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五年成果综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6-29
  • 6月23日,“向阳红09”船搭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及96名科考队员停靠国家深海基地码头。至此,历时138天的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完成中国大洋38航次科学考察任务,同时标志着为期5年的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圆满收官。

    2012年7月,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级海试中获得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可下五洋捉鳖”的夙愿。2013年1月,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吸收国际同类载人潜水器均经历研制、海试、试验性应用、业务化运行阶段等经验,确定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步入业务化运行前开展试验性应用的工作方案。

    蛟龙号自海上试验以来,开展了152次成功下潜。在试验性应用过程中,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等7大海区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了技术和装备支撑。“蛟龙”作业覆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区域,深海科技成果丰硕,获取了海量珍贵视像数据资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质与生物样品。深潜工程技术保障队伍和深潜科学家队伍不断壮大,安全管理制度趋于完善,多系统、多任务的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向业务化运行跨出了坚实一步。

    中国大洋协会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刘峰介绍,蛟龙号深海探秘可划分成海上试验、试验性应用和业务化运行3个阶段。2012年结束海上试验后,蛟龙号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如果说第一阶段是为了检验它能否下潜到设计深度,验证其各项技术指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那么,试验性应用阶段主要是为了培养专业化的业务支撑队伍,建立全国开放共享机制,提高它的作业效能。”刘峰认为,蛟龙号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蛟龙探海”技术能力凸显

    大深度技术优势,全球海洋99.8%的作业区域,海底定点作业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等等,蛟龙号的这些优势在试验性应用阶段得到了验证。在涵盖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蛟龙号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作业能力覆盖7000米以浅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其中,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其中11次超过65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充分发挥了蛟龙号全球领先的深度技术优势,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海底烟囱喷口内高温热液取样和连续观测,证明了蛟龙号高精度定点悬停作业能力。在西南印度洋和西北印度洋热液区复杂地形下,蛟龙号实现了对深海海底11米高黑烟囱顶部、直径5厘米喷口内379.7℃热液的保压取样和连续温度测量。海底深渊科学仪器的定点布放与回收,证明了蛟龙号高精度搜寻目标作业能力。第100潜次及第128潜次,蛟龙号成功在西南印度洋及西北印度洋热液区搜寻,并回收前序潜次布放的微生物富集罐等作业工具。第144潜次成功在马里亚纳海沟6300米深度搜寻并回收第122潜次布放的气密性保压序列采水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时隔一年在6000米以深海底对科学仪器的定点搜寻与回收。

    蛟龙号先进水声通信技术和微地形地貌探测技术优势在试验性应用中得到发挥和验证。蛟龙号数字水声通讯系统工作稳定,传输正确率超过90%,保障了潜水器水下作业安全;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呐累计完成测线长度17.2公里,绘制海底三维测深图覆盖面积6.876平方公里,绘制侧扫图覆盖面积13.752平方公里,取得了各个区域大量的海底微地形地貌数据,特别是在第125潜次中首次实现了热液烟囱弥散流的探测,获取了海底热液弥散流侧扫瀑布图。

    深海公共平台有效运行

    “过去我们研制的深海装备一度用不起来,因为在科研和应用之间存在断层。科研院所的职能是负责设备研发,而不是长期支撑设备的海上运行。科学家擅长在实验室分析样品,在海上操作起设备也比较吃力。研制的设备虽然性能先进,却难以保证海上的有效应用。”刘峰说,在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中,通过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逐渐摸索出了填补断层的机制。“深海中心的职责就是做好深海大型装备的集中统一管理,既支撑前端研发,又服务后端应用。”

    接下来,蛟龙号即将转入业务化运行阶段。据悉,目前8名潜航员的潜水器驾驶与操作技术水平、潜水器维护保障技术水平、综合素质、体质与心理状态等日趋稳定,具备了开展常态化载人潜水器驾驶操作与技术维护保障的能力。同时,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规模逐渐扩大,维护保障和水面支持操作能力逐步提升,关键岗位的保障能力得到锻炼,形成了一支18人的职业化潜水器维护保障队伍和两支独立完成潜水器布放回收作业的职业化水面支持保障队伍。

