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特茅斯学院:一种新型3D打印智能墨水的研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4-09
  • 达特茅斯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开发了一种智能墨水,其可改变经3D打印技术打印成型后物体的形状及颜色。而这一智能墨水的研发有望为3D打印增添更多功能,而且可能为新一代印刷材料铺平道路。 达特茅斯化学助理教授Chenfeng Ke说:“这项技术使得3D打印的物体迎来了其技术上的春天,传统的3D打印中许多3D打印结构只能表现出其外部形状,不能反映材料分子的性质,但达特茅斯学院研发的这种油墨将功能分子带到了3D打印领域,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打印各种用途的智能对象。” 许多3D打印协议依赖光固化树脂,并导致硬塑料物体具有刚性,而且其分子结构是具有随机性的。然而,新工艺使设计师能够在材料中保留特定的分子对齐和功能,并可以将这些结构进行转换从而用于3D打印领域。 研究人员通过在打印前和打印后的过程中结合使用新的技术,使得印刷品的尺寸减少到其原始尺寸的1%,其分辨率则提高到原来的10倍。而且3D打印的物体甚至可以通过使用超分子的柱子来不断地扩大和缩小尺寸。借助荧光跟踪器,可以使物体响应外部刺激(如光线)而改变颜色。 在打印后,能够减少对象的大小尺寸,同时可保留功能特性和高的分辨率,这使得廉价的打印机能够打印出高分辨率的物体,而在之前这些高分辨率的物体皆是由更复杂的打印机才能打印出来的。所以该项技术的研发,大大的降低了3D打印物体的成本。 根据这项被德国化学学会杂志Angewandte Chemie选为贵宾论文的研究报告表明,智能墨水可以以粗糙的300微米分辨率进行打印,但最终所得到的产品则是具有更精细的30微米线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精度。 Ke说:“这个过程可以使用1000美元的打印机来替代以前用10万美元的打印机来打印的较高精度物品,而这项技术关键就在于其具有可扩展性,适应性强,可以显着降低成本的优点。” 为了创造智能墨水,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基于聚合物的“载体”,将智能分子系统集成到印刷凝胶中,并允许将其功能从纳米级转变为宏观级。 虽然大多数材料在3D打印过程中易于硬化,但新工艺引入了一系列后期打印反应,即将活性成分锁定在一起,使得在整个打印过程中油墨可以保持分子结构的形式。 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印刷物体的分子设计被编程为自我转换:如果您提供化学燃料,它的外部形状尺寸会发生改变。而如果你照亮它(即其受到外部刺激时),它可以改变颜色。 Ke说:“这种油墨的特性是前所未有的,我们不仅可以3D打印物体,还可以让这些物体中的分子重新排列,以便在打印后达到肉眼可见的水平,这种发展为智能材料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潜能。” 虽然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距离可以动态改变配置的智能3D系统还很遥远,但该技术的当前用途可能是打印精密过滤器和存储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人员预计该过程可能会导致一类新的宏观3D打印物体,从而用于输送药物或生成高分辨率骨替代物。 根据涉及到本研究的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相信这种新方法将启动基于小分子的3D打印材料的开发,并大大加速智能材料和器件的开发,而且可能会超出我们目前的把握,能够对环境刺激的进行反应从而完成更为复杂的任务。” 就目前而言,研究人员预计智能油墨将对材料化学家,3D打印工程师以及其他有兴趣将功能材料引入3D打印的人员是有用的。

相关报告
  • 《细菌“活墨水”可用于3D生物打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08
    • 美国《科学》杂志在线版、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告了一项3D生物打印领域的最新突破:欧洲科学家团队研发出一种包含细菌的“活墨水”,可依据所添加细菌的不同种类,形成各种不同的三维结构,未来有望用于皮肤和器官移植。 皮肤和器官移植可以拯救很多患者,但这项技术存在来源不足、排异反应等弊端。3D生物打印被认为是一种解决之道,因此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热门的研究方向,不过,其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是生物打印材料研究进展缓慢。通常3D打印所用的“墨水”都是塑料或金属粉末等无生命物质,适合制造一些高强度材料,但生物相容性材料,譬如皮肤移植物,对柔软度和韧性要求极高,传统“墨水”完全不符合要求。 此次,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Z)复合材料实验室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内含不同种类细菌的3D打印“活墨水”,依据各种类型细菌的特性,适用于皮肤移植、化学物质降解等多领域。 该“墨水”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由透明质酸、长链糖分子及热解硅石组成,细菌可以在其中存活。凝胶中加入了活体——包括恶臭假单胞菌和木醋杆菌,前者可用于降解化工生产中常见的废弃物,而后者合成的纤维素可用于皮肤移植及器官移植。 这项新成果现被命名为“功能性活墨水”,十分环保、安全,对人体及环境完全无害。它就相当于一个载体,在其中增加一种细菌,随之也会给该“墨水”扩展一项功能。研究团队成员表示,未来采用这种“活墨水”的3D打印,将会在无数可能的领域发挥其巨大潜力。 总编辑圈点 对3D生物打印来说,材料的选用一直是巨大难题,也是最耗时间和经费的。但如果能通过添加不同的细菌,让墨水呈现不同的特性,就相当于得到了一种通用型材料——只要人类掌握了这种细菌的属性,就能获得相应的功能。而在自然界,有潜力的细菌何其之多!
