems在2023年8月17日发布同行评审的标准和新兴模型,下面列出简要概述。

    (1)单向盲审

      作者没有关于审稿人的信息,审稿人知道作者信息。

      优点:

    ●审稿人因匿名而客观评审

    ●审稿人可以参考作者以往研究来判断此研究的深度及可靠性

      缺点:

    ●审稿人可能会对作者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

    ●审稿人可能因匿名而对评审不负责任

    (2)双向盲审

      作者和审稿人互相不能查看信息。

      优点:

    ●减少审稿人和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偏见的可能性

    ●减少审稿人因发表意见而被评判的风险

      缺点:

    ●审稿人和作者能够根据研究风格和类型来识别彼此

    ●审稿人可能因匿名而对评审不负责任

    (3)三重盲审

      作者和审稿人都不知道对方的信息,编辑也不知道他们的信息。

      优点:

    ●减少审稿人、作者和编辑有意识或无意识偏见的可能性

    ●减少审稿人因发表意见而被评判的风险

      缺点:

    ●审稿人、作者和编辑能够根据研究风格和类型来识别彼此

    ●审稿人可能因匿名而对评审不负责任

    ●因控制各环节匿名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增高

    (4)开放式同行评审

      作者和审稿人互相知道身份。

      优点:

    ●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审稿人因互知身份而深思熟虑

    ●审稿人可能得到更多认可

    ●公开评审可以为作者和别的审稿人提供参考借鉴

    ●提高公众/学术界对评审的信任度,增加评审过程的透明度

      缺点:

    ●有些审稿人拒绝暴露自己身份,抗拒公开审稿

    ●审稿人和作者可能会存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特别是在地理领域等作者较少的主题领域

    (5)透明的同行评审

      与论文报告一起发表评审,审稿人可以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身份。

      优点:

    ●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审稿人会慎重对待评审过程

    ●审稿人可能得到更多认可

    ●该领域的专家能够利用评审中的意见

      缺点:

    ●资历较浅的审稿人可能难以对资深作者提出评审意见

    (6)协作同行评审:第一类

      作者可以在论坛上收到来自审稿人的反馈,并可以实时解决问题。

      优点:

    ●人多力量大

    ●可以通过协作的方式更快更好的培训初级审稿人

    ●协作的方式可以激发出更多观点

    ●资历较浅的研究人员可能比资深研究人员更了解当前研究的最新情况

      缺点:

    ●自动化的审稿系统可能只允许提交一份审稿意见

    ●难以评判协作过程中所有审稿人的贡献

    ●评审小组的构成不一致会导致评审结果的差异

    (7)协作同行评审:第二类

      作者可以在论坛上收到来自审稿人的反馈,并可以实时解决问题。

      优点:

    ●缩短评审过程的时间

    ●可能不需要编辑充当中间人

    ●协作过程中审稿人可以及时解决分歧

      缺点:

    ●审稿人协作情况下可能无法实现审稿人和作者之间的实时讨论,因此需要多个审稿系统

    ●编辑无法软化尖锐的评审意见,作者可能无法得到建设性意见之外的细节问题

    (8)众审

      合格的审稿人尽可能少地(或尽可能多地)评论,不过评审的绝对数量让编辑对论文的优点和缺点有全面的了解。

      优点:

    ●缩短评审过程的时间

    ●减少审稿人的工作懈怠

    ●增加审稿人的多样性,减少偏见

    ●减轻编辑联系审稿人的负担

      缺点:

