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斑石鲷愈合齿发生发育模式及再生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0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重要养殖鱼类斑石鲷喙状齿发生发育模式及其持续更替调控机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斑石鲷的喙状愈合齿呈“嵌套”排布模式,确定了喙状齿的发生发育时序以及颌齿矿化的关键时间节点,并进一步揭示了喙状愈合齿发育的调控机制,为深入了解鱼类颌齿发育和适应性进化提供了新模式。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International Research Awards on New Science Inventions”(国际科学新发明研究奖)。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近年来新开发的重要海水养殖经济鱼种,具有典型的愈合型喙状齿表型,可摄食牡蛎、海胆等硬壳类食物。海洋所李军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突破了斑石鲷全人工繁育技术,建立了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100万尾/年)及工厂化封闭循环水养殖与网箱养殖相耦合的陆海接力养殖模式,极大地扩大了斑石鲷养殖规模。

    研究人员通过前期养殖观察发现,斑石鲷的颌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坚固的鹦鹉喙状颌齿,牙齿间隙充满石灰质填充。这种独特的喙状齿是如何排布和愈合的?喙状齿的发生和发育模式是否跟牙齿分离生长的鱼类相似?其发生发育调控机制如何?是否会对斑石鲷摄食习性及消化系统功能产生影响?为探索斑石鲷喙状齿的形成机制,指导斑石鲷工厂化养殖精准投喂、合理开发诱食剂,研究人员开展了此项研究。

    科研人员综合采用形态解剖、扫描电镜以及microCT 3D扫描成像等技术多角度系统研究了斑石鲷愈合型喙状齿的发生发育特征,首次发现斑石鲷的愈合齿呈“嵌套”排布模式,颌齿齿式(4,15-16,10-1);确定了喙状齿的早期发生发育关键时间节点(28dph初代齿萌发;40dph替换齿出现,颌齿开始愈合;45dph开始硬骨化;50dph喙状愈合齿完成)。此外,基于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多组学联合分析,获得了11个(bmp2、bmpr2、smad1、wnt5a、msx、axin2、fgfr1a、fgfr2、pitx2、ptch1、cyp27a1)与斑石鲷喙状齿的发育密切相关的关键基因及关键调控通路(Wnt、BMP、FGF、SHH),在斑石鲷颌齿愈合前、愈合中和愈合后协同调控颌齿上皮与间充质相互作用,促进成釉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的持续增殖和分化。此外,研究还发现Vd代谢及钙积累密切相关的cyp27a1基因定位于斑石鲷上颌骨及颌齿基部,且在颌齿快速愈合期加速表达,促进维生素D代谢,进而调控斑石鲷颌齿牙胚内细胞分化以及牙釉质和牙本质矿化,为喙状齿的愈合和发育提供钙质基础。该研究丰富了鱼类牙齿发生发育理论及调控机制研究,为更好地理解生物颌齿的适应性进化和再生能力提供了新的见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硕士研究生马玉婷为论文第一作者,肖永双副研究员和李军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前沿交叉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海水鱼体系等项目联合资助。

    文章目录:

    Yuting Ma, Yongshuang Xiao*, Zhizhong Xiao, Jun Li*.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ak-like tooth in spotted knifejaw (Oplegnathus punctatus) and mechanisms of dental development regulation by the Wnt, BMP, FGF and SHH signalling pathway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DOI: 10.1016/j.ijbiomac.2023.126188.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1813023030842?dgcid=coauthor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8/t20230816_686197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营养调控动物发育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28
    • 饮食和营养调控生长发育、繁殖和寿命等重要生命过程,然而饮食摄入和营养成分如何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确切分子机制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留所团队利用模式生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和潜在的海洋模式动物海洋线虫Litoditis marina为研究材料,比较研究了在化学成分明确的CeMM(C. elegans maintenance medium)营养环境下,线虫生长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学术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发表。 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在CeMM营养环境下,快速生长的乙酰胆碱受体基因eat-2和哺乳动物及人类耳聋同源基因tmc-1突变体中,数个脂肪酸合成和延长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而多个脂肪酸β-氧化基因表达显著下调。饮食添加脂肪酸实验表明,单甲基支链脂肪酸C17ISO、直链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均可以显著加快线虫在CeMM营养环境下的生长发育。CRISPR基因敲除和转基因营救实验表明,eat-2突变体的快速生长依赖于负责合成C17ISO的延长酶基因elo-5和elo-6,进一步通过组织特异性营救实验表明elo-6主要在肠道中发挥调控生长发育的作用。此外,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ELO-6和C17ISO可能通过控制表皮合成和hedgehog信号通路基因的表达调控秀丽线虫的生长发育。另外,基于代谢组分析,本研究发现ELO-6和C17ISO可能通过增加氨基酸、氨基酸衍生物和维生素的生物合成以促进秀丽线虫生长发育,相关成果近期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发表。 研究结果显示,与秀丽线虫一致,饮食添加硬脂酸同样也能够促进海洋线虫L. marina在CeMM营养环境下的生长发育。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硬脂酸既可能通过相似的机制,如上调跨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秀丽线虫和L. marina的生长发育;也可能通过两种线虫中特异的调控机制促进生长发育。比如在秀丽线虫中,表皮合成基因的表达显著上调;而在L. marina中,氨酰-tRNA生物合成、翻译起始和延伸及核糖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神经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被显著抑制。 研究还发现,CeMM饮食延缓潜在的海洋模式线虫Litoditis marina的生长发育但不延长其寿命,通过转录组分析,探究了秀丽线虫和海洋线虫在CeMM和OP50饮食环境下的全基因组转录特征,为深入了解饮食调控动物发育和寿命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认知。研究结果将为营养环境如何调控动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提供新认知,也将为研究饮食如何调控人类健康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陆动物如何应对变化的营养环境及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奠定理论基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曹绪文、助理研究员谢玉素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留所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高层次***、青岛市创业创新领军人才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前沿重点部署项目等经费资助。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1.Xuwen Cao#, Yusu Xie#, Beining Xue, Hanwen Yang, L. Rene Garcia, Liusuo Zhang*, EAT?2 attenuates C. elegans development via metabolic remodeling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food environment.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 2023, 80:205.      DOI: 10.1007/s00018-023-04849-x     2.Xuwen Cao, Peiqi Sun, Liusuo Zha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marine nematode Litoditis marina in a chemically defined food environment with stearic acid  supplementation.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0:428.     https://doi.org/10.3390/jmse10030428     3.Peiqi Sun, Xuwen Cao, Liusuo Zhang*,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the nematode Caenorhabditis elegans and Litoditis marina in different food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22, 10:580.     https://doi.org/10.3390/jmse10050580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青藏东北缘及邻区地壳变形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董冬冬研究员团队与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海洋地球物理团队合作,利用地震学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及邻区的地壳变形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新生代(~50 Ma)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的结果。关于青藏高原岩石圈形变的动力学机制,目前主要有几种端元模型:分布式缩短模型(岩石圈纯剪切增厚);陆内俯冲模型(亚洲岩石圈俯冲到印度岩石圈之下,岩石圈地幔与地壳解耦);地壳通道流模型(下地壳物质的横向运动)等。青藏高原东北缘作为高原向华北块体扩张的前缘地带,是研究高原隆升、向外扩张生长的关键区域,而关于该区域的地壳形变模式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因此,通过地震学成像手段构建高分辨率的地壳精细结构可以为认识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机制提供关键证据。 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是指地震波速度对传播方位的依赖关系,是研究地壳(岩石圈)变形模式的重要手段。研究团队利用中国地震科学探测项目ChinArray II地震台网记录的三分量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发展了一种基于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双聚束成像(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可同时提取相速度和方位各向异性信息。进而构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分辨率地壳及上地幔剪切波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模型。 研究结果显示:(1)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中下地壳(> 15 km)具有明显的低速异常,但具有不同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其中,松潘-甘孜东北部的中下地壳Vs < 3.4 km/s,且具有较强的近E-W指向方位各向异性特征;而祁连造山带下方的各向异性强度相对较弱,Vs约为3.4-3.6 km/s,高于松潘-甘孜中下地壳。这些观测表明,两者的中下地壳变形机制存在差异。进一步结合区域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径向各向异性,接收函数,热力学模拟等),我们认为青藏高原是呈阶梯式扩张模式,而松潘-甘孜东北部和祁连造山带分别代表了高原发育的不同阶段。其中,松潘-甘孜的隆起是与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同期的,代表了高原发育相对成熟的地带,地壳变形主要受地壳通道流控制(各向异性模型限定的地壳流上边界约为30 km深);而祁连造山带是青藏高原扩张的前缘地带,其隆升代表了高原生长的早期阶段,主要由地壳剪切增厚主导,但不排除其正处于地壳流发育的萌芽阶段;(2)通过计算壳内剪切波分裂延迟时间及快轴方向并与观测的SKS做对比,发现在阿拉善块体东部至鄂尔多斯地块西边界处存在壳幔解耦变形,而西秦岭造山处伴随造山活动壳幔发生垂直相干变形。本研究为认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变形机制、推断青藏高原扩张生长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地震学观测证据。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后吴晓阳。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郭震副教授,陈永顺讲席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还包括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李世林、于勇研究助理教授和博士后白启鹏。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论文信息:Wu, X. Y., Guo, Z., Li, S. L., Yu, Y., Bai, Q. P. & Chen, Y. S. (2023). Seismic azimuthal anisotropy of northeastern Tibetan Plateau from ambient noise double beamforming tomography: implication for crustal deforma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Doi: 10.1029/2022JB02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