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并购机遇与挑战并行 中国LED企业争当“接盘侠”需谨慎》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5-19
  • 近日东山精密晚间发布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公司通过境外子公司以现金方式合并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FLX公司。这是今年LED行业自三安光电之后的又海外并购事件,然而这并不是最后一次。自去年以来,LED行业里并购案频繁发生,随着产业不断整合,兼并购将会不断增加。目前,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中国LED企业渐渐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开始意识到一家企业要想发展壮大,仅仅依靠内生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样也需要借助并购的外力,内力外力相得益彰,方能锦上添花。因而,一批上市企业在积累了生产制造、市场开拓、资本积累等实力之后,除了布局国内市场,还继续向海外扩张,想要通过整合来做大企业规模、通过跨境收购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外技术、专利逐渐转化为国内资源,国内LED产业链上优秀企业走出国门的意向愈发增强,境外LED产业链企业和渠道的整合将被提上日程。

    近年来LED海外并购事件

    华灿光电2290万元认购韩国株式会社Semicon Light

    2014年11月,华灿光电香港全资子公司HC SEMITEK LIMITED认购韩国株式会社Semicon Light新发行股票40.26万股完毕,公司因此间接持有Semicon Light总股份的10%。根据此前公告,Semicon Light专注于LED芯片的研发、制造和销售。华灿光电在认购该公司股份前不持有其股份。双方确定,Semicon Light股份的认购价格作价每股9500韩元,合计约为人民币2290万元。向华灿光电增发40.26万股后,Semicon Light总股数增加到402.62万股。华灿光电称,此次交易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扩大国际上高端市场的销售规模。

    利亚德10亿收购美国显示巨头平达电子

    2015年8月17日,利亚德发布公告称,公司将通过位于美国的全资子公司对平达在NASDAQ上市的股份进行全额收购。利亚德方面表示,此次收购旨在加速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布局,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并有利于加速LED小间距电视向海外市场的渗透,全面迎接LED小间距电视的爆发期。收购完成后,公司将与平达协商,对境外资源和业务重新规划布局,实现双方协同效应,力争实现公司境内境外业务营收与利润高速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安光电合并环宇通讯半导体

    3月11日早间,三安光电发布《对外投资提示公告》,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厦门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拟以自有货币资金合计2.26亿美金总价合并环宇通讯半导体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GCS),取得GCS以完全稀释基础计算的全部股权。三安光电表示,与硅基半导体相比,中国大陆的化合物半导体技术与海外差距更大,海外并购成为弥补差距的有效手段。

    东山精密拟40亿并购美国上市公司MFLX

    东山精密2月22日晚间公布,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45亿元,用于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MFLX公司100%股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根据方案,东山精密将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东山,在美国特拉华州投资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Dragon Electronix Holdings Inc.(即“美国控股公司”),并通过美国控股公司于美国特拉华州投资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Dragon Electronix Merger Sub Inc.(即“合并子公司”)。合并子公司与MFLX公司将于交割条件全部满足后依据美国特拉华州相关法律进行公司合并。MFLX公司将作为合并后的存续公司,并成为东山精密的一家间接全资子公司。本次合并完成后,MFLX公司的普通股股票将从美国纳斯达克退市。

    LED企业瞩目海外市场

    海外并购之路才刚起步

    近年来,国内市场“僧多肉少”的发展现状,让很多的LED企业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根据2015年海关最新数据统计显示,仅前五个月,中国出口LED显示屏金额达到2.6亿美金,出口数量达44万台。

    随着LED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加快,海外业务确实飞速增长,如利亚德在2015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中指出,截至公告发布日,公司的海外订单已经达到了1亿元,并将全年海外订单目标锁定在了5.5亿元;洲明科技在2015年上半年,海外市场实现收入44,860.10万元,占据了整体应用收入的过半份额(报告期内整体营收为入62,411.99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7.50%。

    也正因如此,促使了更多的LED企业走向海外市场,而对于资金雄厚的企业而言,海外并购无疑成为了led企业走向海外的一种途径。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逐渐清晰,中国LED企业的海外并购也会逐渐成熟并常态化,这是中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必然产物。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商业规则千差万别,中国LED企业走出去,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方面的挑战。

    如果说LED企业早期的海外并购还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那么现今在逐渐积累了经验后则需要更加平和的心态。而从理性收购、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不光是企业要想清楚海外并购的方式和意义。当然,如今中国LED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才刚刚启程,未来很多大中企业都将有可能面临海外收购的抉择。