    ●需要设计专门的评审系统

    ●相比于传统形式的同行评审,编辑会收到来自审稿人的更多评审信息

    ●仍然是一种较新的同行评审方法

    ●存在群体思维的风险

    ●难以评判同行评审的可信度

相关报告
  • 《NISO宣布发布同行评审行业术语标准》

    • 来源专题:科技期刊发展智库
    • 编译者:ScienceOpen
    • 发布时间:2023-11-13
    •   2023年7月5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 NISO)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发布了《同行评审术语标准》(Peer Review Terminology Standard, ANSI/NISO Z39.106-2023),该标准将通过简化同行评审流程和实践的交流、提高同行评审过程的透明度来支持开放研究。   同行评审被公认为是研究过程的关键,可确保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有效性。随着开放研究的发展和新同行评审模式的出现,人们开始关注评审过程的公平性,并要求提高其透明度。遗憾的是,由于不同出版物使用不同的术语,同行评审过程变得十分困难。于是,国际科学、技术和医学出版商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tific, Technical and Medical Publishers, STM)认识到了制定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于2019年成立了一个同行评审术语工作组。在勾勒出一套初步定义和最佳实践之后,STM希望NISO在这些努力的基础上制定一个正式的行业标准。   《同行评审术语》提供了一套简化的术语,将使采用该术语的期刊的作者、审稿人和读者对同行评审过程更加透明。这也将使社会各界更容易比较不同出版物的同行评审流程。新标准是针对文章和期刊出版物制定的,NISO常设委员会将来可能会涉及图书以及其他同行评审的研究内容。   主持这项工作的STM研究诚信部总监Joris van Rossum说:“我们很高兴同行评审术语工作现已成为ANSI/NISO标准,并期待着这一标准化工作能够方便采用和颁布。出版商的许多出版前试验为这一成果提供了实用信息,我们非常感谢STM和后来的NISO工作组成员的宝贵意见。”   NISO执行董事Todd Carpenter补充道:“通过合作和公开对话加强学术交流(这里指同行评审过程)的整体信任正是NISO标准的作用所在,我们很高兴能够在将同行评审术语带给更广泛的社区方面发挥作用。非常感谢Joris和工作组成员的精力和投入。我们期待着继续支持这一新标准的实施。”   同行评审术语标准可在以下网站免费获取:   https://www.niso.org/standards-committees/peer-review-terminology   关于NISO   NISO总部位于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致力于促进标准的开发和维护,这些标准有助于信息的创建、持久管理和有效交换,从而使信息在研究和学习中的使用更具可信度。为了完成这一使命,NISO与图书馆、出版商、信息聚合商以及其他通过创建、组织、管理和整理知识来支持学习、研究和学术的组织进行合作。NISO在信息标准的整个周期内与各利益群体开展合作。NISO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ANSI)认可的非营利性协会。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NISO网站(https://niso.org)。 转载自公众号:ScienceOpen 转载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wadgbk42Pz_CFVb29ylcw (NISO宣布发布同行评审行业术语标准)
  •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对量子电路基板中的自然电离辐射能量沉积进行光谱测量和模型研究》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1-03
    • 自然发生的背景辐射是超导量子比特中相关退相干事件的潜在来源,这将对纠错方案提出挑战。近日,为了描述一个代表了超导量子比特状态的非屏蔽实验室中的辐射环境,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对毫开尔文冰箱的内部进行了背景辐射事件的宽带光谱测量。该光谱仪旨在模拟量子电路的大小和组成。具体来说,NIST研究人员测量出在一块面积为25平方毫米的硅基底上,500微米和1500微米2种不同厚度的材料分别产生的背景辐射光谱。观察到的光谱能量范围从几千电子伏到近10兆电子伏不等,几乎没有识别出任何特征,对于厚度为500微米的硅基底,在100千电子伏和3兆电子伏之间,强度降低了40000倍。研究人员整合光谱以获得平均事件速率和沉积功率水平。当对500μm厚的硅基底沉积进行至少40千电子伏的事件进行计数时,这些量对应于每秒0.023个事件和4.9千电子伏秒^-1的功率。研究人员发现,低温测量与基于冰箱外部地球伽马射线通量、宇宙射线通量发布的模型、低温恒温器的粗略模型和辐射传输模拟的简单测量的预测非常吻合。该模型不需要任何自由参数来预测硅基底中的背景辐射光谱。测量和预测之间的一致性表明,研究人员提出的模型可用于评估地面和宇宙射线源对不同厚度的硅基底中背景辐射相互作用的相对贡献。这些光谱的测量是通过位于微加工硅岛上的新型超导微共振器的新组合实现的,这些共振器定义了与背景辐射的相互作用体积。共振器将沉积的能量转换为容易检测的电信号。微共振器的读数与色散超导量子比特的读数非常相似,因此类似的设备(带或不带微加工硅岛)均适合与超导量子电路集成,作为背景辐射事件的探测器。对于研究人员特定的实验室条件,研究人员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伽马射线发射事件是导E<1兆电子伏能量沉积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背景辐射光谱包含除μ子以外的宇宙射线粒子的相关贡献,特别是由质子和中子引起的数兆级电子伏特事件的最后阶段。这些观察结果揭示了几种减少背景辐射对量子电路影响的途径,并得到了一个经过实践验证的成熟模型的支持,该模型可以生成辐射与硅基底相互作用的可靠预测。 该项目的研究成果已由美国物理学会发表在《PRX Quantum》期刊中。(DOI:10.1103/prxquantum.5.0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