    深海中心作为国家级深海科考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除了配置先进的车间、试验室、大型科考码头等硬件设施,为蛟龙号等深海运载器的维护保障提供技术支撑,职业化的潜航员队伍和技术保障队伍不断经受锻炼,公共平台安全高效的运行机制已经形成。

    深海资源勘探成果丰硕

    蛟龙号自试验性应用以来,先后在七大海区开展了下潜作业,取得了一系列勘探成果。

    在我国南海区,初步查明了南海冷泉区和海山区生物群落特征,获取了冷泉区的地球化学特征,6个新种和生物群落的3个优势种等新发现,为我国科学家在深海大型底栖生物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初步圈定了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试验区的目标靶区,在试采区及参照区开展了多学科调查,获得了高质量结核、结壳样品及数据资料,为深入研究南海铁锰成矿作用等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为后续开展采矿环境影响评价打下了基础。

    在东太平洋我国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调查发现,在海水较深且比较平坦的海盆结核覆盖率稍低,仅为37.5%;在海丘斜坡上结核覆盖率有增高的趋势,最高达60%,基本查明我国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的结核分布特征。

    在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探查了采薇海山区的结壳、结核的分布特征,初步了解维嘉海山区富钴结壳的分布范围,初步探明采薇海山与维嘉海山巨型底栖生物分布具有良好的连通性。

    在西南印度洋我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基本确定了典型热液区的活动状况及发育范围,采集了热液流体样品,并对热液喷口及附近多次进行了温度观测,基本查明龙旂热液区热液活动及热液产物分布特征,进一步了解了底栖生物群落结构,揭示了龙旂热液区共附生微生物的多样性。

    在西太平洋深渊海沟区,初步查明雅浦海沟北段西侧生物群落结构,认识了其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揭示了食腐端足类在近底层的分布规律;认识了马里亚纳海沟生态系统基本特征,获取了大批量马里亚纳海沟深渊底部保压海水样品。

    在西北印度洋我国热液硫化物调查区,初步查明“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大糦”4个作业区的热液区位置,对热液区环境特征及生物群落结构有了基本认识。

    据初步统计,截至4月底,基于蛟龙号下潜调查,我国科学家发表论文41篇,待出版专著1部,取得了多项国际相关前沿科学研究成果,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行列。

    蛟龙号自海上试验以来,参加单位涉及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中船重工集团等多个部委近40家单位,450余人次参与下潜,参航人员超过1000人次,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超过8.6万海里,圆满完成了航次任务。.