    LED企业海外并购

    机遇与挑战并存

    LED企业为何热衷海外并购呢?不外乎出于以下考虑。

    1、资源互补重在专利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在业务上取长补短、提升实力优势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国内LED上市企业收购海外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突破专利门槛是主要目的。通过并购,掌握全球先进的专利技术,能有效降低企业发展的风险和成本,充分利用经验曲线效应,获得产品竞争优势等。中西结合、优势互补,才能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如开发晶收购普瑞,相当于控制了普瑞所拥有的750余项专利及与Cree专利交叉授权,掌握了芯片、外延片、封装、光学设计、白光等多项核心技术,并得以进入欧美、日韩等全球高端LED产业供应链。

    2、海外开拓品牌渠道双丰收

    海外并购,是中国企业快速走上国际舞台、拓展海外市场的有效手段。对国内企业来讲,品牌经营时间短,再加上国际文化差异,本土品牌在国外市场立足并非易事,而借助国外成熟品牌以及国外现有的市场渠道优势,则大大缩短了市场开拓周期,节约了精力,用金钱换时间、换地位、换市场是大企业踏入全球led显示屏生态圈的捷径,对巩固其国际市场地位无疑利好。如利亚德收购美国平达电子,扩大现存led显示产品的销售范围,并有利于LED小间距电视向海外市场的渗透。

    但是海外并购也存在比较大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并购企业国家的国情评估风险

    与国内并购不同,海外并购将要面临的来自政治、法律、金融、人事等方面的诸多挑战。LED企业需对并购企业国情,更多的政策解读和支持,才能够在复杂的政治和动荡经济环境下,让企业能迅速实现转型升级,在国际市场上大展拳脚。

    二要选好合作伙伴

    海外并购真正发挥效能,不仅取决于企业能否克服国家之间宏观市场环境的差异,更取决于收购企业能否真正“消化”和“吸收”目标企业的精髓,实现二者战略和经营步调的一致。并购企业双方需能够实现恰当的整合,包括战略、组织结构、财务、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等要素,才能真正达到并购所要发挥作用。

