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电源:公司氢能业务已跻身制氢行业头部序列》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5-29
  •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5月27日下午,
    阳光电源
    举行了2023年度及2024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
    针对氢能领域业务,阳光电源表示,公司
    氢能业务
    已跻身
    制氢行业
    头部序列,在2023年制氢项目签单量排名中,位列国内市场前两名;氢能业务具有广阔的增长前景,公司将积极把握行业机遇,实现价值。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氢能领域的新能源企业,阳光电源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拥有IGBT制氢电源、ALK和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等一体化系统设备的研发制造和交付能力,并开发了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解决方案。目前全球氢能产业加速发展,公司正在实施建设氢能二期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工厂,2024年产能提升至3GW。
    未来,阳光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产品性能、单槽产量、系统效率上持续突破,同时加速开展中东、澳洲、欧洲等跨国项目合作。
  • 原文来源:https://news.bjx.com.cn/html/20240529/1379961.shtml
相关报告
  • 《阳光氢能:迎接能源结构转型之新“氢”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2-16
    •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对外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王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双碳背景下,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对于尚未放弃传统能源的企业工业,在全球经济风险骤增的此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是个充满不确定的过程,而对于提前部署氢能赛道的企业而言,未来数年则将成为发展黄金期。 作为目前国内新能源企业涉足氢能的代表之一,阳光电源成立的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氢能”)专门研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阳光氢能主要产品为IGBT制氢电源、碱性水电解槽、PEM电解槽、气液分离与纯化设备、智慧氢能管理系统,致力于提供“高效、智慧、安全”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 深耕能源行业,契合时代发展,风口已至,蓝海在望,阳光氢能或将迎来发展“春天”。 氢能产业结构的“灰”“蓝”“绿”。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目前全球制氢的方式主要有:煤制氢(国内主要模式)、天然气制氢(全球主要模式)以及绿色能源制氢,以及甲醇重整制氢等。 同时,根据制氢全过程的低碳、清洁程度,不同制氢技术制得的氢气分为:灰氢,蓝氢和绿氢。其中以煤灰和天然气等碳基能源制备的氢称之为灰氢,也是当前全球主要制氢产能,获取成本低但制作过程中碳排放高。蓝氢是在灰氢的制备过程采用二氧化碳的捕捉、利用和封存(CCUS)相关技术支撑,实现零碳排放;绿氢是指通过清洁能源发电水电解制氢,可实现制氢的无碳、绿色。两者的劣势都是成本更高。 目前,在氢气制备方面,我国氢气年产能约为4000万吨,年产量约为3300万吨,主要由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氢构成,煤制氢和天然气制氢占比近八成,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还很小。 按照《规划》部署,到2035年,要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可再生能源制氢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对能源绿色转型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能源结构中氢能产业的占比一跃提升必将为以可再生能源制氢的绿氢行业带来更多关注和机遇。 创新技术双线制氢 “让绿电制氢更高效”   阳光氢能产品图集 能源市场的竞逐注定是企业战略布局高度与科技创新投入的厮杀。氢能行业方兴未艾,市场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想要在制氢行业中突出重围绝非易事,为此,阳光氢能从产品技术、科技研发、人才团队、项目建设等方面多点布局,为抢占市场份额领跑行业创造更多机会。 产品技术方面,阳光氢能坚持“双线制氢”并叠加科技赋能。据悉,阳光氢能目前已拥有碱性水电解制氢和PEM电解制氢两种技术路线。同步开发的离网、并网、微网多模式下制氢系统可提供一站式的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契合可再生能源快速波动特性,综合实现能源电力、石油化工、交通、冶金等场景下的多元应用。 而在科研与人才方面,阳光氢能自成立始,坚持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双驱动战略,打造了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队伍,主导和参与制定多个行业标准、申请专利200多项,建成国内领先的电解水制氢系统综合测试平台。同时,阳光氢能始终保持与国内高等院校的密切交流,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院校科研单位开展系列研究合作。 针对制氢重要设备电解槽,阳光氢能特设材料研究实验室,配备电化学工作站、X射线荧光光谱仪、体视显微镜、隔膜电阻率测试仪等设备,用以对电解槽核心材料进行性能研究、分析评价及先进技术跟踪。通过材料和设计创新,阳光氢能在电解槽性能难题的研究上逐个突破,实现了核心性能指标的提升。 伴随一批优质项目落地,阳光氢能的产品在各大风电、光伏制氢项目中得到应用,推动“技术优势”变为“市场优势”。2021年,阳光氢能1000Nm³/h碱性水电解制氢系统交付吉林白城,助力建设“中国北方氢谷”;2022年,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化所合作的国内首座(国网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项目投运,对氢能参与储能调峰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同年,为内蒙古综合能源站项目提供碱性水电解制氢装置,为宁夏等地项目提供200标方PEM制氢装置。