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条稀土纳米断热材料生产线筹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1-12
  • 记者10日从包头稀土高新区获悉,包头稀土研究院与成都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技术转让协议,筹备建立国内首条月产800公斤稀土纳米断热浆料中试生产示范线,预计首期投资2000万元。

      “稀土纳米断热材料是继中空玻璃、Low-E玻璃为代表的节能玻璃之后,未来几年行业中最耀眼的亮点,具有极其广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将带来巨大的经济及社会效益。”该企业总经理杨崛说道。

      一直以来,断热玻璃涂层材料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把持,我国在断热玻璃涂层材料领域尚处于空白。据稀土研究院尹健博士介绍,研究团队利用稀土独特的电子结构和理化性能,已经成功开发出百纳米以下稀土断热剂公斤级制备技术,制备出多种不同介质的稀土纳米断热剂、稀土纳米断热粉等。

      稀土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鲁飞介绍说:“稀土纳米材料的原理是稀土纳米断热剂中的稀土纳米粒子具有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SPR效应),再通过科技手段,将稀土纳米粉体均匀分散至各体系中,形成长效稳定的稀土纳米断热剂。”

      随着稀土纳米断热剂在玻璃涂层上实现应用,产品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甚至优于国外产品,在技术层面实现了“弯道超车”,填补了国内断热玻璃涂层材料的空白,完全可替代进口产品。

      据了解,稀土纳米断热材料还可广泛应用于EVA、PVB、TPU等夹层玻璃用中间膜、涂料、塑料、薄膜、显示器、建筑用节能视窗、汽车风挡等,可有效屏蔽紫外、红外,具有隔热性、透明性和耐候性良好等诸多优点。

      “稀土纳米断热材料在EVA胶膜中的均匀分散,制备出稀土纳米透明断热膜,在可见光透过率为60%—80%的情况下,红外阻隔率可达80%—90%,紫外阻隔率达99%以上,隔热温差近8℃。”尹健介绍说。

      目前,这种新材料已注册并授权三项产品商标,与全国范围10余个省份近百家经销商签订了代理协议。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1/11/content_460772.htm?div=-1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条自主新型 稀土储氢合金生产线正式运转》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2
    •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孵化的一家新能源科技企业采访时了解到,该企业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生产线已经开始正常运转。据了解,该生产线产能为200吨,目前生产的280公斤电极成品已经进入市场。   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材料具有高容量和低自放电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AB5型稀土基储氢合金。这一新电极产品制备的镍氢动力电池,具有出色的低温稳定性能,大量实验证明,新材料制备的镍氢动力电池产品可让汽车性能十分稳定,即使在北方极寒的环境中也可以正常使用。镍氢动力电池目前被丰田等世界主流车企应用在混合动力车型上。我国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也把镍氢动力电池当成重点支持对象。   “我们选用燕山大学自主知识产权的合金制备技术,通过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相结构与电化学储氢性能间的匹配关系,优化合金结构特性,开发出不同优势性能的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新产品。”技术研发负责人肖明介绍说。   据悉,该生产线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新型稀土储氢合金生产线。该产品做电极的电池容量较传统镍氢电池和储氢合金提高30%以上,是生产高容量、宽温区、高工艺、低耗电镍氢动力电池关键材料。   新型稀土镁镍基储氢合金电极制备的镍氢电池相较于镍镉电池更环保,相较于锂电池更安全,能够大范围应用于汽车的混合动力电池,以及固态储氢及氢燃料电池当中。
  • 《国内首条半导体级14纳米光掩模基板生产线落地上海临港》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8-22
    • 8月18日,上海传芯半导体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临港产业区公司签署三方投资协议,传芯半导体光掩模版产业链研发及制造项目正式签约入驻临港新片区。 据上海临港产业区消息,未来,传芯半导体将在临港新片区投资建设国内首条半导体级14纳米光掩模基板生产线。传芯半导体半导体级先进制程光掩模基板生产线的落地,一方面将形成光掩模板产业链中关键产品的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市场;另一方面也将进一步推动高端产业向临港集聚发展。 天眼查显示,上海传芯半导体成立于2020年7月16日,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经营范围包括电子专用材料研发,集成电路设计等,股东包括黄早红、张韬、陈跃、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