    虽然未来跨境并购将成为一种趋势,但LED企业仍需慎行,从企业自身去考虑跨境并购是否符合企业发展大计。

相关报告
  • 《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据IFR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带动了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营收水平增长,据四大工业机器人厂商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这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随着中国市场增长持续,国外厂商纷纷投资新建工厂,这给中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IFR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预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规模达23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就占到了27%。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 自《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一些制造企业也已经成功应用工业机器人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如美的的黑灯工厂,海尔的智能工厂。整个社会对工业机器人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机器人产学研各个层面的发展。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补贴,如东莞政府每年补贴2亿元推动机器人换人,浙江省对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购置费的10%进行财政补贴。 这些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遇。以新时达、新松、埃斯顿、拓斯达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分别为6.65亿元和5.08亿元。 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如2015年,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2016年,已上升至3.4万台,今年,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提升。 不可否认,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多国外机器人厂商瞄准了中国市场,如ABB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发那科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日本建设新工厂,最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那志不二越将在2018年之前在中国起用新工厂。 同时,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无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虽然会选择部分国产机器人,但其应用场合以上下料、搬运等低端应用为主,在需要复杂操作的场合,仍然选择国外厂商为主。如格力珠海工厂使用ABB机器人用于铂金冲压,广汽本田使用ABB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等。
  • 《LED企业海外并购再爆发 国际化战略布局升级》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6-08-16
    • 近两年来,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持续升级,更有愈演愈烈之势,其意图通过国际品牌优势迅速布局全球市场,升级加速国际化战略。2015年,中国大批照明企业掀起海外并购潮,引起行业瞩目;2016年,新一轮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再上演,就在上月底,中国财团成功“拿下”欧司朗光源业务,木林森股份也由此备受瞩目。 国际品牌有价有市 细数可发现,中国照明企业在2015年便掀起了海外并购潮,期望通过收购国际知名品牌,迅速布局全球市场;进入2016年,中国照明企业收购海外案例成绩更为喜人。其中,国际性知名品牌、专利技术性企业等海外企业更受青睐,如飞利浦照明、欧司朗照明、日本东芝等国际照明巨头,自然是中国照明企业争抢的对象。 2015年3月31日,金沙江创投宣布,经过激烈竞购,由“GO Scale Capital”牵头的几家投资机构与飞利浦达成协议,拟以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这其中,勤上光电等国内照明企业参与此次并购。尽管飞利浦照明业务出售计划以失败告终,但从其对中国资本的吸引力就可见“飞利浦在国际市场的重要性”。2015年,欧司朗照明光源业务出售消息传出后,木林森股份、飞乐音响、德豪润达、雷士照明等中国照明企业参与抢购,最终以木林森股份等合伙人组成的中国财团以超过4亿欧元并购而告终。 进入LED照明时代,中国照明企业LED技术的逐渐成熟,并拥有多年的资源沉淀,在国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行业地位。事实上,在国际品牌强势市场优势之下,中国照明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脱颖而出,迅速形成其国际市场地位,其中难度之大毋庸置疑。 为此,通过资本并购海外国际品牌,获取其巨大的品牌优势,无疑是中国照明企业取得更大突破的最佳途径之一。当然,中国照明企业并购海外品牌,除了因其拥有国际品牌地位以外,还有的就是看中被收购海外品牌在某细分领域的技术优势、产能优势、渠道优势等。 事实上,在众多行业人士看来,中国照明企业并购海外知名品牌,是其市场竞争的一种方式与手段,海外知名品牌可以帮助自身快速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竞争地位,这也导致国际知名品牌企业一旦有“出售消息”传出,就变得非常抢手。然而,是否真的能“拿到即赢到”?还需市场及时间进一步验证。 “拿到”即是“赢到”? 国际战略步步为营 中国作为全球最集中的照明产业聚集地,可谓占据了全球产业“半壁江山”,凭借强大的制造优势及价格优势,使其LED照明产业持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且在出口方面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然而,随着LED照明产业利润空间持续缩小,经营成本压力加大,飞利浦、欧司朗等照明企业纷纷选择剥离照明业务,转而专注高技术和高利润的产业。为此,中国照明企业布局全球市场的战略机会来了,迅速展开国际化市场布局,摆脱国内高压低价竞争态势,成为当前众多中国照明企业的重大战略之一。 随着LED照明在全球市场的高度渗透,中国照明企业要在全球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如果还是停留在依靠价格优势赢取市场,已经难以保持强劲的动力和稳定的市场地位,现今必须迅速具备品牌、技术等优势。 从近期的海外并购案来看,“布局全球市场,实行国际化战略”成为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目的,如木林森收购欧司朗光源业务意在推动公司的国际化进程,并完善公司在LED行业的战略布局;飞乐音响收购喜万年品牌迎合了其“品牌、国际、资本”三大战略的发展方向;东山精密收购美国MFLX公司提升国际影响力,迅速建立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开发晶通过收购美国BridgeLux得以进入全球高端LED产业链,为未来发展筑就广阔的成长空间。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照明企业逐步进入国际市场,通过并购国际品牌企业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后,中国照明品牌国际化将更为突出。在品牌发展上,中国照明企业通过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进而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力;在渠道拓展上,中国照明企业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后,将直接获得这些国际品牌原有的渠道资源,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份额;在技术研发上,收购或控股国际品牌后,中国照明企业也直接获得国际品牌的专利技术或使用权限。 “舍得”源于“值得”? 多起并购案达数十亿 中国照明企业收购国际品牌的前景或是美好的,但“付出的代价”也必然是巨大的。据统计数据显示,在所统计的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当中,并购金额超过10亿元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占据近半数之多。当然,中国照明企业如此“舍得”花费巨资收购国际品牌,可能还是考虑“值得”两字,如木林森股份等中国财团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后,将直接获得欧司朗丰富的渠道资源和高额营收业绩等。 近两年来,超过10亿元的海外并购案例随处可见,如木林森股份等中国财团以超过4亿欧元(人民币近30亿元)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上海飞乐音响通过全资子公司飞乐投资在英国设立的特殊目的载体INESAUK Limited以现金预计13840万欧元收购Havells Malta Limited经整合的80%股份,同时通过全资子公司飞乐投资以现金1040万欧元收购Havells Exim Limited(简称“香港Exim”)的80%股份;东山精密投入40.72亿元募资额收购美国MFLX公司;康佳照明与东芝照明达成战略合作与供货协议,涉及金额超过10亿元等。另外,此前以失败告终的金沙江创投等财团计划以33亿美元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德豪润达和飞乐音响及关联方分别拟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的事项以失败告终,但其中涉及资金巨大;三安光电以自有货币资金22600万美元收购GCS 100%股权,最终收购计划受阻而转为联合成立合资公司。 出巨资收购国际品牌以后,这必将对收购企业自身资金压力产生一定影响,因此收购后如何管理好国际品牌企业,充分利用其优势资源为自身布局全球市场就更为关键。首先,国际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拥有较高知名度和信誉,中国照明企业既要发挥好其品牌优势,更要尊重和保护好这些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其次,中国照明企业要结合自身强大的制造优势和资源沉淀,依托国际品牌原有的渠道资源,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份额;最后,国际品牌拥有的核心技术优势可提供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照明企业也要积极转型升级,谋其创新发展之路。由此,企业花钱“大手笔”,但这钱一定要“花得值”,还需中国照明企业“善待”这些被收购的国际品牌。 “费心”而且“耗时”? 海外并购阻挠重重 纵观近两年来的这些海外并购案例发现,并非并购双方“你情我愿”就会轻易成功,既要解决并购双方之间诸多的问题,更要历经重重的外在阻挠,众多海外并购案例并购历程颇为艰辛,并且需要经历长时间的谈判。 首先,并购谈判环节复杂,困难与风险需一一化解。企业并购并非简单的资本与资源的交易,双方还需考虑对方的业务资源与自身是否匹配或冲突,理清对方的企业管理、跨国企业文化差异、企业运作等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并购方还需在并购前摸清对方的“底细”。待并购双方基本解决这些并购问题后,已经消耗双方数月或更长的时间。 其次,并购双方考量诸多,重重外在因素加剧考验。事实上,重大的国际并购案关乎国家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得到相关国家部门的审批通过。2016年1月,原本敲定由金沙江创投等财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的案例,最终却遭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反对而告吹。2016年7月,三安光电收购美国GCS的案例也未能得到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通过,双方“姻缘”只能改为合作。国际并购案不简单,这些繁冗的行政审批流程等不可预见的多种风险因素随时都将影响到并购案例的进展。 最后,竞争对手纷至沓来,并购案进展再添难度。因国际品牌是一个“馋人的香饽饽”,吸引众多资本方加入抢购,这就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并购案又多了不可控因素。欧司朗照明业务出售消息吸引了飞乐音响、德豪润达、雷士照明等中国照明企业第一时间加入并购,但这并非谁最先提出并购就能如愿,还要看并购方的品牌实力等因素,木林森作为欧司朗照明业务并购案的“后来者”,经过数月的谈判最终赢得了此次并购案。 那些年,那些擦肩而过 ——盘点未能“走到最后”的海外并购案 在中国照明企业海外并购“胜利果实”的背后,其实以遗憾告终的海外并购案数量并不少,这些未能走到最后的并购案可为中国照明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提供经验借鉴。纵观这些未能走到最后的海外并购案,其中“未能走到最后”的原因主要包括: 1、以国家安全等为由,反对国际并购案例; 2、竞争对手更胜一筹,在资本、产业、品牌等方面更占优势; 3、并购双方在业务经营、商务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 4、并购双方资产收购难以达成期待的协同效应; 5、并购双方条件不成熟,或造成并购方经营风险和成本等。 三安光电 2016年8月2日,三安光电发布《关于全资子公司对外投资进展公告》称,决定公司全资子公司厦门市三安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根据开曼群岛法律成立一 家全资子公司以自有货币资金22,600万美元收购GCS HOLDINGS,INC.100%股权,双方签署《合并协议和计划》。7月30日知悉,本次收购事项未能获得 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审批通过。鉴于双方均从事晶圆生产工艺的开发及制造,就合作达成共识,为实现双赢目的,双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决定联合资源共同出资成立一家合资公司。 德豪润达 2016年7月30日,德豪润达发布《关于终止重大资产购买事项的公告》称,德豪润达向欧司朗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后,双方就合作细节展开过多次深入 的交流及谈判,但双方在业务经营、商务条件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经过认真评估,德豪润达认为本次资产收购难以达成期待的协同效应;鉴于此,公司决定放弃。德豪润达将继续寻求在照明行业的其它国际并购机会。 勤上光电 2016年1月25日,勤上光电公告显示,公司已与天津知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在上海自由贸易区设立上海知信勤上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拟通过上海知信勤上资产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投资GSC Target SPV,L.P,进而间接对飞利浦流明进行投资。由于美国政府出于国家安全考虑,GSC Target SPV,L.P.收购飞利浦流明存在无法通过政府审批的实质性障碍,因此,GSC Target SPV,L.P.与交易对方经协商,将不再进行飞利浦流明的并购事宜。 飞乐音响 2015年7月22日,飞乐音响拟向德国欧司朗(OSRAM Licht AG)发出非约束性函,飞乐音响及关联方或将通过一家新成立的特殊目的收购主体(SPV),期望收购德国欧司朗计划分拆的渠道业务。2015年9月10日及2016年1月7日,飞乐音响分别发布了《拟向德国欧司朗(OSRAM Licht AG)收购其照明业务项目的进展公告》,但没有收购欧司朗照明业务实际性的进展。 洲明科技 2015年7月14日,洲明科技公告称,公司拟并购全球能效管理领域一知名企业子公司的事项条件不成熟,为减少公司经营风险和成本,从保护全体股东的利益出发,公司决定终止本次筹划的事项。据悉,洲明科技拟在LED照明领域进行海外投资,目标公司为全球能效管理领域一知名企业的子公司,该公司主要从事商业照明和家居照明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并拥有独立品牌。 金沙江财团 2016年1月,飞利浦宣布,由金沙江创投等财团收购飞利浦照明业务的案例,最终却遭到美国监管部门的反对。据悉,2015年3月31日,金沙江创投宣布,经过激烈竞购,由“GO Scale Capital”牵头的几家投资机构已经成功收购飞利浦旗下Lumileds 80.1%的股份,该交易价值约33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