相关报告
  • 《中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完成验收 潜深达4534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7-12-13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中,“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正式完成验收,验收结果显示潜水器总体性能优秀。   “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11月上旬开始进行验收,经历了包括拆卸检验、通电检查、目视检查、着色探伤等在内的一系列检测,重点检查潜水器在经历了海上试验、特别是多次最大设计深度下潜后的技术状态。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胡震:海上试验完成以后检测表明,我们的潜水器总体性能是非常优秀的,同时它的作业能力也是非常棒的,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我们在海试阶段,其实在大深度下就是1000米以上的深度,特别4500米都能实现连续下潜,就是我今天下完了,明天继续下。而且在水下的时间,也是可以超过十个小时,这个也体现了它的是总体性能,还是非常稳定可靠的。   “深海勇士”号是我国继“蛟龙”号之后,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今年夏天在南海进行了为期46天的海上试验,高频率下潜28次,最大下潜深度达到4534米。海试共完成388项测试,潜水器上设备工作稳定、可靠性好。   记者独家下潜揭秘“深海勇士”试验过程   水池训练 心理体力多重考验   “深海勇士”的研制,在总装联调之后,要首先进行水池试验,之后再到海上对潜水器性能进行测试。在“深海勇士”的试验过程中,央视也争取到机会,能够首次独家在试验阶段就跟随潜水器下潜。为了最终在海上试验中能够有好的表现,记者提前在水池试验阶段就开始进行长时间训练,并通过视频独家记录了相关过程。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央视记者董彬的镜头共同去体验这个过程。   对潜水器来说,在海上试验之前,要经历在水池的试验过程。这个过程,对潜水器的试航员们来说,也是熟悉潜水器操作,掌握相关设备使用的过程。今年6月份,我也和试航员们一起,进行了水池训练。   央视记者 董彬:我现在所在的是无锡中船重工702所的专用测试水池,在我身后现在正在进行的是潜水器又一次下潜之前的准备,今天是潜水器的第39次下潜,在经历了之前的一系列理论培训之后,今天也是我第一次要坐在潜水器里真正地进入到水池进行一次下潜。   下潜前的一项项准备工作完成后,才能够进入载人舱。由于潜水器内部是通过气瓶提供氧气,在进舱之后,检查供氧设备是首先要完成的工作。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试航员 张伟:我们正常氧源是这个一排,然后应急开放式(氧源)是五排,应急面罩是一排,所以我们正常是从这个正常氧源到应急氧源依次往下使用。   载人舱的密封程度,在水中直接关系着人员安全,封闭舱口盖,也是在下潜之前需要仔细确认的环节。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试航员 张伟:先把它拉下来,把这两边的销子给固定好,销子给固定到位。然后进行旋转,把舱口盖给压紧,最后用这个塞尺来测量这个四周的间隙要均匀。   央视记者 董彬:现在我们看外面的情况,跟刚才不一样,我们现在已经进入水了,整个的这个过程非常平稳,其实对于我一个第一次坐着潜水器下潜的人来说,真的是没有想象,原来入水其实是一个非常平稳的过程,没有任何的感觉。   各项测试均模拟海试需要   在水池的下潜训练,所有内容都充分模拟海上试验当中,潜水器可能会遇到的情况,在这其中,下潜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对潜水器进行操控,以及主驾驶对机械手的操控能力,都是训练当中的关键。   根据试验流程,此次的下潜要进行原地回转、定深定向定高航行等一系列测试内容。   央视记者 董彬:跟刚才有一些感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稍微觉得,整个的潜水器它是在有一定速度在动了,现在能听到外面有水声。现在这是我们从观测窗看到的水下的画面,水里确实是比较浑,但是在转圈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水泡不断地从潜水器两边出现。   潜水器在水池测试的内容,也是在考虑海上将会面临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的。   张伟:因为我们可能在海下会遇到这样的这个工况,需要原地回转的,所以我们潜水器就具备这个原地回转的这个功能。   在选择了合适的位置,潜水器在水池底部坐底,开始了机械手的操作训练。   央视记者 董彬:现在张伟正在舱内操作机械手,我们看到的画面就是舱外机械手的一个运动。舱内和舱外的机械手其实是一个一比一的关系,舱内的机械手其实是舱外机械手的微缩版,但是各个关节跟舱外的机械手都是一样,所以这样舱内的操作人员也会比较方便的操作舱外的机械手,现在它已经夹起来了一个软绳。   