  • 《美国研发新型3D打印工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1
    • 增材制造或称3D打印会采用数字化制造工艺,生产既轻又坚固的部件,而且无需采用特殊模具进行生产。在过去十年间,3D打印以每年超20%的增长率快速增长,用金属和工程聚合物打印出飞机部件、汽车部件、医疗和牙科植入物等各种部件。其中,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是最常用的制造工艺之一,可以利用激光将微米大小的材料粉末打印出部件:激光将颗粒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再熔合成固体。 据外媒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Columbia University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创新(机械工程)系James和Sally Scapa教授Hod Lipson表示:“增材制造是经济恢复的关键,但问题是,SLS技术一次只能打印一种材料:整个部件都由一种粉末制成。那么,有多少产品是仅由一种材料制成的呢?这一点限制了该工艺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挑战,Lipson与其手下的博士生John Whitehead利用在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研发了一种新方法以克服SLS技术的局限性。通过将激光倒置,让其指向上方,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方法,让SLS技术可以同时使用多种材料生产部件。 一般而言,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会采用一个指向下方加热打印床的激光,将材料颗粒熔合在一起。一个固体打印物就是由下至上打印而成的,打印机上均匀地放一层粉末,并利用激光选择性地熔合这一层粉末中的一些材料。然后,打印机在第一层上沉积第二层粉末,激光将新材料熔合到前一层的材料上,持续这一过程直到完成部件。 如果在打印时只采用一种材料,SLS工艺会效果很好。但是在单次打印中采用多种材料极具挑战性,因为一旦粉末层沉积在打印床上,就不能被移开,或者被另一种粉末取代。 此外,在标准的打印机中,因为每一层放置的材料都是一样的,未熔合在一起的材料会让人看不清正在打印的物体,直到打印循环结束移开完成打印的部件才能看到。这也意味着,在打印完成之前,并不一定能够发现打印失败了,从而会浪费时间和金钱。 研究人员决定找到一种完全不需要粉末打印床的方法。他们设置了多个透明的玻璃板,在每个板上都涂有一层薄薄的不同类型的塑料粉末。然后,将一个打印平台放在其中一种粉末表面上方,引导一束激光从底面向上穿过底部。该工艺根据虚拟蓝图,可以选择性地将打印平台上的一些粉末以预先编程好的模式烧结。然后,该平台被熔融材料抬高,移到另一个涂有不同粉末的平板上,再重复这一过程。整个工艺可以让不同的材料要么合并成一层,要么堆叠在一起。与此同时,旧的、用过的平板又不断被填满粉末。 研究人员展示了其打印的产品原型,用平均层高43.6微米的热塑性聚氨酯(TPU)粉末打造了一个50层厚、2.18毫米的样品,还用平均层高71微米的多材料尼龙和TPU打印出部件。此类部件既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也证明了在烧结过程中通过向悬挂部件挤压平板,可以打造出更坚固、更致密的材料。 现在,研究人员还在利用金属粉末和树脂进行实验,以便直接制成比用SLS系统制成的种类更多的机械、电气和化学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