2022年12月底,长江电力绿电绿氢示范项目产氢成功,顺利产出99.999%高纯度氢气。该项目采用阳光氢能领先的PEM电解制氢技术,将为国内首个500kw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艇提供制氢加氢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制氢成本高这一限制,阳光氢能提出的“让绿电制氢更高效”发展目标,不断在制氢系统、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等方面提升其性能和效率。阳光氢能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阳光氢能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深耕绿氢领域,持续提升产品力,用实际行动践行创新价值。” 在改变传统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传统能源结构时代背景下,氢能将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承担起更大的作用和效果。对标“成为绿电制氢系统及解决方案全球引领者”的目标,阳光氢能正在不断积蓄势能,创造更多可能。
  • 《氢能概念不断升温 行业驶入快车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8
    • 围绕氢能产业发展密集出台的政策规划,正在助推行业驶入快车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30多个地方出台了涉及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规划。二级市场上,相关上市公司也备受关注,尤其是一些大型央企已经率先启动布局,在氢能发展中担当起排头兵的作用。机构分析认为,未来一段时间氢能有望打开数万亿元规模的潜在市场空间,产业链将从需求与技术供给端形成有效循环。 资本竞逐数万亿元氢能市场 北京冬奥会开幕在即,氢能迎来重要应用场景。在构建低碳交通体系等方面,氢燃料电池车的使用是本届冬奥会的一大亮点,中国石油、国电电力等将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提供氢能供应保障。近日,宇通客车、雪人股份、动力源、华昌化工等陆续宣布已有相关氢能源产品服务于北京冬奥会。 氢能清洁高效,可应用于交通运输、炼钢、电网储能辅助等多个领域。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指引下,发展氢能成为改善能源结构的趋势之一。基于此,近期资本市场上相关概念不断升温。Wind数据显示,2021年12月15日以来的22个交易日内,氢能概念股中,雪人股份区间涨幅超过62%,首航高科、长城电工涨幅超过20%。 Wind氢能概念38只个股中,不仅包括隆基股份这样的光伏巨头,还有千亿市值的上汽集团、宝丰能源等,细分行业涉及信息技术、可选消费、材料、能源等领域。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宣布氢能的布局情况。1月10日,威孚高科宣布,计划至2025年公司氢能业务拟累计规划投入约30亿元,其中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业务投资约26亿元,后续公司将继续推进以合资公司为主体的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业务亚太基地建设。11日,动力源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积极布局氢能领域,陆续推出并迭代燃料电池相关配套产品并不断拓展氢能领域的产品线。 资本追逐的背后,是数万亿元规模的潜在市场空间。德邦证券指出,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指引下,我国未来的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并将推动投资重点方向往电力、电网改造、氢能源等主题发展。银河证券认为,从全球格局来看,目前各国都在加紧氢能的研发与投入。国内来看,氢能产业链的产值未来有望持续增长。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在2060年碳中和目标指引下,到2050年我国氢能年需求量有望达6000万吨。产业规模方面,2050年我国氢能生态系统潜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2万亿元。 央企竞相入局担当排头兵 2021年以来,围绕氢能产业发展密集出台的政策和相关规划正在助推行业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北京、河北、四川、山东等超过30个地方陆续出台了涉及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及相关规划。其中,2021年8月,首批三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启动,标志我国氢能产业化应用进入政策支持加速期。 氢能产业链具有链条长,潜在产值大的特点,涵盖了氢能端及燃料电池端。光大证券分析认为,与锂电池产业链相比,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更长,复杂度更高,理论经济价值含量更大。分别包括上游氢气供应的制氢、储氢、输氢和加氢等环节,以及下游的氢能整车、工业炼钢等应用环节。 信达证券的研究统计显示,大型央企已经开始率先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在氢能发展中担当起排头兵的作用。例如,定位于国家级产业联盟的中国氢能联盟由国家能源投资集团牵头联合19家央企、高校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成立,旨在推动行业政策和产业标准持续完善,加大产业资本投入力度,进而促进氢能加快产业化。目前成员单位已经增加到87家,其中有24家央企。 在具体产业链方面,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均在多环节形成布局。公开资料显示,中石化目前氢气年产能超过350万吨,占全国氢气产量的14%左右,“十四五”时期规划建成1000座加氢站,欲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国家能源集团初步形成了全国性的氢能项目布局。下游氢燃料电池和汽车环节,国家电投、东方电气等持续投入侧重电池核心部件的技术布局。东风集团、一汽集团和中国中车等主要布局氢燃料电池汽车。民营企业方面,隆基股份、阳光电源、宝丰能源、长城汽车等也有所布局,且普遍集中在绿氢制取及燃料电池环节。 光大证券分析认为,政策支持叠加市场资本的引导,将逐步打通氢能产业链条,从需求与技术供给端形成有效循环。国联证券认为,氢能作为连接可再生能源与终端应用场景的绿色二次能源,将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扮演深度脱碳的重要角色。