张伟:这个主要就是要训练机械手的精细操作,因为我们通过这个画面也可以看得到,但是它这个空间感不是那么强。我们要训练这个主手和从手的协调动作。   在完成了当天的试验内容后,潜水器顺利返回水面,通过吊车从水池中重新吊放到台架上。下潜人员要在返回陆地后,第一时间进行相关心理和身体指标的测试。   央视记者 董彬:在整个测试的过程当中,其实不仅是对潜水器性能的一个测试,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其实也是对下潜人员的一个自身素质和自身状态的一个测试,这个也是为了我们之后,能够总结出一套系统,对于潜航员的培训有更多的帮助。   海上下潜:记录与观察同步   水池试验的一系列科目,都是围绕海试的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的。从9月16日海上试验开始,潜水器一直状态稳定,表现出色,这也使得海试队决定,央视记者可以跟随潜水器在海里进行下潜。这也是中国载人深潜团队,首次允许记者在海试阶段进行下潜。   2017年10月1日,“深海勇士”海试的第27次下潜。在下潜之前,潜水器的两位副总设计师给我讲解了本次下潜的任务,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 叶聪: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察,然后协助这个潜航员,保证设备和你们的安全。第二个这次下潜有很多作业的内容需要你去记录,你要适应操作的手柄。   中国科学院深海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 杨波:这个DVL就是多普勒测速仪。在这里面有一个数据叫对底高度,一般是在对底高度150米左右的话,这个值就会显示出来,这个的参数是非常重要的,你一定要在水下进行这样一个观察,并且及时与潜航员进行一个沟通。   走在从指挥部走到潜水器旁边的路上,朝夕相处的海试队员都在为我加油鼓劲。当我来到潜水器旁边的时候,下潜前的相关准备都已经准备就绪。   央视记者 董彬:我等一下是要从接近船尾的这个位置,然后进到潜水器里面,其实现在潜水器是正在往外开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今天跟我一起的主驾驶张伟已经在里面去做一些准备了。而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在后甲板上是一个非常忙碌的过程,进行一系列舱内和母船的通讯检查确认后,海上的下潜正式开始。   央视记者 董彬:(我所在的)右舷的一个位置,而这个位置其实主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去看我们在这上面有的这种各种各样的摄影摄像设备在水下的一个表现,这个其实是我这次下潜最主要的一个工作之一。   海上下潜:水中光线变化明显   潜水器逐渐下潜,从观察窗向外看,风景也在不断变化。   央视记者 董彬:外面目前的一个情况,通过肉眼来看,真的是蔚蓝的颜色,而且有阳光,波光粼粼的,能通过水面透下来,形成一束一束的光柱,感觉是特别奇妙的。刚下的时候,有一点这个晃动的感觉。   张伟:现在在水面还是有些晃,只要深度达到十米以上,就基本上感觉不到什么。   央视记者 董彬:现在我们要记录一下正在下潜的GPS位置,这个也是每一次下潜的过程当中,我们要记录的一个点,这个数据其实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下潜的参数之一。   潜水器下潜的速度,大概是每分钟40多米,随着深度不断增加,潜水器外面的光线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央视记者 董彬:现在我们正是下潜到一个快180米左右接近于200米的这样的一个位置,但是看窗外的情况现在已经是比较漆黑的。如果不开灯的话,其实看外面是一个很难能看到的,但是坐在舱里面的感觉确是比较好,因为刚才在水面相比,现在在水下已经完全没有晃动。   海上下潜:见闻奇特 经历难忘   不同深度的海洋生物都长什么样?坐在潜水器里下潜到一千多米的海底又是怎样的感受?   随着深度不断增加,透过观察窗看出去,各类奇特的海洋生物逐渐变得多了起来,星星点点的浮游生物,水母,游动迅速的红色小虾陆续出现在视野中。潜水器在预定位置平稳坐底后,各类体型“庞大”海参不断映入眼帘。   央视记者 董彬:这个就我们这一次的4K高清的摄像机拍的画面,刚才找张伟抓起来的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左边的机械手,整个操作的过程,其实是我们把焦对到了非常近的位置,然后近距离地去拍摄,整个抓的过程,这次是非常干净利索。   随着深度的增加,潜水器内外的温差变化,也在观察窗的玻璃上留下了痕迹。   央视记者 董彬:水下的温度跟水面上的温度其实是不一样的,越往下走由于阳光也射不进来,所以下面的温度其实是会比较低的。玻璃旁边的这样的一个位置,已经有冷凝水的出现了。   在完成了试验任务后,潜水器开始上浮,随着距离水面的高度越来越近,舱外的海水也开始明亮起来,但是重新回到水面,却经历了整个下潜过程当中最晃的一段过程。   央视记者 董彬:在潜水器里面在等待这个在水面上等待的过程,其实是晃动最严重的过程,我们也可以通过上面的这些数据,纵倾和横摇的数据在不断地变化,也可以看到其实现在晃动地幅度也是很大的。   