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家蚕驯化和改良遗传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作为唯一完全驯化的昆虫,家蚕的驯化历史及其重要性状的人工选择机制的揭示,将对全面理解人工选择机制这一自达尔文以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独特的证据和线索。2018年7月2日,《自然-生态学与进化》期刊发表了一项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华南师范大学、上海植生所、江苏科技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共同合作完成的关于家蚕驯化和改良遗传机制的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从中国、欧洲、日本和印度收集了137种不同品种的家蚕进行分析,确定家蚕是在5000年前从中国野桑蚕祖先单一驯化而来,驯化后三眠品系是最先分化的一个组,然后家蚕在连接中国、南亚和欧洲的古丝绸之路沿路上曾出现过几次扩散,并随后在中国和日本形成了特有的优良品种。
    研究通过人工选择信号分析,发现氮营养尤其是氨基酸代谢对于家蚕进化过程中茧丝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钟节律基因对于家蚕驯化及地方适应性具有一定的作用。利用大规模基因组数据资源,该研究还首次将全基因组联合分析(GWAS)应用于家蚕重要性状的定位,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对一些重要抗性位点进行了定位。这些结果为家蚕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数据资源和参考依据,为后续深入开展茧丝生物学、节律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丁陈君 摘编自http://www.kiz.ac.cn/xwzx/kydt/201807/t20180706_5038071.html
    原文标题:家蚕驯化和改良遗传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相关报告
  • 《昆明动物所在家鸡体型的遗传机制研究中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yangrui
    • 发布时间:2016-11-15
    • 家鸡是表型多样性最为丰富的鸟类,不同家鸡品种在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而家鸡是遗传、发育、进化研究的良好动物模型。其中,体型是家鸡最主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生长速度快、体型大的家鸡品种是育种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体型大小变化的遗传机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家鸡中,有小至500g左右的观赏鸡,大至5000g的斗鸡等。到目前为止,已报道了上千个和鸡的体重以及生长发育相关QTL,但基于低密度的遗传标记定位的这些QTL区域较大,很难精确定位到与体型相关基因,到目前为止,决定家鸡体型大小的主效基因并不清楚。虽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成为研究人类疾病和动物复杂性状的新手段,然而该...
  • 《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0-09-10
    • 家养动物的驯化促进了人类生活方式从狩猎向畜牧的转变,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是驯化最早的鸟类之一,虽然已经确定红原鸡(Gallus gallus)是家鸡的主要祖先,但是红原鸡分为五个亚种, 家鸡起源于哪个红原鸡亚种目前并不清楚。不同的研究基于不同的研究材料、分子标记和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认为南亚、东南亚和中国北方都可能是家鸡的起源地。 为系统性地解析家鸡的起源和驯化,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联合国内外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获得了全部5个红原鸡亚种的基因组数据,以及分布于东南亚、南亚、中东、东亚、欧洲等地区家鸡的全基因组数据,通过大量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发现家鸡并不是以前认为的多地独立起源,印度、中国北方等并非家鸡的起源地。家鸡是由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驯化而来。目前Gallus gallus spadiceus亚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泰国北部、缅甸等地区,说明该地区很可能是家鸡的驯化中心。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家鸡基因组中所受人工选择作用,发现大量生殖相关基因在家鸡驯化中受到人工选择作用,进一步支持人类驯化促进家养动物生殖行为的改变。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7月20日发表于Cell Research,同时Science发表了点评文章系统介绍了该研究成果。 宋琪 摘编自http://www.kiz.cas.cn/xwzx/kydt/202006/t20200625_5611968.html 原文标题:昆明动物所在家养动物起源与驯化方面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