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寨卡的RNA疫苗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3-20
  • The Scientist杂志2月2日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系列的抗寨卡疫苗通过临床前研究和进入人体试验,得到了迅速发展。如2月2日Natur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含有寨卡病毒mRNA(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中)的单剂量疫苗可诱导小鼠和恒河猴体内的保护性免疫应答。

    与目前的DNA疫苗一样,基于mRNA的疫苗对寨卡病毒膜前蛋白和包膜蛋白进行了编码。一旦疫苗接种者的细胞产生蛋白质,就会引发抗病毒免疫应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免疫学家Drew Weissman表示,与目前的DNA疫苗不同的是,基于mRNA的疫苗可以绕过DNA和蛋白质生产之间的许多障碍,如运输到核和转录成RNA。此外,哺乳动物细胞内化RNA比DNA更加有效。这些优点使他的团队能够使用低于20倍的遗传物质,在恒河猴中产生与DNA疫苗相同水平的寨卡病毒中和抗体。

  • 原文来源:http://www.the-scientist.com/?articles.view/articleNo/48303/title/RNA-Vaccine-for-Zika-Shows-Promise/
相关报告
  • 《科学家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27
    • 7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与华侨大学及广州医科大学合作在寨卡病毒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corporation of NS1 and prM/M are important to confer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adenovirus-vectored Zika virus vaccine carrying E protein”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合作期刊NPJ Vaccines上。 寨卡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主要通过蚊媒传播。近年来,寨卡病毒在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爆发流行,已造成数百万人感染。我国在南美的务工人员也是我国输入性寨卡感染病例的主要来源。临床分析显示,寨卡病毒感染与新生儿小头症及成年人格林-巴利综合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显著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寨卡病毒可感染脑部,损害神经组织,导致小头症及其它症状。因此,寨卡病毒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新挑战,但目前尚无批准使用的预防疫苗。 当前寨卡病毒疫苗的设计主要以包膜蛋白(envelope, E)为抗原靶标,前体膜蛋白(pre-membrane, prM)作为伴侣蛋白也常纳入疫苗设计。非结构蛋白1(non-structual protein 1,NS1)虽然在寨卡病毒复制、致病中起关键作用,但尚无研究以其作为抗原靶标。本研究中,研究人员以复制缺陷型2型腺病毒作为载体,探索了仅携带E,携带prM、E,携带prM、E以及NS1的三种疫苗策略。结果发现含NS1抗原组份的疫苗策略不仅在母鼠中有效抵御病毒血症,还能保护新生鼠免受寨卡病毒感染导致的体重减少、神经症状等,显著抑制病毒对新生鼠的感染。该研究表明prM、NS1的纳入可显著提升免疫保护效果,提示NS1可以做为寨卡病毒疫苗的抗原组份,值得进一步评估和开发。 华侨大学硕士研究生刘兴龙、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叶贤苗和瞿林兵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研究员、冯立强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青年促进会、广东省与广州市相关课题的资助。
  • 《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11-06
    •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在艾滋病预防性疫苗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mmune protection of SIV challenge by PD-1 blockade during vaccination in rhesus monkeys 为题发表在国际免疫学术期刊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 基于PD-1信号通路阻断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火如荼,但其在传染病防控领域中的应用还未深入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已被发现三十余年,如今仍是造成人类死亡的第四大病因。虽然药物疗法可控制艾滋病病情,但无法根治,病人需终生服药。对于控制和消除艾滋病疫情而言,研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被普遍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 HIV/SIV特异性CD8+ T细胞在清除和控制HIV/SIV感染中起关键作用,若能够充分诱发出持久高水平的病毒特异性CD8+ T细胞,将有助于控制和清除HIV/SIV对靶细胞的感染。研究人员利用猕猴/SIV感染模型,探索了基于腺病毒载体的艾滋病疫苗与PD-1抗体联合应用的免疫策略。结果表明在疫苗接种期间同时使用PD-1抗体可有效降低T细胞的功能性耗竭,并诱发出更有效、广谱和持久的杀伤性CD8+T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可有效预防猴艾滋病毒SIVmac239的多次高剂量感染。该研究为研发有效的预防性艾滋病疫苗提供了新的策略。 广州生物院研究生潘恩祥、冯凤玲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陈凌和已加盟中山大学的孙彩军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项研究得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计划、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