在经历了大概10多分钟的等待之后,舱外螺旋桨的声音越来越近,这是母船逐渐靠近我们的信号。在潜水器重新被吊放回母船之后,我们三位陆续走出载人舱,在甲板上,等待我们的是一场海试队员们精心准备的特殊仪式。   央视记者 董彬:载人深潜界的一个传统,从美国的埃尔文号开始就延续了这个传统,就是每一个新下潜的潜航员,在到达他们的新一个深度的时候,都将进行一次浇水礼。   四个多小时的水下历程,最深到达水下1057.5米,11次遇到生活在水下1000多米的海参,获得海洋生物样品2只,海底沉积物样品2管,测试多部水下摄影摄像实际使用效果,这是央视记者首次在海试阶段跟随潜水器下潜的成果。能够在海试阶段进行下潜,也充分证明整个研制团队对潜水器性能有充分信心。   中船重工702所“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胡震:下潜的所有的内容,都是能够按照我们设想的要求来实现,这是海试的这次4500米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潜水器表现非常稳定。经过我们协商,觉得这个潜水器已经具备了应用的一个技术状态,所以我们才会同意你继续参加这次下潜。
  • 《金属所负责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载人舱通过验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0-29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负责研制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钛合金载人舱于10月21日在无锡通过验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项目负责人杨锐研究员,项目组成员雷家峰研究员、马英杰研究员、邱建科副研究员,金属所专项任务处质量办公室尚彦凌主任和刘明月主管参加了验收会。   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是我国“十三五”部署的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该潜水器建成后将在覆盖世界最大深度(约11000米)的海洋完成载人下潜并进行科考作业,是深海进入能力的顶级体现。载人舱是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核心部件,是人类进入万米深海的硬件保障和安全屏障,标志着一个国家载人潜水器的技术水平。全海深载人舱制造是一项涵盖高性能钛合金设计、超大厚度板材制备、半球整体冲压、大厚度钛合金电子束焊接等技术的跨领域系统性工程,载人舱要求重量轻、强度高、可焊接、耐腐蚀、抗疲劳、长寿命,对材料的大规格制备能力和综合力学性能要求很高,此前国内外没有可用于制造容纳3人球舱的材料。   金属所2014年开始针对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用载人舱材料等关键技术展开深入的调研论证和先期研究。2016年科技部立项后,金属所牵头,联合宝钛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船舶集团公司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发挥三家单位在材料、加工、焊接领域的技术优势,组建全海深钛合金载人舱研制国家队,解决了若干基础科学问题,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历时3年全面完成了研制工作,成功建造目前世界上空间最大、搭载人数最多的载人舱并通过了全海深静水外压试验考核。   研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种在去应力退火温度范围内消除有害亚稳相、下潜保载疲劳性能满足长期应用要求的增强增韧合金设计方案,设计并实现了具有独创性的复合片层微观组织,发明了一种具有良好热加工成形和焊接成形工艺性能的高强高韧钛合金新材料;攻克了高强高韧钛合金大型铸锭熔炼、宽幅超厚板材组织和性能均匀性控制、大截面大单重锻件制备、大壁厚半球整体冲压成型和载人球舱整体热处理工艺等系列加工制造技术,确保了载人球舱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均匀稳定;突破了高强高韧钛合金焊丝及超大厚度钛合金窄间隙焊接、超大厚度半球孔座电子束焊接、半球焊后整体高温热处理变形控制、半球整体精密加工以及赤道焊缝预热电子束焊接等系列焊接成形技术,实现载人球舱全电子束焊接,确保了焊缝质量和强韧性能全面达到设计要求。   全海深载人舱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钛合金科学技术和制造成形工艺进入国际前列。该项变革性技术巩固了我国载人深潜的领先地位,将极大促进我国深渊科学研究。同时,全海深载人舱研制显著带动了我国钛合金工业能力提升和装备制造技术跨越,也必将开拓新的市场需求,加快我国钛合金行业迈向产业链高端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